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成分与流通领域的效率:国有流通成分能否成为合格的农业疏通剂

2022-12-29 10:59臧雪伊
全国流通经济 2022年14期
关键词:流通资本主义马克思

臧雪伊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一、引言

国有成分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了两个“毫不动摇”,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制度的经济基础,同非公有制经济绝对不是对立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有机统一,二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2]。同时,总书记还提出了“做优做大国有经济,壮大民营经济”的论断[3]。国有成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现行社会对于国有成分在保证效率方面依然存在质疑,早先的研究也表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国有企业在技术效率和创新效率确实低于其他所有制企业(姚洋,1998;刘小玄,2000;吴延兵,2012);国有成分对于上市公司绩效存在负面影响(Xu,1999;Sun,2003;Wei,2005);且存在较大代理成本并影响效率(张维迎,1995;李寿喜,2007)。在国有企业的改革推进过程中,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国有成分对于企业效率不一定是抑制作用:委托代理问题不仅存在于国有企业中,而是全部所有制企业都面临的问题,且国有企业并非被限制于非竞争性领域,以盈利和保值增值为目的国有企业必然低效的论断也是不成立的(谢富胜和李双双,2010);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国有企业在宏观层面存在特殊的社会效率(刘元春,2001;张宇,2010);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刘晔,2016;凌志雄,2019);近年来有实证研究表明,工业中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表现出一定的效率优势(洪功翔,2011;郝书辰等,2012;卢俊和彭雪,2015;谢丽娟,2016)。

大多数已有文献对于国有企业效率问题的分析集中于工业生产过程,现有文献较少探究国有成分对于流通领域的效率的影响。流通能否顺利完成关乎到了商品价值的最终实现,交换关系之上的资本形态变化往往是困难的,马克思用“商品的惊险的跳跃”[18]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比喻。对于流通领域国有成分的研究,有关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流通业的效率相较工业部门的高效率更加突出(谢丽娟,2016);流通领域中国有体制和民营机制的结合可以兼顾宏观职能和微观效率(王晓东和武子歆,2020[21]);国有资本在流通行业可能存在减少纯粹流通费用,深化商业资本职能的作用(谢丽娟和万长松,2021);可以通过控制上游环节,从而锁定产业链,形成纵向合作的竞争优势,提高流通领域的宏观作用和微观机制(谢莉娟等,2016)。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农产品普遍滞销问题持续性出现,严重滞销问题区域性爆发。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助力”下,全国农产品滞销问题因流通受阻、市场关闭更加严重。农产品滞销问题是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持续性难题。生产商品的销售严重受阻,会严重影响整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马克思说“在一个阶段上的任何停滞,不仅会使这个停滞的资本部分的总循环,而且会使整个单个资本的总循环发生豁达或小的停滞。”[18]虽然疫情之下,摊位制、粗放式管理的批发市场及时活跃了流通领域,但是临时的流通活跃并不能解决长期存在的农产品滞销问题,因而引发国有成分对于构建现代高效流通体系的作用问题。

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国有成分对于流通领域的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国有成分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宏观职能,并且于微观层面也具有效率促进的表现。本文研究的目标是未来国有流通企业是否能够成为农产品滞销的疏通剂或者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察商品流通中的规律,结合中国的特殊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当代实践考察国有流通企业对于农产品滞销的现实意义。

二、马克思流通理论与国有流通成分的再考察

1.流通的界定

在资本的流通方面,马克思讨论了社会资本流通的总运动(G-W…W’-G’),资本的价值各种形式的相互转化包含一系列的过程“两个属于流通领域,一个属于生产领域”。[18]资本循环分为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G-W,这一阶段是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是买和卖,是货币关系”,这一阶段的货币资本主要执行的是货币的职能,由于执行货币职能时的物质的内容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数量关系使其成为货币资本。

(2)第二阶段:G-W…P,该阶段进行的是商品生产,这个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这些剩余产品是“资本的果实”[18]。

(3)第三阶段:W’-G’,这一阶段也就是商品的售卖阶段,商品资本通过商品的职能——出售转化为货币,实现其职能。此时的G’也是货币资本,到那时它相比起第一阶段经过了一个价值增殖的过程,货币只是一个外部形态。

资本循环的过程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流通过程和社会总资本的流通是不能混为一谈的,马克思所说“真正的流通过程”[18]包括了两个阶段,也就是上述(1)、(3)两个环节,包括了生产资料的购买和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本文重点考察的是商品价值以及剩余价值实现阶段的流通过程。

