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的主旋律。为了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与机遇,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近年来,我国实施创新驱动中国制造发展战略,同时受到国际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思潮的影响,我国科学教育开始从素质教育初期走向科创教育新阶段。
本期,我们聚焦科创教育背景下以数字化工具为引擎的科学教育创新。科创教育的概念产生于我国科技教育语境,旨在培养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智慧社会的创新人才。物理、化学等科学学科教育创新是科创教育的重要场域。科创教育要发挥引擎效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创教育理念。
国务院2021年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要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北京师范大学项华教授及其团队从泛在感知和普适计算环境下开展科创教育实践开始,深入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的问题。在近20年的教学实践中,聚焦于学科应用教学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将物理教育、信息技术、人文学科、工程加工、创新创业等内容进行融合,实践出了一种学科教育创新方法——S-3PBL科创教育模式。
在普适计算、泛在感知环境中,数字化工具不再只是教育辅助工具,而是成为了科学教学、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当前,科学教育正在从科学知识传授走向科技能力培养,2022年新课标修订将劳动教育与信息科技教育纳入了课程方案,突出了从知识教学走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创新型育人方式,这正是科创教育目的的具体呈现。
科技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深入协同,科技创新正在释放巨大能量,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模式。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国民素质全面提升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基础教育必须自觉担负起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