【摘 要】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可以为数学教学锦上添花。本文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梳理了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在厘清知识结构、促进数学理解、提升练习效度等方面的融合应用,以便让学生更乐于思考,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融合;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8-087-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要“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1]。推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意识与能力,是数学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
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但它也成为了一把双刃剑。一把优化教学的利剑,为教学锦上添花;一把破坏教学内容的利器,喧宾夺主掩盖了教学本质。教师要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与数学课程标准融合,为传统的数学课堂点缀光彩,提高学生的素养。本文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力求让学生“动”出思考,“学”活思维。
动态演示,厘清知识结构
所谓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是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实现原有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2]。小小的动态演示,蕴含着数学原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可以为课堂增效,有效促进教学相融。教师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既能丰富课堂,又能丰富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结构。
“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选材是长度单位和人民币单位,以长度单位情境教学纯小数,人民币情境教学带小数。生活中学生对人民币更熟悉,人民币面值进率是10,可以借助数人民币情境,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比如,先让学生1元1元地数……数到10,总结10个一是1个十。然后10元10元地数……数到100,总结10个十是1个一百。最后100元100元地数……数到1000,总结10个一百是1个一千。依次归纳结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
在数数过程中,同步动态演示“纸币累计叠加”的过程,让学生感受自然数的产生过程。数完后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用10张纸币兑换一张更大面值纸币”的过程,强化“满十进一”。小数的表示法是整数的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扩展,只有接受了十进制的整数和分数,学生才可能接受小数。累计、兑换的动态演示正是渗透了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厘清了知识结构,促进了教与学的融合。
又比如,在数数过程中,先让学生跟着十等分的正方形从0.1数到1,然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素材进行综合处理:从十等分的正方形中“标注”一份,将它动画“平移”到正方形外面,用括线括起来表示1.1,最后接着数到2。正因为外面一份是从原图中平移而来,所以确保了是0.1,整个过程科学、严谨。小数的出现其实是扩充了自然数,利用动态演示助力教学,既要让学生明白原来还有一种“数”能表示小于“1”的量;还要让学生在数数过程中明白小数也使用十进位值原则计数法,满十进一,顺利将新知纳入已有知识结构。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厘清知识结构,能有效促进教学融合。教师要把握细节,站在数学课程的角度,科学、严谨地设计,在关键处动态演示,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结构,碰撞思维火花,将学生带入深度学习,促进其思维发展,从而实现教与学的融合。
立体呈现,促进数学理解
2022年版新课标指出“不仅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还要把握教学内容主线与相应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关联。”立体呈现能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机融合,促进数学理解。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整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化解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推动思维进阶发展。
比如,教师出示数轴,让学生找小数0.1。动画演示把0到1这一段平均分成10份,0往后一格是0.1。推动学生思考0.1这里还住着分数(1/10),把0到1这一段平均分成10份,一份是1/10,0.1是1/10,往后0.2是2/10,依次类推。10个1/10是10/10,也就是1,思考再往后是11个1/10是11/10,也就是小数1.1,它是11个0.1,最后从1.1数到2。将小数、分数、整数同框而出,立体呈现,帮助学生厘清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从线段到数轴,从有限到无限,从封闭到开放,从小数到分数、整数,学生的思维逐渐被打开,建构三者间的联系。找0.1的活动再次让学生聚焦局部的“1”,通过十等分、数小格的两次操作,准确定位0.1,小数0.1和它对应的分数呼应起来。分数11/10是一个思维拐点,生活中分数的应用并不多,而且三年级两次“分数的初步认识”都是把“1”平均分,得到的分数最大是分子与分母相同,但这里将1/10累计,得到了11/10,打破了三年级分数认知的局限,拓宽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11/10与1.1的联系,堵塞了“十分之几写成零点几”的狭隘认知。
教师可以将知识通过信息技术立体呈现,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展示中接受知识,课堂的氛围也能得到缓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明显提高。特别是面对教学重难点时,教师可以建构知识与知识间的关联,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立体呈现,分解教学难点,呈现思维拐点,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效课堂的同时推动学生系统地接受知识,打通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声画并茂,提升练习效度
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如果师生的动机都是积极向上的,但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学效果还是会不理想。利用信息技术声画并茂地教学,不仅能提升教学的趣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提升练习效度。
比如,在数轴上设计“滚珠定数”的游戏。珠子在数轴上滚动并且发出滑动的声音,珠子停下时让学生喊出数。利用几何画板做出数轴,在数轴上利用动画设计关于小数的四个层次的练习。第一个层次,珠子从0开始向右滚动,学生依次数出直线上的点所对应的小数。第二个层次,做出如下动画效果:在同一水平线上,让数轴及其对应的整数向左“跑”,珠子不断向右滚,数轴停下,珠子左右滚动并停留缩小分别得到两个点,学生估数,调动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培养了数感。第三个层次,动画让数轴向左“跑”,珠子向右侧滚较大的小数,突破小数并不小。第四个层次,珠子回到0.1,借助信息技术动态演示将0到0.1的一段放大,珠子向左滚的同时出现十等分,学生猜数,培养学生对小数的感觉。整个环节的设计还考虑到了滚珠运动的速度、声音持续的时间、出现的小数的合理性。
将信息技术的声音、动画、图片融入课堂练习中,设计有梯度的练习,推动学生思维进阶发展,一方面提升练习的效率和维度,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在练习中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启发深度思考。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需要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学生厘清知识结构、促进数学理解、提升练习效度,真正达到“动”出思考,“学”活思维。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任重而道远,教师要科学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为课堂增彩,为学生思维长远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胥梅. 与信息技术为伴,助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 小学生(下旬刊),2022.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厚桥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