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老龄问题的应对策略研究

2022-12-29 22:34中共衡阳市委党校图书馆姚文
区域治理 2022年33期
关键词:老龄人口老龄化养老

中共衡阳市委党校图书馆 姚文

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制约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就包含了我国农村老龄问题。农村老龄问题能否得以妥善治理,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成效。农村老龄问题是新形势下“三农”工作面临的较为突出的问题,短期内主要是会影响到脱贫攻坚的成效,长远看会影响到能否如期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我国农村老龄问题现状

从2000年至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在加速,老龄化问题是当前乃至未来中国社会亟需关注的问题。有数据表明,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而且在人口老龄化进展过程中,老龄化城乡差异明显,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农村老龄人口比重明显高于城镇老龄人口。

农村老龄问题是我国发展的一个新的常态化问题,也是我国较长一段时间的基本国情,是关系到后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战略性问题。农村老龄问题解决不好,不只是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会有着深层次的影响。因此,党和政府必须认清农村老龄问题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妥善科学地处理好这一问题。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施行,农村地区“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以基本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有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依然面临着一些现象需要重视,例如:农村老龄人口相对贫困问题、农村老年人空巢问题等。

二、我国农村老龄问题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有着积极的一面,例如,促进健康消费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即新兴的“银发经济”。但是作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民生问题,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包括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总支出增加、农村老龄人口医疗资源匮乏、农村社会文化福利发展与农村人口老龄化不适应、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这一系列由农村老龄问题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农村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而且多数是年轻人,直接造成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导致的农村老龄人口成为农村人口的主体。农村劳动人口的数量规模相对在缩小,老年人口的比例在增加,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农村老年抚养比日益增大。农村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村地区生产力的减弱。农村老龄人口的日益增加,无疑会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农村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会使得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最终结果不只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还会对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否能够如期实现有影响。

(二)老年人养老、照护、心理慰藉等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需要大力进行人财物投入

失能、高龄等有照护需求的农村老年人日益增多,就会不同程度面临照料精力、时间以及专业能力不足等难题,而对于独居农村老人,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因长期独居,他们面临生病无人照料、孤独情绪无法排解等问题。养老、照护、心理慰藉等需求,需要建立高水平的养老服务体系。农村老龄问题的解决,并非家庭个体能解决,还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力量的参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短期内养老服务人才需求缺口巨大。农村养老服务起步晚、基础差、投入少、发展滞后,而农村传统的家庭居家养老已不能满足农村日益严重的老龄问题,农村养老配套服务亟待解决。

(三)农村适老环境、基础生活设施亟须改善,基层工作压力增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老龄人口的增多,农村基础生活设施需要进行改造。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前瞻性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给老龄人口的居住和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又进一步使得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落后于城市基础生活设施建设,城乡适老环境、适老基础生活设施建设差距明显,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更为突出。农村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要实现无缝对接还存在难度,涉及的业务主管部门存在职责不清、多头管理等原因,致使基层工作推动缓慢,农村各类公益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滞后,基层工作推动难度大。

(四)我国农村老龄化加重,老年人消费陷阱多,影响农村乃至全国消费市场健康成长

老年人口收入不及年轻群体,消费能力相对不足,而且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在社会保障方面没有达到高水平和广覆盖,农村老年人因有后顾之忧也不敢大胆消费,从而导致农村老年人口消费力总体不足。另外,老年消费陷阱多。推销者利用老年人孤独心理以及社会生活信息缺失的特点进行设套。农村老年人辨识认知能力差,易受推销者利诱,盲目消费、从众消费,致使农村老年人更容易落入消费陷阱。老年保健品、金融投资、电视购物是不法经营者对农村老年人实行欺诈的手段,从而达到行骗敛财的目的。

三、探索我国农村老龄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继承并发扬孝道文化

有效地利用社会舆论的作用,引导社会大众继承并发扬传统美德。在此过程中,未成年人作为传承者、践行者,能否深刻地认识孝道文化并对其加以继承和发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党员干部在引领社会风气中,能否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可以将孝道文化引入国民教育以及党性教育,加强对学生以及党员这两个群体的孝道观念培育。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加深大众对孝道文化的认识,让大众参与其中,使外部影响逐步内化于心,内在观念逐步外显,达到知行合一,使尊老孝亲活动收到显著效果。此外,利用好线下融媒体、网络小视频等手段,对开展的活动进行线上宣传,引领社会形成良好的孝道文化。新时代新征程,应切实做好传统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加强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衔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1]。

以乡风文明培育活动为介质,以弘扬传统德孝文化为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既为广大乡村居民、基层党员干部提供了固定的交流场域,有利于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的有效衔接,又有助于复现传统农业社会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弥合社区记忆的断裂,延长农民群体在乡村的“社会关联链条”,从而构建和强化乡村社会关联。[2]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培育,对于巩固我国家庭养老基础地位意义重大,不单使得个人品德提升,也促进良好家风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