2.流通的重要性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1)流通的重要性

商品——货币的流通环节为什么重要?马克思称之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不成功,则“摔坏的不是商品,是商品所有者。”[18]因为产业资本循环是由于资本分割产生的上述三种资本循环形式的统一,意味着只有上述三个阶段顺序进行,产业资本才能顺利完成整体的一个循环。否则商品的所有者不仅无法实现剩余价值的转化,甚至无法收回之前的预付资本。这个价值实现过程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单个资本的运动,还体现在整个社会总资本的周转中:“在一个阶段上的任何停滞,不仅会使这个停滞的资本部分的总循环,而且会使整个单个资本的总循环发生或大或小的停滞。”[18]马克思认为流通过程同生产过程一样重要,其差别在于生产过程创造价值,流通过程实现价值,二者互为条件,都不可或缺。

(2)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在流通过程中的体现

在资本同劳动力的交换中,资本家在等价交换的掩盖下购买劳动力商品,实际上是在无偿占有剩余价值。不论是社会总流通环节的产业资本,还是每一个社会总流通的不同阶段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剩余价值。资本加在经营上为了扩大在生产还要进行货币资本的积累,所以资本家不会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享受消费掉。整个社会的需求由生产资料的消费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构成,但是供给却是商品资本的流通,不仅包括原来生产资料的价值,同时也包括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性质决定了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是不均衡的。资本主义关系下,资本支配着生产,不断在原有的规模上扩大再生产;但是工人作为庞大消费群体往往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所以,流通过程呈现出“难卖”的现象。这种“难卖”过剩危机的症结不是流通领域,而是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至于有关暂停生产解决过剩的危机说法,马克思认为死的劳动资料,它不使用也会造成某种贬值。[18]所以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是很难停止的,所以过剩的危机是存在的。

历史经验已经印证马克思的观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全球范围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截至上个世纪末,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分别爆发过7次、7次、7次、5次和7次经济危机。中国虽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依然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产品滞销的问题,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答案是否定的,本文将会在之后部分进行阐述。

3.流通分类

流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简单的商品流通;另一类是商业资本的流通。简单的商品流通即W-G-W’,这是在马克思所讨论的,在货币出现之后,自然的、偶然的物物交换演变的经常性的交换。此时这种交换的目的是获得使用价值,即马克思说的“为买而卖”[18],这种商品的流通脱离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商业资本的流通,即G-W-G’,商人的预付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下,进入资本运动的总循环。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中介——专业化的商人,是人格化的商业资本,分享无偿占有的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其中,在分析市场经济时,简单的商品流通有时容易被忽视,但是在社会主义的当下实践中,简单商品流通是具有思考价值的。

4.社会主义下国有流通成分的再考察

马克思的流通理论并不是说明流通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而是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下研究了资本流通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需要发达的商品流通从而完成价值的实现,从而发挥市场机制资源配置的作用。所以在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框架下分析社会主义体制是适用的。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物质积累的条件创造阶段。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正在升级,经济出现很多问题也是历史推进中的正常现象。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了产品的滞销问题,滞销问题在工业加工品和农产品中比较突出。中国当下产品滞销的问题和资本主义市场的情况又不是完全相同。首先,工业加工品的滞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前期巨大的固定资本投入。该类产品一旦停工会导致大量的工人失业,导致大量的固定资本无法完成折旧而直接报废,对于这类工厂来说上述损失相比当下的生产过剩来说是巨大的。其次,农产品的滞销一部分原因是销售渠道的堵塞问题,尤其是疫情阶段性爆发的当下,农产品的销售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不连通,使得大丰收的农产品“烂在地里”。另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人民的需求由原来的数量要求向质量要求转变,出现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由于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信息的滞后性,个体农户信息获取有限存在生产的信息不对称。供求结构的不匹配一定程度也会导致农产品的滞销问题。可见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品过剩问题和发达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存在不同。

关于我国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其症结不仅仅存在于供给方,在流通领域的商品价值实现中也存在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网络销售平台的兴起,导致“去中介化”现象普遍存在,并成为热议话题。互联网时代的“脱媒”需要对商品进行模块化、对需求定制化,但是由于商品销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生产不能完全按照需求进行,所以传统流通组织的完全消失在现阶段是不会发生的。应证了马克思所说的“流通当事人和生产当事人一样必要”[18]。整个资本周转期间会随着流通时间“相对的长短延长或缩短”[18]所以对于农产品滞销问题,流通企业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成分在流通领域对于农产品滞销问题的处理,可能更具有独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公有制生产的目的,产业链的整合以及销售的品牌化。

