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云
资管新规过渡期资产管理行业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保险资管产品逐步落实资管新规的措施,保持持续发展态势。为持续推动保险资管产品的健康发展,本文建议适度拓宽基础资产范围,持续加强投资能力建设,强化内控及风险管理,完善要素市场,增强产品流动性,加强行业自律和基础设施建设。
2021年底,《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资管新规出台三年多以来,资管行业在规范业务发展、化解存量风险、推进业务转型、重塑资管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而保险资管产品作为其中特色鲜明的产品类别,也在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推进机制改革、强化特色专长、创新投资方式等举措,积极融入大资管格局,努力推进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总体来看,随着资管新规去通道、降杠杆、打破刚兑等措施的逐步落实,过渡期内资产管理行业在有效化解“旧模式”业务的存量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主动管理和持续发展能力。据《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20》统计,预计去除通道和预期收益型产品后,我国资管市场规模超过120万亿元,过去三年间实际保持了年化27%的高速增长。伴随过渡期的结束,中国资管行业将从“回归本源”迈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其成效体现在:
一是坚持底线思维,全面规范了资产管理业务。2012年以来,资产管理行业作为我国投融资体系中的重要枢纽,在满足居民及企业财务管理需求的同时,有力促进了全社会投融资结构的优化。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如刚性兑付、多层嵌套、资金空转等弊端。而资管新规深刻把握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风险本质,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将防范风险和有序规范深度结合,通过打破刚兑、消除多层嵌套、严防资金空转的“组合拳”,在过去三年的过渡期内,坚持风险底线,有效整顿、规范了资产管理业务。
二是摒弃粗放模式,助推业务的高质量发展。规范的意义在于发展,针对过去资管行业“大而不强”、产品同质化、机构行为散户化、策略趋同化等弊端,过渡期不仅着眼于控制风险、消除市场乱象,也致力于增强行业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尤其在倡导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应推动资管行业从大到强、从同质化到差异化、从粗放生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升级。在保持产品内在的活力与个性的同时,推进构建多层次、覆盖广、有差异的资产管理产品业务体系,切实服务资产管理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
三是立足专业定位,重塑了大资管市场的格局。在资管新规的统一框架下,各子行业在处置存量业务的同时,也立足自身特色及资源禀赋,挖掘潜力与动能,走市场化、专业化发展道路,积极推进自身转型与发展。如证券期货资管以通道业务为主的单一(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规模收缩明显,单一资金信托规模占比双降。资管新规引导各子行业积极进行优势互补和功能协同,努力推进形成竞争有序、差异化、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四是坚守初心使命,增强了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服务实体经济是资产管理行业的初心与使命。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在发展,资产管理市场在发展,相应的监管模式同样需要与时俱进,根据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资管新规把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的立足点和基本导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强调要充分发挥资产管理业务功能,缩短融资链条,降低融资成本,严禁资金空转,引导业务“脱虚向实”,全面增强资产管理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保险资管产品最初作为保险资金量身定制的专属投资工具,具有资金链条短、期限较长、杠杆率低等特征,与资管新规具有高度内在一致性,过渡期内面临的转型压力不大,通过完善规则体系、明确运作规范、创新发展模式等,保持持续发展态势。截至2021年9月,保险资管产品投资余额为4.85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加逾70%。其中债权投资计划产品余额1.7万亿元,占比35.05%;组合类资管产品余额2.98万亿元,占比61.44%;股权投资计划产品余额0.17万亿元,占比3.5%。保险资管产品落实资管新规的措施包括:
一是构建“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在全面对标资管新规的基础上,保险资产管理行业从法规框架、治理机制、标准规范三个层次,构建系统性、动态性的产品监管法规框架体系,中国银保监会先后发布《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及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组合类产品配套实施细则(以下简称“1+3”产品办法),全面衔接贯彻资管新规的实质与内涵,以“提纲挈领”方式构建保险资管产品管理格局,通过精准定位、细化标准、明确方向,为保险资管产品的有序稳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为业务创新和风险缓释提供政策空间。
二是明确产品设立发行的能力标准。贯彻“源头治水”理念,压实产品发行人责任。“1+3”产品办法及《关于优化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按照“有多大能力干多大事”的原则,对保险资管机构开展产品业务能力监管,只有公司治理完善,市场信誉良好,运作规范的机构才能开展保险资管产品业务。同时,优化整合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将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的管理方式调整为公司自评估、信息披露和持续监管相结合,全面压实保险机构主体责任。
三是简政放权推进发行机制改革。落实“放管服”改革部署,结合产品自身特征,呼应市场改革诉求,实施债权投资计划和股权投资计划登记发行,取消首单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核准、后续采用产品备案发行机制。同时,银保监会指导督促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等登记机构,完善规则优化机制,在提升产品发行效率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市场潜能与活力,有效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债权投资计划为例,实施登记制后其产品登记时长约3.5个工作日,相比此前注册平均时长,效率提升明显。
