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程设置视角下高校媒体话语建构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研究

2022-12-29 22:34青岛科技大学赵杰孙一君匡秀钰
区域治理 2022年33期
关键词:议程话语设置

青岛科技大学 赵杰,孙一君,匡秀钰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思政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

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高校思政教育是党政治建设任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区别于通识教育,高等学校教育旨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专门性、学术性、职业性是其重要特征。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市场与资本因素的双重推动下,高等教育难免陷入功利主义的漩涡,从而弱化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培养[1]。一直以来,我国大学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以此作为思政教育的底色[2]。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愈发注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强化“价值理性”的引领作用,培养“德”“才”兼备、“德”先于“才”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二)思政教育是引领青年学生思想意识航向的“舵手”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中大众化的部分”[3],对于任何学科、任何专业的学生而言都是必修课程。传统的高校思政教学以课堂为第一载体,且多以公共课程的形式出现,一方面由专业思政教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由辅导员、党政干部等进行日常思想引领与价值观培养,同时依托班团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很少涉及其他途径[4]。但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高校媒体为载体的网络思政教育已逐渐成为引领学生思想意识方向的重要阵地。受信息全球化影响,部分势力以各种形式手段向我国展开文化渗透,青年学生首当其冲受到影响。高校媒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带有高等院校自身的风格特色、底蕴内涵,具有开展思政教育的先天优势,要做好学生思想意识的“掌舵人”,当好校园舆论引导的“把关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思政教育是塑造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从本质上来说,人并不是抽象个体,而是复杂社会关系交织的合成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格的本质,即是人的社会属性。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在人类社会的整个体系架构中将更具有顺利发展的优势,即便遭受挫折,也能够依靠自身的人格能量调试并保持积极状态,从而追求一种“动态平衡”。高等教育阶段是青年学生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然而,在青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并不具有完全同步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后仍无法具备健全的心理人格,对于是非明辨、时事认知、情绪调节并不总能保证客观理性思考。校园思政教育理应是正向积极的,要能够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及时“拨乱反正”,建立思想上的“主心骨”,充分发挥思政引领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在复杂多样的社会价值生态环境中厘清界限,找寻本源,辩证选择,从而培育时代新人。

二、高校媒体平台建设现状

(一)以“校-院-班”三级网络体系为抓手

教育存在话语体系建构。思政话语的建构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传播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思政话语的建构情况通过中介作用对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产生影响[5]。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相类似,高校媒体平台也具有体系性和阶层性。现阶段高校媒体平台以“校-院-班”三级体系为主要特点。班级媒体以发布班级信息、凝聚班级力为着力点,是高校学生开展班级活动的主要渠道;院级媒体以发布学院新闻、专业信息、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是开展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主要途径;校级媒体以学校新闻、校园资讯、校园活动等为依托,是开展全校学生思想引领的主阵地。“校-院-班”三级媒体上下联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托,共同形成高校媒体话语体系的基础架构。

(二)以信息发布、文化建设、形象塑造为功能定位

区别于传统大众媒介,高校媒体的传播领域相对局限,也正因如此其传播的针对性也越强。高校媒体的功能定位主要有如下几点:信息发布。信息发布是高校媒体最重要的功能。各类校级组织依托自身的职能区别开展媒介宣传工作,发布相关内容信息,以保证二级学院能明确阶段性工作重点,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高校媒体的另一重要功能定位。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引领,校园文化及精神内涵是典型的“符号”语言,而符号化的呈现同样也是思想意识引导的内在表现;形象塑造。除了日常教育管理,高校媒体还有一大功能是自身的形象塑造。依托于不同的办学特色、为满足招生需求、提高师生认可度与归属感,高校媒体必须充分维护好自身的形象,尤其是涉及危机公关、负面舆论等问题时,就会对高校媒体的形象塑造能力有更高要求。

(三)以全媒体、多渠道、广题材为特点

进入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媒介话语权顺势下放,人们关注各类媒介的途径和渠道也越来越丰富。高校媒体虽然是“校园”媒体但是其信息传播范围却不局限于校园内部[6]。媒介手段的多样性让高校媒体不再局限于网站、QQ空间等相对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平台进行话语传播,微博、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正成为各大高校竞相发声的新渠道、新途径。媒介方式和渠道的多样性也带来了内容的“更新迭代”,说教性的教育文字逐渐转化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泼元素,以学生诉求为参照开展题材多样的“软思政”教育,让高校思政工作“活”起来。

三、议程设置与高校媒体话语建构的内在逻辑

(一)议程设置理论的源起与发展

基于大众传播的基础研究之上,美国学者马克斯维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68年进行了著名的“教堂山镇研究”,这是“议程设置”的原型[16]。1972年,二人共同发表了论文《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理论概念及框架得以真正成型。时至今日,该理论已经过50余年的发展并日趋成熟完善。“议程设置”主要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发挥着为公众讨论与公共话语设置特定“议题”的功能,传统的新闻报道与信息内容的传播让不同“议题”间的议论热度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影响人们对周围信息及环境的判断,并以此改变行为[7]。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议程设置”开始延伸到网络传播领域。“议题”设定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却也通过碎片化的信息融合方式,形成更强的话语能量。