(二)健全有关法律政策,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权益

相关法律要进一步明确家庭养老的内容,规定家庭养老工作的细节。对于农村老龄人口,相关法律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保护农村老年人的被赡养权、婚姻权和财产权、用法律武器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对相应制度的设立发展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健全;三是加大对涉及农村老年人相关法律的宣传,提高全社会敬老、养老的法制意识,强化舆论监督和社会道德约束机制。

(三)各级政府要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

解决好农村老龄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在历次党的全会文献中是第一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3]党中央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治理,要充分调研各地实际情况,重视我国不同区域老龄化的特点,各地政府要分类施策,保证精准聚焦。

省、市级政府在短期内治理农村老龄人口问题,主要是对于农村老龄人口的新农保问题,应本着“保基本”的原则 ,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特别是对于无劳动能力、缺乏收入来源的农村老龄人口,要在制定政策时适当倾斜,政策和标准要具有灵活性,不搞一刀切的政策标准。切实让农村老龄人口没有后顾之忧。要发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导向,构建乡村振兴体系公平、公正的机制,让农村老龄人口共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广专业的技术设备规模化种植,用现代化农业技术解决农村老龄人口体力减弱难以胜任眼下繁重的农村劳动量的问题,这样既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又保证农民稳产、增产。

基层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随着工业化产业转移,要积极吸纳劳动力密集的企业,让本地外出务工农民“回流”返乡创业,实现就近就业,增强农村经济,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同时,缓解农村“空巢化”现象。农村老龄问题的最终落实在乡镇、社区,基层工作者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培训,利用好诸如网格化服务管理等有效手段,作为推动农村老龄问题治理工作在基层落实的抓手,建立健全社区、乡镇医养服务机构,为居家养老的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多更优的服务项目。

(四)改善乡村社区养老环境,健全农村老龄人口关爱服务体系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持续加速,乡村社区养老将社会养老服务和居家照料服务有机结合,成为老年人“原地养老”的理想模式。改善农村适老环境,为老年人的农村居住环境做一些改变,目的在于在提升农村老龄人口居家自理能力的同时,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改善农村环境,让农村成为有吸引力、生活宜居、充满活力的地区。

一方面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面貌,增进民生福祉,改善群众生活。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阶段,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体现在公共资源配置上。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特别是加快道路、农田水利、水利设施建设,完善管护运行机制。要加快推动公共服务下乡,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4]。”改善农村适老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村老龄人口的生活需求,提高农村老龄人口的生活品质。

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努力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各地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要拿出明确的进度表,通过改善环境,让乡村美丽宜居。改善农村的卫生环境,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持续开展各项整治工作,确保村庄常年保持干净、整洁、有序。早在2018年12月29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个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鼓励各地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森林乡村创建等,激励引导农民群众主动爱护和维护环境卫生,培养良好卫生意识和文明生活习惯。[5]各地通过建立行动方案和整治活动,解决村庄脏乱差问题。

(五)引导全社会对农村老龄人口问题的重视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现象,也是21世纪的全球大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有规律性、可预知的结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6]、积极应对老龄化,是我国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

对于农村老龄问题的重视,不是说将这一现象视为“洪水猛兽”,不应该将老年人视为家庭或者社会的负担和包袱,应秉承科学的视角看待。农村老龄人口在农业作业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操作农业器械方面也不逊于年轻人。农村老年人在为家庭照顾、教育后辈中还可以帮忙减轻年轻人的负担。因此,充分地发掘好农村老年人的优势和积极作用,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发挥社会余热。

对于农村老龄问题的重视,不只是单纯地重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情况,也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不良生活习惯,减少老年人心理疾患。农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有56%的农村老年人生理健康较差,影响到其工作和生活;有43.8%的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较差,感到心情抑郁或沮丧[7]。对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做好防控和干预,从而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的良好发展。只有全社会都树立积极的老龄观,全社会参与老龄问题的解决,才能应对好这一发展难题。

(六)加大人文关怀力度,增强农村老年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第一,智能化社会需要给老年人更多人文关怀。2020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公开发布,这一方案旨在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难题,全方位破解老年人“数字鸿沟”。为了让老年人共享科技成果,对于涉及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互联网应用要进行适老及无障碍化改造。在具体的工作中,可以开展相应的帮扶工作,组建各类精神救助小组,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

第二,人口老龄化需要健全志愿者服务机制。针对老年人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减轻社会养老压力。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老龄化治理问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一定程度上减缓相关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树立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开展帮扶关爱活动,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文明健康发展。由于非常了解老年人的特点,社区工作者的关怀和护理更实用,也更方便快捷。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已经演变为社会性问题,帮助他们改善生活,从心灵深处温暖他们,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农村老龄问题是关系到农民权益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农村的稳定繁荣,关系到农业生产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是解决好农村老龄问题的基本原则。全社会要科学正确地认识农村老龄问题,积极主动地为农村老龄问题出谋划策,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实施。解决好农村老龄问题,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我国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老龄人口老龄化养老
养老生活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