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钱子 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 (辽宁 大连 116033)
内容提要: 目的:探析在心血管危重患者中采用心电监护仪对其血压监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心血管危重患者90例,进行患者统一编号后随机将90例患者均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常规血压监测和心电监护仪血压监测,各45例,以对比的方式探析两组患者临床血压的监测效果。结果:实验组24h内的舒张压、收缩压以及舒张总负荷和收缩总负荷相比常规组指标监测效果较好,P<0.05;且常规组中家属满意度占比75.56%(35/45),实验组中家属满意度占比95.56%(43/45),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监测方案的应用质量评分更高,其数据于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电监护仪在心血管危重患者中对于血压的监测效果显著。
心血管危重症属于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具有较高病死率和致残率的疾病,其病情危急可以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而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血压是其中一项基本的监测指标,其指标水平能够对患者血液黏稠情况、血液循环量、心脏输出量等进行较为准确的显示,临床中需要给予患者采取早期的血压监测和治疗措施,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部分医学研究学者认为[1],心电监护仪在心血管危重患者中对于血压的监测效果显著,因此本次研究中将随机抽取本院于2018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90例心血管危重患者,探究其临床干预效果。
选择2018年8月~2020年8月心血管危重患者90例,患者均经过明确诊断,符合“心血管危重症”疾病的诊断标准,且神志清醒,没有精神异常现象的患者;将患者统一编号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患者45例,在本次研究中,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自愿参与研究,并已经全部签署协议书。回顾分析研究对象资料:常规组中女性患者20例,男性患者25例;患者的年龄46~85岁,平均 (67.13±2.18)岁。实验组中女性患者30例,男性患者15例;患者的年龄46~85岁,平均(66.97±2.13)岁。两组研究对象精神状态及意识均正常,上肢不存在明显损伤,其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本院相关伦理委员会监督核准后可纳入研究。
常规组给予常规的血压监测。患者住院接受治疗期间由医护人员通过血压计对其舒张压、收缩压等血压基本指标进行密切的监测和记录,每次血压测量过程中均需要同时进行三次监测,最终监测值记录时需要取平均值。
实验组给予心电监护仪血压监测。患者住院接受治疗期间由医护人员通过24h动态心电监护仪对其舒张压、收缩压等血压基本指标进行密切的监测和记录,并将其在患者的右上臂或左上臂位置进行固定,固定袖带采用12cm×22cm大小,以帮助患者进行持续性的24h血压监测。医护人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血压的昼(7:00~21:00)夜(21:00~7:00)间设置并每隔半个小时进行一次的测量血压,指导患者在佩戴24h动态心电监护仪的同时禁止进行剧烈的运动,最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不要随意触动相关按钮,指导家属对其进行监督[2]。
观察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血压监测效果(24h平均舒张压、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总负荷、24h平均收缩总负荷)、患者家属满意度及两种方案的应用质量;其中满意度测评利用本院自制问卷,不记名方式开展,总分100分,满意(80~100分)、基本满意(60~80分)、不满意(<60分),总体满意度=满意率+基本满意率;质量评分使用自制的工作评分表评估,不记名方式开展,总分30分,其中监测准确性、监测时效性及患者舒适性均为10分,三项综合为质量评分。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1所示,实验组的24h平均舒张压、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总负荷、24h平均收缩总负荷等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临床观察中实验组和常规组的血压监测结果对比(±s)
表1.临床观察中实验组和常规组的血压监测结果对比(±s)
组别 n 24h平均舒张压(mmHg) 24h平均收缩压(mmHg) 24h平均舒张总负荷(mmHg) 24h平均收缩总负荷(mmHg)常规组 45 82.25±9.24 133.15±8.58 48.74±12.47 56.77±11.36实验组 45 94.53±9.68 144.15±11.52 35.67±10.48 50.64±9.76 t 6.156 5.137 5.383 2.746 P 0.000 0.000 0.000 0.007
常规组中不满意家属为10例,满意家属为15例,基本满意家属为20例,满意度占比75.56%;实验组中不满意家属为2例,满意家属为20例,基本满意家属为23例,满意度占比95.56%;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相比,实验组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54,P=0.013)。
实验组监测方案的应用质量评分更高,其数据于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两种监测方法的应用质量对比(±s,分)
表2.两种监测方法的应用质量对比(±s,分)
