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缺位与价值复归:农村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实践向度
——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

2022-12-29 16:02鲍旭源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涪陵区村民农村

鲍旭源

(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重庆 408099)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深刻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1]。意识形态工作作为“立心”“立魂”的工作,在党的各项事业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农村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既是守好农村意识形态阵地、凝聚共同奋斗思想共识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必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对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现状进行总结,探索增强农村意识形态工作引领力、战斗力和影响力的实践路径。

一、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旨向

(一)价值导向功能:引领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方向

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将理论自觉看作是从坚实的现实世界基础中生长出来的人类实践的产物。因此,依附于现实社会、蕴藏着“经济关系”的意识形态必然要通过引领经济文化发展方向来反映自身属性。从农村经济发展层面来看,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切实维护、“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内化于城乡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是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意义所在。同样,从农村文化发展层面来看,“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的方向和发展道路”[2],只有在农村文化发展中做到“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3],才能实现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因此,引领经济文化发展方向,进而夯实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补足农村精神文化发展短板成为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旨向。

(二)现实批判功能:抨击农村地区错误社会思潮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农村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化发展的不断冲击。与此同时,部分农村党员“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不强,意识形态工作中形式主义还偶有发生,甚至还有极少数基层干部把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当作是社会包容的典型表征,是“实质民主”的必然态势,未能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对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重要性,这些现象难以在农村生产实践中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伟力”[4]。基于此,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开放的理论,及时清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农村的思想阵地亦成为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旨向。

(三)理性评价功能:构建马克思主义科学评价观

农村地区对新思想接收的速度与广度受制于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条件,成为部分落后保守思想最后的藏身之所。加之农村地区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对各种错误思潮的分辨能力以及抵御能力较弱。尤其是近年来短视频蓬勃发展,充斥其中的短视频质量良莠不齐,在此情形下仅依靠政治引导和批判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来防控封建迷信及各种错误思想的泛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运用在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方面,科学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即通过构建马克思主义科学评价观,使村民在“三大规律”重大理论创新成果[5]的深刻认识中,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因此,通过发挥意识形态的理性评价功能来提高村民辩证思维能力并形成马克思主义科学评价观就成为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旨向。

二、重庆市涪陵区农村意识形态工作发展现状

(一)农村意识形态领域总体呈现向好发展态势

1.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稳步提升

伴随着涪陵区农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村民政治参与门槛降低,村民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等政治事务的热情不断高涨,并且在参与过程中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稳步提升。例如江北街道二渡村开发建设了二渡村“村务公开屏上·掌上系统”及“二渡村智慧应急广播系统”,推行村务“云上”公开,并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大喇叭”第一时间传达给群众。根据对二渡村的调查,约有87%的村民对我国的根本制度以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体现出的制度优势都十分认同。此外,在对蔺市镇的调查过程中,绝大部分村民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十分认可的,71%的村民表示非常认同,28%的群众表示比较认同,并且在座谈过程中,多数村民能够大概说出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2.农村意识形态工作方式趋向科学化信息化

一方面,涪陵区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中注重运用科学的方法。涪陵区每年定期开展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通过做好风险排查、制定工作预案、用好信息管理系统等方式全力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此外,涪陵区定期督促各乡镇党委(党组)及时总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中的经验成效,针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最新形势以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分析研判、预测预警,并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措施办法。另一方面,涪陵区农村意识形态工作方式趋向信息化。通过走访发现,涪陵区大部分的乡镇都配备有能够实现远程连线的视频设备,并且当地的党组织能够定期组织村民收看党史党建等相关视频,宣讲党的会议文件精神。通过访谈涪陵区部分驻村“第一书记”了解到,大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都建有便于工作交流的QQ群、微信群,部分基层党组织还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更新工作动态、宣传理论知识。新媒体技术在农村基层党建中的应用,推动了农村意识形态工作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二)当前涪陵区农村意识形态功能弱化的典型表征

1.农村意识形态引领力因导向功能“离场”而弱化

(1)存在意识形态虚化淡化的倾向

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等直观指标,少数基层干部将意识形态工作虚化、淡化处理,不愿意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投入足够的精力,因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常常以表面的维稳为第一目标,对问题的产生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未能将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进行通盘考虑,作出的决策往往治标不治本,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此外,意识形态虚化、淡化倾向还导致意识形态的思想导向功能发挥不力。在对涪陵区农村的走访调查中发现,大约有50%的农村党员依赖于党支部组织的党员培训活动接受教育,但新媒体信息的海量传播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仅仅依靠被动接受教育远远不够,必须要加强自身理论学习,然而部分农村的党员干部借口基层工作负担太重而不愿意更新自身理论体系,学习意识的缺乏导致其思想僵化,在宣讲党的新理论、传达党中央最新精神时存在“照本宣科”的形式主义,难以真正发挥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功能。

