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语文微课学习任务单设计策略

2022-12-29 07:05:48芈莹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单的双减深度

芈莹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之策在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推动教学的提质增效,是落实和推动“双减”的关键。

微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课程资源,它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方便快捷地学习。科学有效的微课学习任务单设计,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聚焦学科重点、难点,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所需要的微课学习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和差异化,是落实“双减”的助推剂。

正如理想的课程和现实的课程会有一定的差距,要落实国家的“双减”政策,不只是把微课推送给学生看,还要对学生观看微课的效果进行评估,同时还要使学生微课学习的知识能够内化,确保学生是真正理解了知识,并把所学的知识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因此,与微课配套的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就非常重要。学习任务单不是简单的作业测试题的复制和粘贴,而是需要教师系统化地考虑和精心地设计。尤其是在国家“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必须确保它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指向深度学习的语文微课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是指以深度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为指导,在微课视频的基础上,立足学科本质和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去设计微课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是对微课视频内容的整合延伸和迁移内化,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微课+学习任务单”的学习中,积极参与,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形成扎实的学识,提升独立思考、创新和实践能力。

一、指向深度学习的语文微课学习任务单模型的建构

(一)指向深度学习的语文微课学习任务单设计的理论依据

马顿和萨尔约提出表层学习和深层学习的概念,他们在一项关于阅读能力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了两种不同的学习策略:一种是试图记住文章的事实表达,即表层学习;另一种是试图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学术内涵,即深层学习,也被译为深度学习。何玲、黎加厚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马顿等人所说的“深度学习”是同一情境中相同学习内容的学习程度和效果,而黎加厚等强调的是不同情境下学习的迁移。学生学习的微课核心组件是微视频和学习任务单。一般而言,微视频中主要是事实型的知识和概念的表达,是一种浅层学习;而学习任务单需要把微视频的表层学习,迁移到新的情境任务之中,在拓展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深层学习。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微课学习任务单的模型

根据已有的理论成果,结合在教学中微课设计与应用的实践,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微视频+学习任务单”模型:

深度学习的教学逻辑由学生认知序列、学科内容特征、学科核心素养、学习效果反思四个要素构成。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微课学习中,教师的微视频起到了引导、辅导、支持学生学习的功能,相当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的学习支架。因此,教师在微课设计时,会对学生学情进行一次初步的评估,思考本微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差距,然后根据这个差距,来设计微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时候,完成了知识的第一次内化。

学生在观看微视频后,能够通过学习任务单,进一步理解微课所学的知识,能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中,对知识进行拓展迁移,对自己的微课学习进行评价,实现了知识的第二次内化;同时学生还可以发现自己在知识内化过程中的困难,发现自己在完成这个学习目标时的困难,明确自己在课堂中要向老师请教的问题是什么,也就是明确了面对面学习时自己的学习重点和要突破的难点。

学生所提交的学习任务单,一般含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题型。客观题尤其是选择题,在学生提交答案后,教师可以利用智慧课堂的数据分析功能,快速便捷地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对学生的微课学习进行评估的同时,明确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而主观题一般是学生先写在纸上,再以拍照截图的形式提交,教师可以遴选有代表性的答案(一般是完成得特别好的作业,或者是体现不同方面错误的作业),把这些作业按完成的质量水平分类,课堂上选择典型的案例展示讲解给学生,让他们明白“写得好的作业,好在哪里,不好的作业,问题是什么”。从而打通“微课+学习任务单+课堂”的学习,使之成为一个连贯、有序的整体。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微课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案例

学习任务单与传统的作业设计既有相似,也有不同。学习任务单的问题情境要根据学生个人的社会生活体验设计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同时要聚焦学科认知情境,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学科认知情境之立足点是学科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以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散文诗二首》为例,学生在观看了微课《散文诗二首》后,微课学习任务单围绕以上学习任务展开。

谢慧云认为,语文深度学习应从意义建构的视角出发,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围绕言语、思维、思想三个维度,进行言语意义的建构、文本意义的解构、思想意义的重构,通过不断丰富学习层次,抵达深度学习。在微课《散文诗二首》中,微视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围绕《散文诗二首》的微课学习目标进行设计,学习任务单在微视频的基础上,设计有梯度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按难度的高低和学习的递进关系来排列。

目标1——了解文体特点、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文体特点、作家作品背景等属于概念性知识,教师在微视频中通过照片、文字等讲解给学生听,图文并茂,使学生对作家有更直观的认识;在学习任务单中以填空题的形式对重点的文学常识,如作家作品等进行考查。任务1和任务2以填空题的形式呈现,是对微课教学内容的巩固,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目标2——通过圈点批注、听读诵读,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讴歌

教师在微视频中配上优美的音乐、图片等范读诗歌,也可以剪辑网上已有的较好的范读视频,整合在微课中,让学生听读。在学习任务单中,首先通过设计选择题,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整体把握诗意;其次通过主观题,边读边思考“下列句子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最后,让学生通过圈点批注课文,勾画出描写孩子和妈妈的句子,分析“孩子”和“妈妈”的形象特点,体会母子对彼此的爱。这些学习任务,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圈点批注”的手法,同时学会“反复诵读,理解情感”。

目标3——感知文章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目标3”让学生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查阅资料,思考金色花在印度人民心中有何特殊含义;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模仿,通过仿写,表达对母亲的爱。该项任务是对“象征”“比喻”等文本知识的理解和迁移。散文诗的写作手法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仿写”的学习任务是对微课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它搭建了从微课到课堂教学的桥梁。

学习任务单不是微课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引导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中,积极主动地运用微课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中,應该整体规划不同层次的任务,方便学生建构清晰的学科知识结构。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微课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反思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微课已经成为推动慕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微课探索起步较晚。教师们在解决了微课制作的技术问题后,应把关注点放在微课设计的有效性上,重点探索具体学科微课设计的有效性问题。焦建利指出不是把微课或相关学习资源发放给学生就万事大吉了。金陵教授也指出,任务设计中最糟糕的是,直接把普通习题搬到“任务”里。

就语文学科而言,强调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与深度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深度学习的关键特征就是高阶思维参与产生的深度理解与体验、运用与再造。深度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以有意义的学习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微课学习任务单的设计理念是“评价即学习”。对学生而言,观看完微课再完成学习任务单,是学习,也是对自己微课学习的评价。在设计学习任务单时,要尽量设计能够体现学生知识漏洞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学习的问题,问题的形式以体现结构的填空题、促进思考的开放题为主,开放性问题应具有趣味性、挑战性,与学生生活情境密切关联。

在“双减”背景下,我们微课学习任务单上的学习任务不仅要少而精,还要科学合理。学习任务单既是对微课所学知识的内化,同时又是实现微课到课堂迁移的“桥梁”。它不应该是一座让学生反反复复做无用功和重复无效劳动的“迷宫”,而应是一条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果”为旨归的高速“桥梁”。这条“桥梁”的设计,需要每一个设计者的汗水和智慧。

猜你喜欢
单的双减深度
小学数学实验学习单的开发研究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临床日常护理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