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写作思维品质的实践探究

2022-12-29 16:14刘光文
江西教育 2022年39期
关键词:评判文章思维

刘光文

一、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小学生的作文暴露出来的深层问题颇多,就主题表达而言,立意浮于表面,思想过于苍白,言之“无理”;就篇章结构而言,章法混乱,缺乏逻辑性,经不起推敲;就语言运用而言,东拉西扯,词不达意,句式混乱。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果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其写作能力就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当下写作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师要积极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一)“应试”束缚了学生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都是给定“框架”与题目,导致学生的写作不是由内心生发,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付诸笔端,而是为了应对各种各样的作文考试题。在这样的应试教育环境中,大多数教师追求的只是高分,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品质。在这样的写作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写作教学任务逐渐被边缘化,学生的写作出现“言之虚假”“无病呻吟”等各种问题。

(二)“技巧”束缚了学生思维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过分夸大写作技巧的功能,把知识与技巧的教学凌驾于能力与思维的培养之上,想当然地以为掌握了知识与技巧就能写好作文。例如,很多教师在写作教学时,通常是从如何写吊人胃口的开头开始,到怎样升华主题的结尾;从如何选择典型的事例抓人眼球,到如何写好细节,都详细讲解,但是学生仍旧不会写作。写作是一种语言实践的综合性活动,思维品质是其核心。如果学生具备优秀的思维能力,在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写作时,学生就能大胆展开想象,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与深刻内涵的文章。

(三)“枷锁”束缚了学生思维

很多教师在进行写作指导时,习惯给学生限定主题、框架与遣词造句的技巧。这样的写作教学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给学生的思维戴上了无形的“枷锁”,将学生的思维空间窄化,导致学生的写作大同小异,表达雷同,写作失去了个性化的色彩。写作教学应该激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想象,遵从内心感悟,采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表达,而不是“人云亦云”。

二、提升学生写作思维品质的策略

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提高写作质量的首要任务与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固有的写作教学理念与教学定式,采用个性化的思维培养方式,使学生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创造性、逻辑性和深刻性得到质的提升。

(一)留心观察,让思维更加活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提出,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写作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很多学生在提笔写作时无从下手,无法找到精准的写作事例,归根结底在于学生对眼前的生活熟视无睹,缺乏观察生活和整合思维的习惯,生活与写作处于剥离的状态。如果学生有观察生活的意识,就会把写作与生活关联起来,就不会出现“无事可写”的问题。

部编版教材尤其重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写之前再去观察一下,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写的时候,试着把你观察和感受到的写清楚。”编者在编排教材时也很讲究,《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三篇课文都注重引导学生体悟作者是怎样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的,课后习题也设计了观察事物的任务。教材编排抓住生活与写作两条线,让其同时发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感悟,最终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快速捕捉素材的能力,进而充实写作。

(二)梳理“文脉”,让思维更有逻辑

文脉犹如人体的血脉,把零散的素材有机串联成一个整体,体现了作者的思维轨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动笔写作之前基本不考虑写作的思路,直接忽略写前构思环节,抓笔就写,想到什么写什么,根本没有章法可言。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毫无条理,毫无重点,更无中心。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学生思维混乱,缺乏逻辑。

古人写作强调“意在笔先”,写作之前应该搭建好文章的框架,写作才能做到“文脉清晰”。列提纲是搭建文章框架的最佳方式。在指导学生列提纲时,首先,应当强调主题思想要明确,内容详略要安排得当,写作顺序要确定,细节技巧要选定等。学生在写作前厘清了脉络,思维轨迹就一目了然,文章的逻辑性就会更强。其次,列提纲不应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写作需求,用不同的形式列提纲。最后,列提纲也是训练学生梳理文章思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针对不同题材的写作主题,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写作训练。例如,写人的文章重点是选择典型的素材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并且为突出特点需要采取什么样的细节描写;叙事类的文章可以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列出提纲,明确中心,确定重点场景;写景类的文章要明确观察顺序,移步换景,再细化表达,彰显景物特点。

(三)别出心裁,让思维更为独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就是创意表达的具体体现。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思维的独特表达,学生的写作也是如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立足自己的生活,讲自己的故事,讲身边的故事,张扬个性,创意表达。

(四)科学评判,让思维更有深度

写作是一个不断精细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缺少思维的评判。但是很多学生对一篇作文的评价往往只停留在字词、句子的运用等层面,而忽视深层次的内容,如素材的选取、主题的表达、写作手法等。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不够,评判能力薄弱。如果学生发现不了问题,评判写作的环节就毫无意义。教师要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引导学生对写作进行科学的评判。

首先,评判要有明确的目标。每个单元的写作都有明确的要素,教师应该紧扣写作要素,引导学生进行量化评价,建立目标性评价的意识。其次,评判要抓住典型案例。教师可以就优秀作文进行个例评价,也可以把优秀案例与问题案例进行对比讲解,在对比中找到“痛点”。最后,评判要有章法。学生的评判能力需要逐步构建,教师可以由点到面,在练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评判能力。

总之,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真实且个性化,实现创意表达。

猜你喜欢
评判文章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不要用街头小吃来评判北京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评判陌生人的两条黄金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