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质提升探究

2022-12-29 15:59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课堂

肖 旭

(1.贵州开放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2.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主阵地作用,不断优化思政课教学过程,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要实现这一要求,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品质至关重要。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品质提升的必要性与要求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品质提升的必要性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品质提升源于高校担负的历史使命,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有关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起因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高校完成时代重要使命的必然选择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明确指出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2]高校开展综合改革要深入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以德为先,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这一改革目标本身就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之义。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坏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影响着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所以要利用好高校思政课这一渠道,深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品质提升,有效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明确指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4],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时代使命。总之,新时代高校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的落实,需要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品质。

2.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重要指示的必经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上均对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提升思政课教学品质是必要措施,而要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品质,教材是基石,思政课教师是关键。好教材是讲好课的前提和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了包含高校在内的各级学校思政课教材的重要性,相关机构要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严把思政课教材关。具体到高校思政课,教材应充分体现时代使命,涵盖时代内容,引导大学生自觉投入建设伟大中国梦的时代潮流中。建设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关键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呈现出爱岗敬业、积极教学的良好趋势。但其中依然存在不能很好适应新时代、新任务的薄弱环节。因此,新时代,高校要不断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

3.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应然作为

过去,大众对高校思政课存在苦涩无味、脱离实际、乏味单调的评价,说到底这些印象的形成是因为学校没有解决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关系。办好思政课既要打破教材体系的原有结构,有机融合教学内容,将单调的思政理论转化为鲜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形象的教学语言,也要变革固有的教学方式,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使思政课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一个过程。改变思政课传统印象、提高其教学效果必须塑造思政课的亲和力与感染力。我们不能简单地从语义方面理解“亲和力”,将其直接等同于“有感觉”“有收获”等词语。思政课亲和力的真正表现是“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它体现的是一种不变的坚守,即坚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教育对象将思政课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5]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品质提升的要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品质提升需要转变教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态度转变。

1.转变教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质而言之,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解答疑惑进而塑造价值、培育信仰的过程,直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等根本性问题。高校思政课既有教授知识效能,也有特定历史使命,即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服务。但是,如果“引人深思”“触发深情”的思政课教学课堂被转为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景,那么就失去了思政课教学的特有亮点。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应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问题探究引出价值与信仰的答疑解惑;加强思想引领,让学生从课堂中体验思想的号召力和理论吸引力。另外,以“立德树人”为教学宗旨,针对教学方法固定、方式简单粗略等问题,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教学内容的精心整合,激励和开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2.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态度转变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理念不仅有“知识传授”,还要进行“价值塑造与信仰培育”,而其教学要求则升级为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态度转变。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多数把“到课率”“抬头率”作为显性指标,但深入内心则是更为重要的隐形目标。“教学机制”是连接思政课教学体系和学生学习体系的关键部分。新时代,通过教学内容的专题设计,联系国家社会生活的现实主题,总结出以某一主题或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机制,以丰富的理论成果为支撑,实现从文件语言、文本语言向教学话语的转变,用通俗的话语对学生的疑惑作出有理有据的解答,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理论浇灌、思想内涵、人生启示和精神力量。教学理念的转变及教学机制的完善,使学生从被动听课、应付考试,到真实体验到思政课与自我成长的密切关系,进而主动进课堂、积极学习,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态度转变,成长为富有主见、积极有为的新一代大学生。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品质提升面临的困难

虽然各高校及其思政课教师团队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尝试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办好思政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课堂教学表达形式较单一,课堂互动内容选择有偏差,思政课教学方法较固化,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度较低。

(一)课堂教学表达形式较单一

从表达形式来看,课堂教学表达形式主要有言语(含语音和文字)符号、非言语符号。非言语表达是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之外的所有信息传播行为和方式。非言语传播符号涵盖范围较广,从思政课教学方式来看,通常包括教师的音质、音量、音速、神情、手势、身体移动等行为动作。但部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互动在言语符号和非言语符号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的言语符号较少,忽略非言语符号互动。其一,高校思政课教学言语符号的新意不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部分高校思政课课堂互动是从理论内涵、范畴出发,衍生出理论体系,其言语符号的表达形式相对抽象、单一,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言语符号从核心概念到语句表达等均较熟悉,容易对思政课产生思维惯性、学习疲劳,很难激发学生用脑、用心。其二,忽视非言语符号的互动作用。部分教师对非言语符号的教育影响认识不到位。教师的肢体语言体现了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其神情、语调、情感状态、动作等对教学过程和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尤为重要,它代表了教师对思政课的态度和情感。有的思政课课堂教学气氛低沉,内容干瘪,教师没有发挥情绪、态度的感染力,学生就会怀疑教师对思政课的热爱和认可程度。

