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储蓄之方 明消费之度

2022-12-29 00:00:00林琼英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8期

【摘 要】本文根据学生熟悉的消费与储蓄问题创建学习内容,通过Python的for循环编程来研究各储蓄方法的差异,进而教育学生储蓄有方、消费有度,不可盲目消费。

【关键词】for循环;储蓄;消费;案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8-057-03

教学背景

本节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2单元第3节“周而复始的循环”的第一节课“for循环的应用”。学习目标是了解循环的基本结构、学会计数循环的使用方法、熟练使用循环结构解决生活问题。本节知识相对简单易学,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将for循环融入具体问题解决中,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大中小学生盲目消费后果严重并时常见诸媒体,这种现象不容忽视。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资金规划和理性消费的意识和能力,能否通过数据计算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并做到理性消费呢?笔者重构教材内容,设计了“研储蓄之方,明消费之度”一课,内容有趣又有益,还通过储蓄方案的计算与辨析引导学生进行高阶思维学习活动。

教学策略

本文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理财经验和将来要经历的社会生活,以学生熟悉的消费与储蓄问题创建学习内容,设计与for循环结构学习相关的不同群体的个性消费需求。设置两条教学主线,明线为储蓄方案的选择与修正(生活教育、思政教育),渗透量入为出的消费观、未雨绸缪的储蓄观和生活问题的数字化解决意识;暗线是Python for循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学生需掌握循环结构相关知识与技能,并学会编程解决储蓄问题。

案例呈现

1.探究主题:一天一天积攒是我的小满足

教师以“一天一天积攒是我的小满足”引入储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从中学生、大学生、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到新婚夫妻的个性消费需求与储蓄计划,要求学生通过编程计算选择合理的储蓄方案,具体问题如下。

①一个爱打篮球的中学生想省下零花钱买一双球鞋。

②一个大学生想从伙食费中节省出买笔记本电脑的钱。

③一个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月收入5000元、每月房租1000元的摄影爱好者梦想拥有一部航拍无人机。

④一对平均月收入15000元的新婚夫妻想要存钱买车代步。

他们都想用一年的时间来存钱满足自己的愿望,你们会怎么建议呢?

上述4个问题具有挑战性:一是没有具体的钱数,需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查阅资料或现场咨询进行商品的价值预估;二是题目提供的收入支出数据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潜在的必要消费(如衣、食、住、行)没有体现,考验学生的生活观察和经验积累。

2.储蓄方案:与编程计算巧结合

储蓄方案设计用心巧妙,有“365日存钱法”“月份倒数法”“52周存钱法”和“12月存单法”。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学情差异,知识难度分层,方法上一题多解,满足分层教学需求。

(1)12月存单法

难度值:*

方案描述:每月存100元,存12个月。

设计意图:每月定存100元,存钱方法简单。在程序设计上,循环初值、终值、步长、循环体都直观明确,学生能轻松编写程序求解问题。

程序实现:

smoney=0

for month in range(12): # range(12)也可写成range(1,13)

smoney=smoney+100

print(smoney)

(2)365日存钱法

难度值:*

方案描述:设计并打印一张填好1~365数字的表格。每天存一次钱,钱数在1~365之间且不重复,存好后在对应表格的数字上涂上标记,坚持储蓄一年。

设计意图:每天存入钱数的不确定性似乎让问题变得没有规律可循,但以一年的时间长度来看,本题的意思就是将代表1~365数字的格子填满。

程序实现:

smoney= 0

for day_money in range(1,366):

smoney = smoney + day_money

print(smoney)

(3)52周存钱法

难度值:**

方案描述:一年有52周,故称52周存钱法。第一周存10元,第二周存20元,每周递增10元。

设计意图:学生必需明确三个变化的量(周数week,每周存入的钱数week_money,总钱数smoney)。预测大部分学生会想到week_money=week_money+10的解决方法,少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会发现week_money与week之间的联系,利用smoney=smoney+week*10简化程序。极少数优秀学生可能会直接以week_money作为循环控制变量,利用smoney=smoney+week_money来解决问题。在问题设计中加入可能性预设,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巧解问题。

程序实现:

smoney= 0

week_money=0

for week in range(52):

week_money= week_money+10

smoney=smoney+ week_money

print(smoney)

