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文仁 武平县象洞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福建 武平 364315
鸭“肝白点病”是由鸭疱疹病毒III型引起番鸭、半番鸭和麻鸭等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是养鸭业中新出现的病毒性疫病,又称鸭新病,虽然发生概率较小,但一旦发病传染性和病死率均较高,给养鸭场(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现将一起典型的鸭“肝白点病”临床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武平县象洞镇官坑村钟某养殖场于2020年3月20日从上杭县白沙镇两个孵化场分别购入黑羽正番鸭苗2 000羽和1 500羽,在同一育雏室混养。1日龄均注射了鸭病毒肝炎卵黄抗体,1~3日龄用阿莫西林饮水,12日龄时接种禽流感H5、H7二价苗,第2 d有个别鸭离群、呆立,总体采食量略减少,认为是注射疫苗的正常反应,遂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第3 d离群患鸭数增多,死亡5羽,用氟苯尼考拌料饲喂,疗效不明显,发病3~5 d后,部分鸭伴有咳嗽、软脚,关节肿大患鸭增多,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增加,遂于2020年4月5日前来求诊。
患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喜卧,驱赶不喜走动;排白色或淡绿色稀粪;部分鸭伴有咳嗽、软脚、关节肿大;鸭濒死前头部触地或向后扭转,最后衰竭死亡。
解剖7羽病死鸭,主要见肝脏、脾脏肿大,表面可见大量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点;肾肿大,表面有针尖状出血点和黄白色条斑;心包液较多、色清亮,心内外膜未见出血;肺瘀血、水肿;肠黏膜变薄,肠腔黏液增多;鸭脑壳膜出血明显;切开关节可见上部腓肠肌水肿、关节液增多,有1羽关节腔有干酪样渗出物。
取3羽病死鸭和3羽濒死鸭,按生物安全要求及时送龙岩学院动物疫病诊断研究所做实验室检查。
1)通过涂片、染色镜检和细菌分离培养排除禽巴氏杆菌病、鸭沙门氏菌病、鸭大肠杆菌病、鸭链球菌病、鸭传染性浆膜炎等细菌性疾病。
2)通过病毒分离、PCR检测,结果鸭疱疹病毒III型核酸阳性。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该病为鸭“肝白点病”。
1)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雏鸭保温、通风,补充多种维生素,提高鸭的体质和减少应激。
2)立即每羽胸部注射鸭“肝白点病”高免卵黄抗体2 mL,1周后再注射1次。
3)用中药板蓝根“三黄”合剂,以500羽雏鸭为计算单位,板蓝根50 g、菌茵陈100 g、大黄、黄苓、黄柏各20 g、金银花40 g,共煎后取药液加白糖250 g,给鸭饮服,每天1剂,连用3 d;隔2 d后,再用3 d。
4)用氟苯尼考粉,按每吨饲料添加2 000 g拌料投喂,连用7 d。
5)用消毒威按500:1稀释后带鸭消毒,每天1次,连用3 d,而后每隔3 d消毒1次,直至康复。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10 d后回访,鸭群采食量已基本恢复正常,疗效满意。
1)鸭“肝白点病”的病原,早期资料认为是鸭呼肠孤病毒引起,现证实是由鸭疱疹病毒III型所致。该病虽然发生概率较小,但一旦发病传染性和病死率均较高,耐过鸭个体发育参差不齐,软脚、僵鸭淘损率高,给养鸭场(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把好引种关是关键,包括了解种鸭的免疫、净化、孵化消毒等情况,做好检疫工作,禁止从该病的疫区购鸭苗。此次病的发生,可能与从两个不同孵化点引种有关。
3)鸭“肝白点病”的发生与饲养环境和应激因素密切相关,就笔者处置的15起同类病初步分析分别占比46.7%和26.7%。所以要加强饲养管理,包括做好雏鸭保温、通风,补充多种维生素,提高鸭的体质及减少应激。
4)据资料介绍提高特异性免疫功能对防治该病有极好的作用:对无鸭“肝白点病”母源抗体的雏鸭,鸭苗在1日龄接种鸭“肝白点病”活疫苗(1.5羽份/羽),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在老场、多发场,也可在1日龄注射抗鸭“肝白点病”高免卵黄抗体(1 mL/羽),7日龄时接种鸭“肝白点病”活疫苗(1.5羽份/羽);种鸭在产蛋前2~4周注射鸭“肝白点病”灭活蜂胶苗、油乳剂苗(1 mL/羽),或弱毒疫苗(3羽份/羽)。
5)发生该病时,要全面执行生物安全措施,包括“全进全出”的清洗、消毒、空置制度;严格人、车、物料的入场消毒制度;定期进行全面消毒,防止疫病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