(二)思政课堂互动内容选择有偏差

高校思政课课堂互动内容的选择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价值需求偏差,这体现在传受双方供需不对应,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发生错位,教与学存在一定程度的分裂。对学生而言,要求课堂互动内容对个体的学习、日常生活具有切实有用的即时效应,学生需要理论能够满足其当下需要、个体需要,可以对就业、发展等有真实可能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可展现的硬实力。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国家、社会、民族的高度层面思考问题,具有明显的宏观性、抽象性等特征,呈现的是大学生长远发展需求,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需求,并且更倾向于对学生思想观念、思考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部分思政课的教学互动内容偏重社会需求、未来需求,对个体价值忽视、忽略。[6]当学生发现理论的即时作用、个体价值与自我需要不协调时,部分学生则轻易认为理论对自己的指导功能微小,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另一方面,主流思想与多元处理欠佳。部分教师只负责主流意识形态浇灌,规避多元思潮和社会现实问题,对社会影响深刻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重视不足,缺乏积极引导。其结果是并未激发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解读现状、探索社会问题的兴趣;同时部分课堂对马克思主义批判思想缺少科学的阐释和运用,害怕对现实进行客观批判,造成批判引导意识丢失,学生遇见一些问题只能自己进行判断,而部分学生因错误判断而走入误区。

(三)思政课教学方法较固化

任何教学活动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建立在对教学对象全面分析基础之上。思政课教学对象包含了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大学生,他们多为“00后”,生机勃勃、好奇心较重,但知识储备薄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中。在互联网、信息媒体、手机等新兴事物不断衍生的背景下,大学生获取信息方便快捷,极容易遭受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影响,“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尤为明显。但是,一些教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视而不见,致使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明显陈旧,无法吸引学生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源于思政课教师对列宁“灌输论”的错误认识。列宁从主流思潮影响人、培育人的功能视角出发,认为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外部“灌输”给工人群众,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和革命力量。但是,当前一些思政课教师单纯地将“灌输论”理解为一种简单、直接的教学方法,进而升级为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形式,授课机械僵硬,没有活力。而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遭到丢弃,实践教学又受到经费、场地等限制难以大规模展开,导致学生上课应付检查,课堂上低头、瞌睡、娱乐等。

(四)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度较低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品质的提升,不仅需要在“软实力”上有所重视,还需要对教学硬件有所提高。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度还较低。一方面,从教师“软实力”上来看,部分教师不会使用现代化的信息交流媒体,更别说实现思政课堂与现代信息传播媒体的有机结合;部分思政课教师认为自己具有分析、解读知识的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讲解很清晰地帮助学生学习那些深奥难懂的概念和理论,所以,教师理所当然的认为先进的教学设施是多余的,只会白白浪费教学时间;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了教学设备进行教学,也只是利用媒体设备娱乐学生,观看一些简单、表层的教学内容,致使现代信息传播媒体无法真正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从教学硬件来看,并非所有高校都有能力引进和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在经济不发达地区,部分高校的发展资金大多用于教师培养、人才储备等方面,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要么学校只有基础的多媒体设备,缺乏更先进的教学设施;要么学校对多媒体设施的保养和升级比较滞后,设备经常出现问题,教师很少利用室内现代信息教学工具,高校思政课教学基本是遵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品质提升路径探究

新时代的到来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品质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思政课堂应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克服已有的教学弊端,打造全新的教学形象,成为有滋有味、有实有趣的思政课。