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的成分不是以价值增殖为最后的目的,而是是劳动者占有并消费使用价值。这种价值观念体现在马克思的简单商品流通的价值形式转换中——W-G-W’。货币虽然作为中介,但是其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少部分人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而是“为买而卖”。以满足全人类需要为目标的价值增值,理论上可以增加劳动者的报酬所得,从而增加劳动者的个人消费改善生活质量。在人口数量庞大的社会中,劳动者个人消费较大幅度的增加,劳动者减贫增收对于社会有效需求的增加起极其重要的作用。流通领域的公有制成分极大的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目的,在整个社会发展中体现出一定的优越性。

流通企业链接产业生产和消费两端,也就意味着不仅受到上游生产商的约束,同时也受到消费群体的制约,也意味着能够整合双边的信息。流通领域的国有成分能够发挥信息整合的职能,国有成分能够集中力量将分散的商品集中,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商品再进行分散配置,使得商品流通到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一定程度能够解决由于资源错配所导致的产品滞销问题。其次,通过逆向整合信息,将生产到消费的模式转变为从消费到生产,收集到的消费需求信息能够及时的反馈给生产部门,短期中为生产提供市场预测信号,及时反馈消费结构的动态变化,一定程度解决农户现有的不确定性和有效信息不足的问题;长期中为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提供依据,从而转变生产模式。

面对消费市场,规模化的国有流通企业一定程度能够解决零售行业普遍存在的横向外部性问题。由于零售行业较强的竞争性、分散性以及外部性,销售企业之间的努力会给别的销售企业带来收益。规模化的国有流通企业能够借助规模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效应。在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利用国有信用对产品质量进行担保,向消费市场发送信号,减少消费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农产品生产者多数情况并不是较大规模的生产集群,上游采取纵向约束解决横向外部性相比收益而言,成本极高,对于农产品生产者来说有可能陷入两难的局面。但是集中的销售品牌的建立,国有流通企业能够有效替代分散的农户解决横向外部性的问题,由于内部规模经济可以大幅度降低分散销售所产生的租金耗散。品牌效应不仅在提高企业盈利方面有作用,在市场全球化的模式下有可能形成比较优势,用较低价格但是具有质量保障的产品替代许多的进口需求,从而有效扩大内需。

此外,国有流通企业还有进行重要产品应急储备等宏观职能;运输行业的国有流通企业为流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了生产性流通;有关研究表明,批发和零售的国有成分能够降低纯粹流通费用(谢莉娟和万长松,2021)。

三、结论

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下对商品以及资本流通规律的探索,但是并不代表马克思的流通理论不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之下。首先,流通的过程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18],马克思充分说明了流通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作为中介的商人、流通企业作为人格化的资本的重要性。其次,由于资本追求价值增殖而会导致有效需求和供给的不匹配从而使得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激化,过剩的经济危机成为必然。最后,社会主义的目的不是价值增殖而是“为买而卖”,即增加劳动者或者全人类的有效需求,增进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从而体现出共有成分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国有流通成分在商品价值和价值增殖实现中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公有制使得整个社会生产以最大化劳动者有效需求为目的,从而一定程度能够减少流通领域对于生产者的剥削,从而保护了生产者的利益。第二,流通领域的国有成分更有可能对信息进行逆向整合(不仅仅追求瓜分剩余价值),同时更有能力做到供给与消费的匹配,同时将消费市场信息反馈给生产部门从而对生产进行结构性的调整。第三,规模化的国有流通企业能够形成国家信用的品牌效应,从而解决流通行业横向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第四,国有流通企业还具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家提供应急储备的宏观职能。但是,国有流通企业并没有解决当下社会仍然存在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国有资本在流通领域的建设可能存在一些传统市场的问题;在流通领域的国有成分份额可能存在不足。

综上所述,国有流通成分理论上对于农产品滞销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目前国有成分并没有成为农产品滞销有效的疏通剂,在批发行业出现成效而在零售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有成分介入流通领域,引导流通领域并且发挥作用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漫长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实践中逐渐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势和职能。

猜你喜欢
流通资本主义马克思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像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美国的蔬菜流通
国务院决定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