(2)农村主流文化的中心地位弱化

随着涪陵区农民合作社规模壮大以及土地流转蓬勃发展,一些将土地转让出去且能够定期分红的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闲暇时间也多了起来,但对农村主流文化发掘的不足使得农村先进文化本该具有的价值导向、道德规范等功能发挥不够,一些村民的文化意识并未得到相应提升。访谈调研中发现,约有35.3%的村民在闲暇时仍然是以棋牌、麻将作为主要的娱乐方式,对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文化活动参与程度较低,主流文化难以有效发挥教育引导作用。此外,随着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短视频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短视频为引流量,内容带有娱乐化、低俗化倾向,部分留守老人和儿童长期沉迷于带有娱乐化、低俗化的网络文化之中,先进文化发展的空间被“泛娱乐化”的传播内容严重挤压,马克思主义在农村主流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也相应被弱化。

2.农村思想阵地战斗力因批判功能“缺场”而弱化

(1)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想在农村蔓延

通过对涪陵区农村的走访调查发现,一些村民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虽有一定了解,但由于部分村民对“四史”缺乏系统的学习,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一些博眼球的“虚无”“戏说”“恶搞”等歪曲历史的错误言论所迷惑。例如部分村民对西方的“程序民主”缺乏正确的认识,仅从字面意思就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所鼓吹的“政治民主”是真正的民主,反而对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实质民主”知之甚少。面对村民的一些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想,个别基层干部由于知识储备有限,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出发来解释清楚“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的区别,导致批判无力。作为农村思想阵地主力军的基层干部,其战斗力的弱化对于促进村民坚定“四个自信”是不利的,极易使村民受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蛊惑而动摇对社会主义的坚持。

(2)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体现不足

通过走访调查,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认识不够,疏于创新,存在着意识形态学习形式化、党建工作材料化、痕迹化等形式主义现象。此外,农村地区专门针对农民群众、符合农村地区语言特点的读物相对较少,能够反映农村意识形态的宣传作品(例如小品、喜剧、歌舞等)更是匮乏。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涪陵区常住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人数约为67.98%。在村民教育水平有限的前提下,意识形态工作中不够接地气的语言风格以及距离农村日常生活太遥远的宣传形式难免会使村民因读不懂、没兴趣而产生消极抵触情绪。这种因重视不够而出现的创新不足将会使意识形态本该具有的批判功能沦为无法被村民实际掌握的“纸上批判”,进而弱化农村思想阵地战斗力。

3.农村意识形态影响力因评价功能“退场”而弱化

(1)部分村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较模糊

鉴于领袖人物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以及民族的精神价值,因此能否用辩证的、阶级的、历史的方法来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就成为能否凝聚起民族向心力的关键。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评价功能,即用辩证的眼光去观察置身于特定历史环境中并代表着一定阶级立场的历史人物。这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评价标准能够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防避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消解。但是在实际的访谈调研中发现,农村意识形态工作中对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教育。部分村民在“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迷惑下,出现了用英雄人物的某些错误或者不足来彻底否定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和精神价值、用反动人物暂时的进步性来肯定其历史地位等现象。这种对英雄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模糊评价反映出部分村民尚未掌握科学的历史人物评价方法,其结果难免会造成是非颠倒、思想混乱,消解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2)部分村民对社会事件的评价缺乏全面性

除了对历史人物评价模糊之外,对社会事件评价的不全面也体现出意识形态中的评价功能发挥不力。由于在农村意识形态工作中忽视了对村民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引导和教育,再加上村民知识储备有限,村民很容易被各种表象所迷惑,进而对生活中的政治事件作出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评价。例如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往往缺乏运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对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矛盾,再加上部分基层干部疏于对村民的错误思想进行引导和教育,难免导致部分村民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矛盾产生误解和负面评价。访谈中了解到,部分村民对于较长时间未解决的负面事件,如贪污腐败、环境破坏等,往往会产生悲观情绪进而发表一些过激言论。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非全面性评价与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一种潜在对抗,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三、农村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实践向度

(一)物质之维: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夯实意识形态物质基础

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反作用的相关论述决定了意识形态必然要受到物质发展的限制,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成效。”[6]由此可见,农村意识形态引领力、战斗力、影响力的增强,必然要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才能不沦为空谈。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断提高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为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夯实物质基础。

集体经济不强劲、村民增收困难将会严重阻碍城乡统筹发展进程,造成城乡“二元分割”,城乡发展差距的加大势必会使村民对社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甚至否定,意识形态工作就难以正常开展。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村民的主体精神和生产积极性,通过对村集体存量资产的盘活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强劲发展,进而促进农村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提高村民收入水平,坚定不移朝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方向迈进。具体而言,要因地制宜建立起以村集体为载体、村民为主体的村级集体经济运营管理组织——村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通过对闲置宅基地、土地、校舍、厂房、仓库和农具等资产的收储和招租,破解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的系列难题。与此同时,应着力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围绕产业规划引入城市资本发展特色效益农业,采取集体入股、个人资金参股等方式,鼓励村民积极参股,最终实现农户专注生产、资产管理委员会专心服务、企业专做市场的经济共享体。随着集体经济壮大,农村将向现代化经济结构转型,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亦会实现振兴,城乡间差距的变小会使村民不平衡感降低,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则相对增强,使其能够比较客观冷静地看待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也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而提高,这有利于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思想之维:优化农村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增强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农村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通过对意识形态教育内容进行分类设置、完善公共文化供给并激活本土文化等两方面举措,增强农村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1.对意识形态教育内容进行分类设置