(一)创新教学表达形式,提升教学话语品质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提高教学的表达形式,创新话语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话语魅力。思政课教师面向学生授课,应采用学生接受和喜爱的语言和方式,让思政课更加有趣、通俗和生活化。其一,采用跟进式的素材内容,实现话语体系的新颖与独特。思政课内容与国家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是否将重要时事内容纳入教学素材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教学的实效。受限于教材编制与出版周期,许多即时发生的事件不能即刻出现在教材之中,因此,要求思政课教师与时俱进,及时将时事新闻带进课堂,有效更新教学话语体系。例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及社会发展新思想、新战略、新动向等内容,思政课教师需要通过自觉学习、关注,提高认识、精准把握,第一时间将这些重要的教学素材融入教学话语中,让学生及时获取最新、最全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7]。其二,重视非言语表达形式。作为教师应随时注意自己的非言语表达内容,使之与其思政课教师角色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相呼应。除了直接明了的话语表达之外,教师的非语言表达能够潜在的传达其对思政课的喜爱与认同程度,所以,教师应好好利用这一途径,身体力行、直接影响学生群体。

(二)优化课堂互动内容,提升教学生命品质

为发挥师生互动作用、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品质,在思政课互动内容选择方面应做好以下工作:其一,平衡学生需要。思政课互动应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原点,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当下需要和个体需要,从而进一步激发其长远需要和社会需要,平衡思政课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当下价值和长远价值。其二,积极引用课外资源为课堂互动增彩。一方面合理引入与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调动学生融入课堂互动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方法分析热点问题的能力;通过有关课程素材弱化理论的抽象程度,将深奥的理论以接地气的方式讲明讲透。另一方面,将社会资源引入课堂。例如聘请党政干部、社会人物等为学生上课,使思政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其三,课堂互动内容可针对影响深远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重点评析。英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认为,“多数人持有很多未经考验的信念,而这些信念在遭到质疑时常常轻易地被动摇了,因为人们不懂得捍卫它们,正如温室里成长的东西,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样”[8]。事实证明,在文化程度偏高的学生群体中进行双面观点比较比单面观点“输入”的效果更好,而且在信息化背景下,单面输入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9]。因此,对于高校思政课的课堂互动而言,有针对性地评析影响深刻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主流,在互动中能够发挥预防、巩固的效果,提高课堂品质。

(三)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效能品质

有内涵、有活力、有效能的教学才有吸引力。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品质的有效路径。其一,由静转动,开展研究性的教学方式。思政课教师在授课之前,整合分析适合学生研究的热点话题,并及时发布课题,学生以自我兴趣为引导,以研究小组为单位选择课题,自主分工查找相关资料,在下一次的课堂中分享信息,展开交流讨论,得出课题结论。教师适时加入讨论,引导探究结果向教学目标靠近。研究性教学重在实现全班学生参与、互动的目标,成功引导学生“要我学”向“我要学”学习行为的转变,教学内容不再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和状态,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自由选择,增加实践性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过程,保证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实践学分比例,根据不同课程教学目标模块化设定实践环节,由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设计若干实践教学板块,每一板块设定相应学分,实践内容主要包含社会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经典阅读、影视解析等,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助式实践教学成功开辟多个课堂模块,将多个课堂合为一个课堂,有效地将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起来,实现多维空间、多元主体的全面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加强信息技术运用,提升教学时代品质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设备的迅速普及,网络已成为思政课教学应用的重要平台,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品质,我们必须加强新媒体技术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目前,“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发展趋势,“慕课”、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等形式受到很多思政课教师的青睐。从教学设计及教育理念来看,“慕课”更适合于思政课。这种模式将课程内容分为单个的知识点和微课,易于形式掌握;不受教师、时间、班级人数等条件的影响,可以灵活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可以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开发在线课程,同时向多个学校开放与分享,实现最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10]。特别是能够通过在线选课学习,了解学生动态和一系列有关信息,形成思政课教学“大数据”,而这些数据的建构则有助于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教学进度,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有效性。不仅仅是“慕课”,教师应尝试、研究其他的新媒体技术,综合采用视频、图画、语音等素材来丰富课程内容,实现现代技术与内容的有效结合,赋予课堂前沿性和时代感。思政课教师还应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社交软件,加强与学生的课外交流,重视网络课堂这一立德树人的时代阵地。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课堂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美在课堂花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