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 红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重庆 404000)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在《黄帝内经》中,称为“不得卧”、“目不瞑”。西医学中称失眠。失眠症状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1]。笔者师从胡江华主任中医师,在日常跟诊中,通过大方复治法结合耳穴压丸治疗不寐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中医认为不寐与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及病后、年迈体虚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不寐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因心主神明,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血由水谷精微所化,上奉于心,则心得所养;受藏于肝,则肝柔和;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调节有度,化而为精,内藏于肾,肾精上承于心,心气下交于肾,阴精内守,卫阳护于外,阴阳协调,则神志安宁。如思虑、劳倦伤及诸脏,精血内耗,心神失养,神不内守,阳不入阴,每致顽固性不寐。中医辨证分型为心肾不交证、痰热扰心证、心脾两虚证、肝火扰心证、心胆气虚证[2]。
治疗原则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主,安神定志为基本治法。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辨证论治,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所以单一的方剂可能起到的疗效甚微,胡老师经过临床多年的实践,采用大方复治法结合耳穴压丸治疗不寐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中医理论对“大方”的认识有两层含义:其一,指药味多的方剂,“君一臣三佐九制大也”,一般指15味以上药物组成的方剂,尤其以20味以上具有代表性;其二,指药量大的方剂,“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简而言之即药力雄猛、品味多、分量重[2]。胡老师喜用酸枣仁汤、丹栀逍遥散、黄连温胆汤、百合甘麦大枣汤、归脾汤、六味地黄汤等方,根据不同症状表现及舌脉辨证施治。在其中喜用黄精配合酸枣仁,以安神助寐,治疗失眠。耳穴压丸是通过王不留行籽对患者耳廓上的穴位和反映点进行刺激,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的效果,有效调节失眠。由于耳穴压丸痛苦小,易被患者接受,所以临床上广泛使用。在失眠患者中得到很好的疗效。一般多选用的耳穴为耳尖、神门、枕、心、肝、胆、脾、肾、胃、神经衰弱区、神经衰弱点。其中神门、枕具有镇静、安神、利眠作用。心主神门、为五脏六腑之主,可宁心安神。耳尖具有镇静清脑明目的作用。神经衰弱区、神经衰弱点为利眠要穴。神经衰弱区可使人入睡快,并治疗多梦;神经衰弱点可使睡眠深沉,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果。脾为健脾益气,以养心安神。肝为肝郁气滞型取肝穴,以解郁疏肝。胆为心虚胆怯、恶梦易惊、神经衰弱之症时选取,以镇惊安神。肾可补脑益心神,以交通心肾,阴阳上下互为制约,脏腑功能得以平衡。胃可和胃安眠[3]。根据不同的证型进行配穴。
魏某,男,73岁,2022年2月4日初诊。入睡困难、多梦3个月,服西药无效。平素易激动,入睡困难,睡眠时间4小时左右,梦多易惊,伴心烦、胸闷、乏力,伴腹胀、泛酸,伴颈部强痛。体型偏胖,大便通畅,日1次。舌淡红苔黄腻,脉滑。西医诊断为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为不寐,痰热扰心。治则为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用黄连温胆汤合百合知母汤、酸枣仁汤加减。药用黄连2g、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炙甘草6g、竹茹10g、枳壳10g、大枣10g、黄精15g、酸枣仁15g、丹参15g、葛根15g、百合10g、知母10g、川芎10g、炒山楂15g、建曲15g。5剂,煎药机煎成15包,每包200ml,每次1包,每日3次,饭后1小时服用。取耳尖、神门、心、肾、肝、枕、神经衰弱点、神经衰弱区,日间按压穴位3次,睡前按压1次,每次按压时间为5min。2月9日二诊:睡前行耳穴按压能很快入睡,睡眠时间约6小时左右,多梦缓解。目前睡眠已较前改善,续以前方,继续予耳穴压丸治疗巩固疗效,后随访逐步恢复正常。
按:患者为老年男性,平素多喜食肉,脾胃本虚弱,易生痰热,壅滞于中,痰热上扰,胃气失和而导致入睡困难、心烦、腹胀、反酸。平素易激动,心神失养,神魂不安,故梦多易惊。《素问·逆调论》谓“胃不和则卧不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故用大方复治法: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酸枣仁汤调血养心;百合知母汤清心除烦;丹参、葛根活血止痛;建曲、山楂健脾和胃。再加予耳穴压丸外治,内外兼治,故能达到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