四是实施穿透监管规范产品运作。资负匹配方面,对接“偿二代”监管体系,通过偿付能力监管强化对于投资资产风险的识别和计量,提升对产品投资的引导和约束;投资规范方面,贯彻穿透式监管思路,追踪产品的投资路径及底层标的,对应保险资金运用关于债券、股票、股权、基础设施、不动产等规则,针对性地规范具体投资行为;配置比例方面,遵循大类资产比例监管要求,设定固收类、权益类、金融产品投资等配置上限,明确投资集中度及非标准化资产比例要求,实现以穿透式综合管理为核心的产品化投资规范。
五是强化行业自律及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监管-自律-市场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在行业自律、基础设施建设及风险监测等方面的功能,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自律体系,包括推动产品净值化管理体系建设,由协会牵头制定《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估值指引》,为产品估值提供最佳实践参考;制定《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投资者适当性自律管理办法》,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此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披露及统计监测职能,不断提升金融科技在数据统计、投资管理及风险监测中的应用。
保险资管产品作为保险资金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主要服务于保险资金运用是其相比同类业务最鲜明的特征,形成适合自身的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特征包括:
一是服务资负匹配,支持主业发展。从资金来源看,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投保人的负债,具有规模大、期限长、稳定性强等特征。截至2021年10月,保险行业总资产约24.42万亿元,资金运用余额22.58万亿元。近年来,基于低利率环境的长期持续,保险资管倾向于寻求多样化的资产配置,通过资管产品形式增厚投资收益,提升资金运用效率。通过稳健规范运作,不断提升主动管理能力,保险资管产品有力支持了保险主业发展,从近五年的收益水平来看,债权投资计划的平均收益率为6.20%,高于同期保险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
二是产品体系健全,资产质量较高。从产品形态来看,保险资管产品主要包括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组合类产品,涵盖了固收、权益、混合类等多个产品类型。从投资范围来看,既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等公开市场品种,也涵盖基础设施、不动产、企业股权及其他资管产品等,是大资管市场少有的“全品类”产品阵线。从资产质量来看,保险资管产品坚持审慎稳健的风格,偏好高信用等级、资产质量优质的项目,如目前债权投资计划投向AAA级产品数量占比超90%。
三是定位中长期产品,专长优势突出。我国金融市场上长久以来缺乏中长期金融工具和产品,而在大资管市场上,保险资管产品投资理念鲜明,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理念,巩固和做强大类资产配置、固定收益投资、绝对收益获取等能力,专长优势突出。如目前债权投资计划平均投资期限在六七年,股权计划投向企业股权长期存续,是资管市场为数不多的长期产品供应者,在金融直达实体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组合类资管产品也发挥了保险资金大类资产配置优势,主要投向固收类公开市场品种,呈现出投资收益持续稳定特征。
四是创新产品形式,投资者结构多元。近年来,保险资管产品不断创新产品形式,更深层次融入大资管市场。从投资方式来看,既包括债权、股权等单一投资形式,也包括股债结合、夹层投资、优先股等多样架构。从投资范围来看,不断拓宽可投资产类别,如将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纳入产品可投范围,通过产品形式积极融入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简称REITs)生态圈。从资金来源来看,投资者结构愈加多元,银行资金、养老金、企业年金及职业年金等认购比例不断提升。截至目前,业外资金投资余额超过1.5万亿元,占比超30%。
五是坚持使命初心,融入发展大局。近年来,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作为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国家战略直接途径,投资包括西气东输项目、南水北调工程、京沪高铁等国家重大工程。截至2021年9月末,保险资金实体投资项目中涉及新基建的债权投资计划登记(注册)规模达1225.40亿元,涉及绿色产业的债权投资计划登记(注册)规模近万亿元。其中,投向能源3211.05亿元、交通3206.22亿元、水利695.04亿元、市政564.61亿元。
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服务保险主业、支持实体经济、助力国家战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瓶颈,主要体现在:
一是资产荒呈加剧态势。低利率长期持续环境下,优质资产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债权投资计划等收益空间不断压缩,优质资产缺口有进一步扩大趋势。二是产品供给不足。随着保费规模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加大了保险资金的配置压力。而市场上适合保险资金风险收益特征的产品供给不足,加大了市场供需矛盾。三是产品结构相对单一。股权投资计划还不能采用股债结合等形式,相比信托等同类产品在结构上相对单一。四是产品估值交易尚不成熟。保险资管产品的估值制度体系、流程机制还须完善,净值化管理体系仍在建设,未形成成熟的估值及交易市场。五是后续管理较为薄弱。行业产品投后管理能力不足,存在重投资、轻管理的弊端。
为持续推动保险资管产品的持续健康发展,下一步我们建议:
一是适度拓宽基础资产范围。面对持续的“资产荒、项目荒”和利率下行等不利局面,建议逐步拓宽产品的底层资产和项目范围。二是持续加强投资能力建设。引导机构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加大能力培育力度,推进产业业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三是强化内控及风险管理。督促产品管理人提升内部管理和控制体系,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完善产品风险控制措施、流程和体系。四是完善要素市场,增强产品流动性。进一步推进行业估值体系及能力建设,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构建透明、公平、高效的产品发行和交易环境,提升保险资管产品的流动性。五是加强行业自律和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协会产品登记、统计监测、行业服务及自律职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市场监督及约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