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融合教研的行动与反思

2022-12-29 00:00:00李灵孟娟邓佩诗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8期

【摘 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探索新型教研模式势在必行。运用Classin软件进行线上线下融合教研的应用实践,建构技术支持的新型教研模式,能够聚焦教师教学的共性问题,改善教研经验化等现象,增强教师利用数据分析教学的意识,激发集体研讨及互动的热情。借助新技术开展教研活动,对于优化教研过程,提升教研品质,助力教研及教学变革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融合教研;行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8-039-03

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趋势下,“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研”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教研的应用实践,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新的教研模式,旨在研究借助新技术开展教研活动的实施路径,以期进一步优化教研过程,提升教研品质,促进教研资源和教研智慧的协同发展。

“互联网+教研”本质上是借助网络进行协作知识建构,是在参与者的交流与对话、交往与互动、接触与碰撞中开展起来的。根据群体动力学的研究,学习者通过陈述个人观点进行主题知识共享(个人备课);通过群体讨论和思维碰撞,进一步完善交流并在共享、论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集体讨论);在共识基础上选取适当的形式把知识表现出来,创作出作品(上课观课);进而对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评课议课)。基于网络的协作知识建构是一个不断发展、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过程。

问题导向,精准教研

优质教育资源结构性稀缺、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存在。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每个学校都有对应的帮扶任务。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的当前,线下帮扶难以展开,利用新技术开展线上教研迫在眉睫。学校大、校区多,甚至同年级跨校区的现象也不少见,如何保证常规教研工作的推进,持续促进教师成长,线上教研或许是一剂解药。

线上不是简单地将活动搬到网上。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一条以问题为导向,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型教研模式。我们以教学改进和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在教研活动前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调查研究;依托数据,了解教师的需求和困难;从教学实际出发,找到有价值的教研问题;精准确定教研主题“积聚力量,共同成长——以低年级运用画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为例”。我们还了解到跨校区线下教研的困难,如年轻教师因学校事务繁忙不便外出学习等问题。基于以上研究,我们选择Classin客户端,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研模式,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专业发展新样态:研—磨—炼—长

技术融入教研,不仅使科组教研更为扎实、深刻,也使科组教师的专业发展进入到“马踏留痕、雁过留声”的新样态。在集体备课、课堂观摩、交流研讨等教研活动的基础上,探索“问题—研究—改进—实践”的教研模式,创造性地总结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研—磨—炼—长”专业发展新样态,见图1。

1.研:集体备课

积聚力量,共同成长。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和集体的力量,互帮互助,协同进步。首先,以三人小组引领的多校区同年级教师参与课程研究。同年级教师合作完成单元整体备课和单元学习目标,为执教者指引方向。其次,教师借助Classin平台多人板书协作、讲解圈画等功能实现跨校区集体商讨,为执教者保驾护航;关注核心概念,回归本真,当出现教学问题时及时指引,帮助执教者修改教学设计、突破教学难点。再次,利用微信、QQ等平台的在线交流功能,同年级教师持续跟进执教者的备课情况,在智能手机App上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分享,这种新型教研模式更具灵活性和高效性。教师们在上班通勤时、课间时、空堂时都可以参与备课讨论,突破时空限制,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提高集体备课效率。最后,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多校区同年级教师不断完善单元整体备课和单元学习目标,凝聚集体智慧,不断升级迭代,同时提升自我。

2.磨:上课观课

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执教者在不同班级多次试教,打磨教学流程,做到充分预设,心中有数。执教者用智能手机拍摄授课视频并上传至Classin文件夹,其他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指导,促进三人小组不断思考,从理论到教学行为,从建议到课堂实践,持续进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变革。

Classin平台不仅可以积累备课资源,还能进行课堂直播。执教者执教课堂,同校区教师现场观课、其他校区教师和帮扶学校教师同步在线观课,让更多群体都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及时解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线上线下融合教研是多群体、多时段的,且在不同时空都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观摩优秀课例,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校区内就能跨区域参与分享交流。

3.炼:评课议课

各抒己见,学而不厌。第一,线上线下参与研讨的教师带着各自的任务听课,从多个维度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思考教学过程如何优化、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这样,对应的评课议课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同校区教师现场评课议课、其他校区教师和帮扶学校教师线上同步交流意见。线上线下融合教研更具开放性和多元性。第三,活动结束后,听课教师上传听课记录至Classin平台,方便因事缺席教研的教师学习。教师随时随地可以观看教研活动录制回放、互动探讨,真正实现“泛教研”。年轻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快速成长起来,找到自身努力的方向,实现自我迭代。

4.长:总结提升

依托现状,从日常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出发,经过研—磨—炼—长,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研新模式,我们找到了一定的解决方案和研讨规律:将抽象的文字直观化,让学生充分感受画图的好处。在“看懂图—会画图—能画图”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将抽象的思维形象化、可视化,主动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这样就有效反哺了实际教学情境。这种模式也可以复制、迁移,对于解决教学、教研中存在的其他问题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教研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Classin平台可以收集从教学设计、执教课堂到研讨过程中各种图文视频资源,让教师站在集体智慧的肩膀上,有效推进教研,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感悟,也会持续更新,不断充实着教研资源包。

总结反思,展望未来

1.优势互补

教研活动是落实课程改革要求、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线上线下融合教研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壁垒,有助于多主体参与。不仅限于校内教研,还可以开展“区域式”的主题教研活动,推进校际相互开放、协调合作、共同发展。把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作为研究核心,围绕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开展具体而深入的研究活动。“融合区域教研”可充分挖掘不同学校的潜力和资源,从而实现有效的交流、分享、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除了教研场景,教师结合电视课堂教学,运用Classin的教学一体化平台可以对学生进行在线学习指导,实现云端课堂。除了Classin,我们还可以积极尝试其他门槛低、轻量级的软件,结合教研教学场景,进行选择和匹配。

2.摸索前行

在线上线下融合教研的过程中,如何让每位参与者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发挥每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研修的监督与激励机制值得探讨。借助Classin平台自身优势,教师可以布置与上传作业、上传听课笔记、设置奖励积分机制;让每位教师实现自我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的提升,进而从根本上调动教师教研的积极性。

线上线下融合教研目前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互联网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要在工作实践中努力探索精准教研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实现将“互联网+教研”落到实处,推动教研工作向着更加深入精准、更加务实有效的方向发展。

3.未来可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教学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归根到底,在线只是技术途径,教师教学能力才是根本。我们要根据教研实际需要,灵活运用线上线下融合教研的方式,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育研究,提升学科知识体系与相应核心素养的整体把握,提升集体备课质量,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注:本文系广州开放大学2020年度科研基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专项重点课题“五合一四应用模式促进区域公民办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协同提升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kyjs04)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三个课堂”推动广东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项目“‘名校网络课堂’支持下小学高质量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赵玉英.“互联网+”背景下开展线上精准教研的思考[J]. 教书育人: 校长参考,2021(7): 2.

叶燕芬, 王越娟. 从模糊走向精准——“互联网+”助力校际联合教研的实践探究[J].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1(4): 3.

谢幼如, 宋乃庆,刘鸣.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的群体动力探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09(2): 4.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