(二)融媒体技术助推高校媒体话语权“下放”

高校媒体从发展伊始便带有强教育性与引导性。在纸媒时代,校报是读书人找寻归属感的重要途径,宣传、教育与动员是其主要功能定位。1917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引领和推动下,高校校报正式发展成为“校方主办,主要传播校务信息、校园资讯、校园新闻等内容,从而促进高校文化与学术建设的新闻报刊。[17]”进入新时代,在融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受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接受者”,而是成长为“受传者”,接受信息与发布信息的渠道也日益多元。高校媒体在“守正”的同时不断强化“创新”,其在校园内部的传播话语权不再具有“绝对权威”,各类校园服务号、学生个人的自媒体账号的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权力的“下放”,分散了“议程设置”的能量。

(三)差异化需求增加了高校媒体议程设置的难度

在纸媒时代与大众传播时代,高校学生接收校园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校报和校园广播,文字与声音的传播力具有绝对权威性。自媒体基于技术本身的多元特性驱使意见表达的途径得以充分开拓,话语逐渐“去中心化”,话语体系建构与表达更趋多元分散[8]。传播技术的发展让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性。伴随着媒介技术发展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因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性从而在内容选择上也更具独立性。差异化的需求倾向增加了高校媒体议程设置的难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话语权上逐渐趋于平等,单一的议程不再具有连锁性的传播效果,思政教育力也受到了挑战,如何设置更多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议题”,如何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结合其兴趣点,实现思政元素的“软植入”,成为高校媒体关注的热点。

四、高校媒体议程设置对思政教育的影响

(一)“议程融合”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

在大众传播向互联网传播的转向过程中,单一议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逐渐减弱,议程融合成为主要的议程设置方式。麦库姆斯·肖·韦弗于1999年提出了“议程融合”理论,该理论将受众从被动的接受者地位“解救”出来,以自身的综合需求、兴趣为基础,从多元渠道和途径获取融合议程,从而主动创设出符合自身经验的世界图景[9]。在高等教育背景下,议程融合同样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趋势。在多数情况下,校园议程的融合对思政教育的整体推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要充分利用融媒体手段,利用好校报、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抖音号、视频号等平台渠道,以多种形式融合开展思政专题教育,线上线下联动,定期举办思政教育学生活动,实现校园思政文化“软植入”。

(二)监测校园舆情,干预矫正学生的思想“蠹虫”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碎片化和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让“小道消息”盛行,人们不再单一相信官方主流媒体的话语内容,而是热衷于通过碎片化的信息内容拼凑还原出所谓的“事实真相”。依托于具体独特的网络空间架构,社会化媒体的开放性较强,在语言特征及观点呈现等方面容易出现“极化”现象,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媒介的“依赖者”,让舆情的“传”“受”过程更趋复杂多样[10]。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纵深发展,网络安全及舆论引导和管理成为弘扬与守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由于技术监测手段的局限性,高校内部的舆情管理与安全仍相对薄弱,管理能力相对较差[11]。互联网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情绪敏感等特点,以片面化的议程引导、激化舆论。监测舆情,引导学生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对待社会热点事件尤其是涉及高校本身的舆论事件,通过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发挥正能量,确保思政教育“不褪色”,是高校媒体责无旁贷的使命。

(三)“议题选择”与“话语鸿沟”仍是瓶颈限制

面对高校学生差异化、多样化的诉求,如何选择议题成为一大难点。要想通过高校媒体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就必须考虑受众(学生或是社会)的需求。议题的选择是否是受众关注的,是否能够在客观现实层面为受众答疑解惑,能否基于受众的认知与思维方式,用最通俗易懂的形式和话语进行表达,是议题选择的难点,也是通过高校媒体开展思政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另一方面,“话语鸿沟”的存在也让高校媒体议程设置与话语建构存在一定困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本身在自身立场、成长背景、受教育方式上都存在差异,“媒介接触”的能力与主动性也存在差别,说教式的思政传播必然不能够适应现代化的媒介传播手段,更无法满足受众群的普遍需要,“话语鸿沟”比“知识鸿沟”更加快速地割断了传播链条,让高校媒体在发挥思政教育作用中愈发受限。

五、结语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单位必须认真贯彻落实[12]。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政以新要求新挑战,思政教育不再是照本宣科的理论教学,不再仅仅是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而是要通过新媒体技术为思政教育赋能,激活其内生动力,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将思政课传统教学优势与技术优势相结合,增强思政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与活泼度[13]。高校媒体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受众需求为基础着眼点,设置融合议程,真正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融入生活,真正做到立德树人,营造良好的校园思政氛围,培养“德”“才”兼备、“德”先于“才”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猜你喜欢
议程话语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下体育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会面议程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