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哔哩哔哩程序设计类课程为样本,分析所获诱因,启示如下:教师应重视自身风格和特征的培养;异步学习中提问仍有必要性;需对课程中引起学生普遍关注的疑难点予以关注;学生课堂专注力干预应予以重视;对学生情感关怀不应缺席。
【关键词】弹幕高能现象;在线学习;哔哩哔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8-044-03
哔哩哔哩(bilibili,以下简称B站)等以弹幕交互为特色的在线视频社区受到广大学习者的欢迎,研究者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方法对弹幕的性质特点及其对教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有利于人们对弹幕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而对于课程教学中出现的弹幕高能现象(以下简称高能现象),却少有研究。高能现象是课堂中特定情境下学习者观点与情绪的集中表达,如对其的认识仅停留在使用心理学、行为学等理论做一般的描述和解释,却忽略其属于在线课堂中一种教育现象的事实,易导致对其认识不足。本文基于B站程序语言学习类课程,从探究诱发高能现象的因素入手,立足于教与学视角分析其中蕴含的价值。
有关弹幕高能现象的研究
张婧婧[1]、丁国栋[2]等聚焦于弹幕课程,采用文本分析等方法对弹幕文本内容、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研究。同时,丁国栋[3]等对样本中的弹幕数量以单位时间进行统计,并定义单位时间出现在屏幕上的弹幕数量较多的时间点为弹幕高能点,同时认为更多高能点的出现有助于吸引学习者注意力,增强学习临场感,激发其参与热情。对于此现象普遍的产生原因,He [4]等人提出的存在于弹幕中的羊群效应理论可做一定解释。但具体到学习场景中,视频观看者同时也是学习者,其在视频中进行的互动行为往往是在学习目的驱使下进行的,大量学习者同一时间发送弹幕所形成的高能现象必然有其成因及规律,不能简单概括,需进行专门分析。
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考虑B站庞大的用户基数及样本种类数量丰富,本文以B站程序语言学习类别下的课程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笔者通过对样本课程高能弹幕文本进行综合分析,将获取到的普遍诱因结合在线教育特点与现状作进一步阐释。
在研究工具方面,采用自编Java程序对弹幕XML文件进行处理,词云生成采用微词云。
3.数据准备与处理
(1)数据准备
样本选择方面,Java类课程6门,Python类课程6门,C语言类2门,JavaScript、Vue等4门。所有课程播放量均在百万以上,每门课程总弹幕量也多为十万以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关于弹幕XML文件,从B站提供的公共接口获取。
(2)数据处理
B站弹幕XML文件由若干条弹幕记录构成,每条记录由弹幕在视频中出现的时间、类型、发送时间戳及内容等构成。笔者采用Java程序对文件进行处理,步骤如下。定位高能点:获取文本中的弹幕高能点,本质上就是以时间(time)属性确定的最频繁值,若同一文本中存在多个高能点,则视数据整体情况选择其中一项为分集高能点;高能点偏移范围调整:为全面对现象进行研究,以确定的弹幕高能时间点为锚定,前后各偏移5秒;输出数据:获取并输出高能点弹幕文本、总数、高能时间点,然后将弹幕文本使用微词云生成词云,记录频繁词句。
分析与讨论
对样本按上文步骤处理后,以诱因类别对所得数据分类,其中教师独特的风格及特征占比最高,为30.9%,其次为提问(18.2%)、学习者对课程疑难点的讨论(23.6%)等,下文将对这些因素展开分析。此外,问候及致谢只是学生对教师付出所表达的仪式性反馈,故后文不做专门分析。
1.教师独特的风格及特征—— 真实人形象的呈现有助于增强学习者参与度
不同于线下课堂,线上学习中学习者认识教师的途径较为局限,这就使其在认知中对于教师形象的建构较为困难,同时异步教学中,教师表达偏书面化,也无形中拉开了师生之间距离。但在课程BV1Rx411876f(笔者注:B站课程ID,下同)中,学生时常在弹幕中对教师口音引起的谐音梗进行调侃,教师却并不排斥,并将其作为授课风格的一部分。再如,在课程BV18J411W7cE、BV17s411N78s中,教师常以幽默的口吻讲述一段小故事引出课程内容,很受学生欢迎。
这种教师形象的真实化也即Short[5]等在基于远程沟通场景构建其社会临场感理论时所描述的关于一个人被视为“真实的人”的程度,而这种真实人的构建,正是Rourker[6]等在研究远程学习时所提出的:学习者通过情感符合、讲故事甚至幽默的语言来表达个性化的自我,在其他在线学习者前能呈现自己的真实存在。该理论虽是基于学习者之间的,但同作为在线课堂参与者,教师通过对自身一些潜在的、具有吸引力的特征进行培养与放大,使网络中的自我形象趋于丰满,这对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有着积极意义。
2.提问—— 异步学习中仍有其存在之必要
提问是线下课堂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有效的提问可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教学效果[7]。而异步教学中,师生时空分离,提问后的反馈存在滞后性,故样本中教师较少提问。但在样本BV1c4411e77t中,教师为便于学生形象地了解Python中的列表概念,以“如果让你上市场买菜,你会带什么东西?”作为课程引导问题,即便为象征性提问,学生也使用大量弹幕给予积极回应,从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这个角度来看,所提问题就是有效的[8]。同时也有研究者指出,交互在增强学习者社会临场感、减少其学习孤独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9]。
同时教师应转变即问即答的提问方式,这易使学生形成答案易于获得的认识,降低其参与课堂思考的积极性,故在那些需即时获得结论以引出后续课程内容的问题上,可留出思考时间,引导学生暂停视频进行思考。而对那些需一定阶段学习后才能获得结论的问题,则应问而不答,在学生经学习获得自身认识后,找准时机进行解答。
3.学习者对课程疑难点的讨论—— 探讨需有权威结论