优化农村意识形态教育内容,要从受众的教育层次以及个体特征两方面对教育内容进行统筹选择。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对村民的接受程度进行分层,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村民要突出意识形态在规范行为习惯、提升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村民则要重点突出意识形态对提升个体精神境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深层次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考虑村民中不同职业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例如村民中的离退休干部、退伍人员、返乡青年、农民工等群体的社会经历各不相同,对理论的需求也会因个体的差异性而不同,因而在团结和引导村民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细分,以教育效果为最终导向,不断扩大意识形态在农村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厚植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

2.完善公共文化供给并激活本土文化

优化农村意识形态教育内容,还要完善公共文化供给并激活本土文化。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在财政可承受的范围内适当增加对公共文化资源的投入力度。利用农村地区现有的文化设施经常性地开展村民参与积极性高、反映农村经济生活、形式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以此来挤压落后文化、错误思想在农村的生存空间,不断实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要抓住乡村文旅融合的发展机遇,善于挖掘本地特色,打造地方精品文化品牌,并加以宣传保护,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自身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的魅力。在农村宣传墙、农家乐、旅游景区中加入本土文化,对村民熟悉的能够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反映农村变化发展的乡土题材进行创作加工,形成既生动又接地气的作品,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使村民在寓教于乐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力。

(三)组织之维:提升农村基层干部自身水平,增强意识形态的战斗力

做好农村意识形态工作,发挥好意识形态的功能,关键要提升农村意识形态工作主体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意识形态的战斗力。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增强基层干部自身意识形态批判与自我批判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其有效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

1.增强意识形态批判与自我批判能力

作为农村思想宣传工作者,农村基层干部自身的理论水平直接影响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因此,要强化农村思想阵地的战斗力,就必须增强其意识形态批判与自我批判能力。具体而言,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要在学习中加强自身政治自觉与理论修养水平。要珍惜每一次理论培训的机会,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中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自身认知,逐步树立正确的评判标准。另一方面,要在现实实践活动和思想斗争中不断增强批判与自我批判的能力。不断增强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想的政治敏感性,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案例引导村民旗帜鲜明地同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增强意识形态的战斗力。

2.提高有效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

错综复杂的农村社会关系给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带来了风险挑战,这也使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愈加明显。农村基层干部要克服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消极心理和形式主义工作作风,提高有效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有效应对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风险挑战。具体而言,一方面要转变单纯的将意识形态工作视为单一信息传播的宣传理念。意识形态是做人的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基础上,更多地把村民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与意识形态核心理念进行有机融合,用接地气儿的方式讲好故事、传播好正能量。另一方面要由被动发声转向主动出击。面对舆情要及时介入、快速决断,占据主动地位,在坚持公开透明的前提下牢牢把控舆论方向,提升舆论导向力和政府公信力。

(四)方法之维:转变农村意识形态宣传方式,增强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随着农村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自媒体在农村的蓬勃发展,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且便捷,意识形态工作将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因此,要紧跟时代步伐,采取多方联动的意识形态宣传方式、强化对农村潜在风险的前置性预判等措施,增强农村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1.采取多方联动的意识形态宣传方式

转变农村意识形态宣传方式,要采取多方联动的形式实现多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加强农村网络宣传教育信息平台建设。提高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内容的质量,并及时回复、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在提升事项处置效率的同时使官方媒介成为村民接受党的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将党和政府的声音覆盖到各个方面,不断提高村民的思想觉悟和辨别能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并鼓励农村中德高望重的村民多为其他村民普及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历史事件,让更多的村民掌握科学分析、看待问题的方法,对那些系统学习“四史”并能够很好宣传“四史”的村民,要及时进行表彰,通过榜样效应凝聚起强大的舆论合力,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影响力。

2.强化对农村潜在风险的前置性预判

转变农村意识形态宣传方式,要变事后舆论处置为事前风险性预判。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时刻关注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和突发性事件,及时掌握村民在热点事件中的态度和言论,及时回应村民的疑惑,对于触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能动辄以维稳为借口损害村民的合法利益,要为村民合理表达诉求提供渠道,让村民的困惑、质疑能够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最大限度避免冲突的发生。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要在教育内容中列举大量的事实来纠正村民的认知偏差,不断培育村民全面看问题的能力,让村民能够看清事件真相,从而进一步提高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现象的理性认知能力和客观评价能力,防止片面的、非理性的结论遮蔽了理性的光环,进而做出过激行为。这种对村民明辨是非能力的提升能够坚定村民的理想信念,引导村民正确认识社会及自身的发展过程和意义,以此增强意识形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涪陵区村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涪陵区农学会召开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推广培训会
众志成城 迎着困难勇战疫情
——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战疫窥斑
分析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产业发展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