(4)月份倒数法

难度值:***

方案描述:假设平均每个月有30天 ,第一天存入30元,第二天存29元,第三天存28元,依次递减,直到第30天存入1元,完成一个月的存钱计划。每个月都照此方法存钱,存够一年。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的难度有两方面:一是递减式循环,二是要将求一年的存钱数转化为先求一个月的存钱数,再计算一年的总存钱数。在递减式循环中学生要理解初值、终值及步长的意义并设定好。

程序实现:

smoney= 0

for day_money in range(30,0,-1):

smoney=smoney+ day_money

smoney= smoney*12

print(smoney)

3.分组合作,编程求解

教师通过案例简单讲解for循环结构的语法和应用方法,提供导学案及相关的微课视频。采取“小组合作,分析储蓄方案→分工编写程序→测试验证→根据计算结果讨论并完成消费需求—储蓄方案连线图”的分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合→分→合”的深度分工合作学习方式。

储蓄方案中有意不提供测试数据,在测试验证环节中,学生可与数学计算相印证或与同写一个程序的学生相互验证,并将结果填入导学案中“消费需求—储蓄方案连线图”(图1)中的“计算结果”栏中。

在讨论环节中,学生需讨论并预估每种商品大约需要花费的金额并填入对应的“价值预估”一栏中,并将“消费需求”与“推荐方案”进行连线匹配,最终得到大致如图1的结果。

4.方案讨论,激发创意

方案讨论环节包含网络学习平台上的“小组学习成果评价”和“班级内现场发言讨论”两个环节。

环节1:各小组在OJ平台对其他小组的完成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4个编程题目的完成情况;②代码的科学性、简洁性、创新性;③图1连线的正确性,根据导学案提供的评价标准进行评分并作简要评价。

环节2:班级内现场发言讨论,讨论方案的合理性以及如何改进才能更具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远超笔者预估,足见还课堂于学生的效果。

思考:365日存钱法。这种方法不好进行具体操作,存入的金额差距太大,强制按图执行,会不会很麻烦?

改进:月份倒数法。存钱日期建议改为从发工资之日开始,存钱的数目多少与收入支出的剩余相对应,减少存钱的压力。

争论:52周存钱法。在这个存钱法的讨论中,有两种声音:一是每周的压力递增,很不合理;二是当节约和储蓄变成一种习惯后,虽然压力越来越大,但看着钱数的递增,动力也越来越大,反而乐在其中,不觉得是一种负担。

共识:选择哪种存钱方法看个人喜好,明确自己必要的消费项目、消费金额,权衡收入水平、储蓄时长、储蓄方法,做到有计划、有规划并持之以恒才是最重要的,避免盲目消费和成为月光族。

亮点:有的学生提到为什么不存入银行或余额宝呢?这样还有利息收入;有的提出如果钱不够的话可以借钱购买或贷款消费再慢慢还。这些都是很有现实意义并值得探究的观点,可作为后续研究。

5.总结升华:储蓄建议,理性消费

通过上述几个步骤的学习思考,学生一步步明确储蓄的意义,理解存钱不等于抠门儿;普遍认同坚持每日记账,了解资金去向,拒绝诱惑与冲动消费的观点;还提议如果没有很强的克制力,最好不用信用卡、不网络贷款。

6.课后作业:方案创设,延伸探究

围绕课堂提及的利息,引导学生进行方案创设的课后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计算10000元存入银行、余额宝等1年后的利息收入,并将计算过程与结果、推荐的储蓄方案发布到班级交流平台。

创新性

1.多样化与创新性

本案例中多样化的消费问题、储蓄方案、编程思路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创意。

2.争议与共识

受个人消费水平和认知差异的影响,学生对各消费项目价值评估存在较大争议,通过计算又最终达成共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精神和求同存异的包容思想。

3.延伸思考

考虑到理财话题的受欢迎程度,还可将银行储蓄、高消费、高利贷、非法集资等形成大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确如何理性消费与投资,避免误入理财陷阱,防范金融诈骗。

结 语

本节课及课后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循环结构编程计算的魅力,还引导学生利用编程计算明确收入与支出、储蓄与消费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储蓄观和消费观。这是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讲授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融合的体现,是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的体现,是培养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意识,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的典型实例,也是引导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途径。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基于网络公共事件的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XB129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福建南安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