学习者常自发对学习中的一些课程内容展开讨论,一般是一两个学习者先针对某内容以弹幕的方式发表看法或疑问,紧接着其他学习者加入讨论,形成一轮弹幕高能。所讨论内容主要有两类,首先是一些较难知识点,如课程BV17s411N78s P23中,学习者针对“指针指向哪个对象”而展开了讨论,且意见不一。其次是容易犯的一些错误,如课程BV1c4411e77t P7中,学习者们针对编程中少写分号而导致程序出错进行了讨论。
类似现象常在教师没有针对上述这些难点、易错点进行专门讲解时发生。学习者虽经讨论对所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与线下教师所主持的课堂讨论不同,如前文所例举,因弹幕观点多种多样,且缺少教师或弹幕意见领袖[10]这种权威角色拍板,使部分学习者无法从探讨中获得明确结论,以此判断自身思路是否正确,也就不能将从此问题所获取知识同化并用作接下来的学习,而如接受一个错误的结论,则会对后续学习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故教师应对此类学习者普遍关注的疑难点予以重视,在后续教学或课程评论区进行专门解答或补充。
4.学习者之间的闲聊—— 在线课堂中学生专注力干预应予以重视
在BV1ob411S7Cm P4、BV17s411N78s P20等课程中,类似“有人在吗?”“就我一个人吗?”等询问引发了大量学习者予以响应。同时,一些时下热门话题也易吸引学习者注意力(BV17s411N78s P21)。经观察,这些与学习无关的交流多发生在每节课初末或讲授较易理解的课程内容时,这与线下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类似。从已有研究来看,研究者多从整体上对在线学习中的生生交互持正面态度,认为借助弹幕,使远程教育中学习者互动更为方便高效,利于增强学习者的临场感、一定程度上可消除独自学习产生的孤独感[11]。若具体到上文所描述的与课程无关的弹幕交流,适当进行可调节课堂节奏、缓解学习压力,但非正式学习下缺少线下课堂中规章、教师的约束,仅凭学习者自控力,弹幕风向易偏离课堂,分散部分学生注意力。
线下教学中,教师们常以“以下内容很重要,请大家打起精神”“让我们来共同思考一个问题”等调节课堂节奏,也对开小差的学生起到了提醒作用,故将此灵活应用于在线学习中,对于提高学习者专注力、改善教学效果大有裨益。但实施中如何因地制宜,依据在线学习特点,选择合适时机使用上述手段,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5.师生情感层面上的交流—— 情感关怀不应缺席
在所研究样本中,有的教师常向学生分享一些经历和感悟,或表达对学习者的某种期望,而学习者则使用弹幕对教师报以感谢或分享自身感悟,即除知识传授外,师生在情感等层面上建立了连接。在线学习中,尤其在本文所涉及的偏向于职业技能学习方面,教师大多将精力放在教学之上,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校教育除传统师生关系以外,师生也在长期相处中建立了类似于“解惑者”“朋友”等多元关系。线上学习中师生限于网络层面互动,且一名教师往往面对着成千上万的学生,建立多元关系似乎不太现实。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常就一些生活、工作方面的问题发表疑问或感慨,如“失业2年了怎么办?”“35岁了学这个不晚吧?”等,这些交流虽限于学生之间,但也隐晦地反映了除知识技能学习之外,学生对教师承担一部分传道、解惑层面角色的期望。
这些情绪极易引起大量学习者的共鸣,若置之不理,势必加剧课堂中的消极气氛,故教师需在对课程主要受众所处所想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一定引导,这不仅限于择业等实用层面的指导,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关怀。如本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跨专业学习者,他们因各种原因选择学习程序语言,期望未来从事相关职业,但由于对就业市场情况、专业体系等了解不足,常在迷茫困惑中产生畏难、自我否定等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在分享职业方面心得的同时,更多地给予学习者肯定及鼓励,使他们坚定信念,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结 语
本文以B站程序语言学习类课程为样本,在探明高能现象主要诱因的同时,进一步挖掘了现象所反映出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由于本文中所选样本为职业技能学习类课程,此类课程的受众、教学模式等都与学科类课程存在差别。同时研究样本不可能覆盖类别下的所有课程,因此所得结论的普适性、是否有其他有价值的潜在因素未被发现等问题还需未来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9] [11] 张婧婧,杨业宏,安欣. 弹幕视频中的学习交互分析[J]. 中国远程教育,2017(11).
[3] [10]丁国栋,杜华. 教学类视频弹幕文本的批判话语分析——以哔哩哔哩网站的某套高中物理教学视频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2021(7): 72-79.
Ming He,Yong Ge,Enhong Chen,Qi Liu,Xuesong Wang. Exploring the Emerging Type of Comment for Online Videos[J]. ACM Transactions on the Web (TWEB),2017 (1).
Short,J.,Williams,E.,&Christie,B.1976.Thesocial psychology of telecommunications[M].London:Wiley.
Rourke,L.,Anderson,T., Garrsion,D.R., &Archer,W.1992.Assessing social presence in asynchronous,text-based computer conferences[J].Jouranl of Distance Education,14 (3):51-70.
卢正芝,洪松舟. 教师有效课堂提问: 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J]. 教育研究,2010,31(4): 65-70.
(美)加里·D.鲍里奇. 有效教学方法[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