组别 n 准确性 实时性 舒适性 质量评分常规组 45 7.86±2.21 6.87±1.57 7.15±1.68 21.88±5.46实验组 45 9.87±0.12 9.74±0.08 9.48±0.24 29.09±0.44 t 8.830 P 0.000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临床中发生率最高的疾病种类之一,如常见的高血压、心力衰竭、高血脂、冠心病等,都属于心血管疾病,这类疾病通常病程较长,且具有不可逆转性,只能通过有效的治疗对病情的发展进行抑制。而对于心血管危重症患者来说,其病情的发展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如果不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很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如急性左心衰、心脏骤停、急性胸痛、高血压急症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对患者的生命支持,对相关的可逆病因进行祛除,并给予对症治疗。而在患者发病后,首先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判定,而临床判断危重症患者的标准,主要包括患者的意识评分、心率、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及血压等。其中,血压作为一项基本的监护指标,对于患者的病情变化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因此,加强对心血管危重症患者的血压监测和记录,是提高患者救治及时性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以往的血压监测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采取手动方式对患者的血压指标进行反复测量,期间数次调整测量仪,并要求患者进行适当的配合。在这种模式下,首先,意识清醒的患者由于疾病原因,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躁等情绪,影响其心理状态;其次,测量受到的人为影响因素较多,结果的准确性较低。因此,采取更简单准确的方式对患者血压指标进行监测记录就是十分有必要的。鉴于此,本次研究即探析在心血管危重患者中采用心电监护仪对其血压监测的临床效果。
临床中针对心血管危重症患者进行及时的血压监测可以有效帮助医护人员判定其病情的发展,并对于即将出现的相关并发症状进行及时的预防和治疗,帮助其获取较好的临床干预及治疗效果。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发现[3],血压通常是指人体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因为血管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所以临床监测中会出现动脉压、静脉血压和毛细血管压等相关数值变化。而血压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展现出患者此时的心室状态,并帮助医疗人员快速做出判定,积极做好患者的预后准备。临床中能够影响人体血压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4]:心输出量、循环血量、外周阻力以及血液黏稠度等,甚至包括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测量时的姿势及袖带的松紧,因此需要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血压测量过程中选取合适的仪器,以确保其血压水平值的监测有效性。本次研究中通过给予心血管危重症患者采取心电监护仪进行血压测量后的结果表示:患者的24h平均舒张压、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总负荷、24h平均收缩总负荷等相关指标监测效果有效,且患者家属的满意和认可度高达95.56%,与传统的人工血压监测相比,心电监护仪的应用对患者带来的各种影响感更小,患者在习惯后不会对其进行过度的关注,也就避免了由此带来的压迫感,患者的情绪相对平稳,对其治疗也具有极大的好处,因此,监护仪测量和人工测量在患者满意度的组间对比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医疗设备中多种仪器的不断发展和进步,24h动态血压监测仪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并深受患者和医疗工作者的高度认可[5]。该种心电监护仪主要根据震荡波的原理能够有效地实现实时的监测患者血压情况,并且其数值可靠,应用方便;不仅解放了医护人员的双手,避免了反复测量带来的各种不便,同时还可以对患者的血压,日常活动中的个体情况进行精确的测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体差异对治疗结果的影响,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同时,部分医学研究学者认为[6],心电监护仪的应用对于心血管危重症患者的血压及病情可以进行有效的监测,且医护人员的满意度高达95.56%,这一结论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另外,本次研究过程中,也对心电监护仪使用后的工作质量进行了分析,可以发现,在传统模式下,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实时性及患者舒适性评分均不高,总分仅为(21.88±5.46),而采取心电监护仪后,工作的整体评分高达(29.09±0.44),其分差在近8分左右,对比相当明显,充分说明在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血压后,工作的整体效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体质量显著提升。
而根据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会对患者血压测量指标产生影响的,除了已知的患者内部血液循环等状态的变化之外,还有测量的时间、袖带的顺应性、患者的体位、测量人员的水平、导管的刚性等一系列外在条件,在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患者的指标测量结果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而我们使用的无创心电监护仪属于一种精密的医学仪器,在进行测量过程中能够对患者的血压等指标进行动态化的显示和记录,不会对患者产生其他的损害,也不需要反复调整、多次测量,由此减少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感和、紧张感和烦躁感。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患者使用心电监护仪进行血压监测的过程中,首先要将袖带中存留的空气排尽,指导患者在平躺状态下,将肘部伸直平放,再将袖带平稳的固定在患者的右上臂,并提醒患者和家属在监护过程中袖带的充气变化,避免患者的意外活动等影响测量结果。医护人员要增加日常对患者的探视,准确的分析患者的指标变化情况,推测其病情可能出现的波动,并采取积极的方式进行干预,避免治疗过程中风险的发生。而在对这类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尤其是心电监护仪等器械的应用过程中,更要加强和患者的交流,讲解血压监测的意义、心电监护仪的应用优势等,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感,避免其出现过于剧烈的情绪波动。
综上所述,心电监护仪在心血管危重患者临床舒张压、收缩压等血压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为临床医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的数据,并能够更好地提高监护工作的质量,提高医护患三方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