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礼乐思想及跨文化传播

2022-12-29 07:15吴怡垚
轻音乐 2022年4期
关键词:礼乐正义儒家

吴怡垚

先秦儒家礼乐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在中国古代,不仅是典章制度,还是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融于中国古代政治、教育、伦理等方方面面。圣人制礼作乐的本意在于使人修身养性、感悟天道、有礼有序,《礼记·乐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1]在中国历史上,我国自隋唐始便是跨国别、跨语际的文化主体输出国与文化对象的输入国。中国文化如文字、绘画、舞蹈、建筑风格、服饰、民俗、思想等方面,被周边国家特别是一些东亚国家广泛吸收与借鉴,并形成了广泛的汉字文化圈以及儒家文化圈。[2]中华文化不仅被东亚一些国家主动吸收,还被18世纪前后欧洲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歌德等“视为一整套的伦理规范”,他们狂热地着迷于中华文化,甚至将儒家道德思想视为“天赐的礼物”。而中国儒家传统礼乐思想还“丰富了欧洲的道德内容,欧洲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崛起,也与之无不关联”[3]。先秦儒家礼乐思想既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又是人与整个社会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一切行为准则和要求,其跨文化传播能够为多彩的各国文化带去无限前进的可能性。

一、先秦儒家礼乐思想的内涵

(一)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民本主义思想是中华传统礼乐思想之精华。民本主义思想源远而流长,始于殷周之际,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成熟,此后历代均有所变化,其主旨思想始终没有改变。先秦儒家的民本主义政治思想是近现代民主的最初观念,对中华礼乐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先秦民本思想起源甚早,《尚书·泰誓》载:“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4]这其中暗含着“天—君—民”的民本思想伦理结构。这一结构表达着美好的道德自律和善良的政治倾向。[5]孔子最突出的民本思想表现为“仁”,“仁”是儒家礼乐思想的核心。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6]便是孔子爱民的体现;其“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7]是孔子富民思想的体现;其“有教无类”[8]“学而优则仕”[9]则是孔子教民观念的突出体现。可见,孔子在“仁”的基础上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孟子则主张“仁政”的实行;荀子则更进一步认为“仁”的实现离不开“礼”的约束。进而形成较为完备的民本思想体系。无论是仁政、礼制,均是以德治国的体现,更是为实现“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所做出的理论与实践。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列国纷争,先贤们对治国之道的阐发无不体现出对“天下为公”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体现出地社会的整体平等与和睦的迫切期望。《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0]孔子推崇礼制主张“克己复礼”,其最终的目标与理想是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民本思想关乎社稷安危,古人发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与价值,是我国古代人文主义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进步意义不容忽视值得借鉴。

(二)以乐育人的音乐思想

《乐记》载:“乐者,通伦理者也”[11],“礼节民心,乐和民声”[12],先秦儒家重视乐的教化作用,认为利用乐的化育功能,能使人伦关系富有温度。

《周礼·春官·宗伯》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13]大司乐以“乐德”“乐语”“乐舞”使国子“习教化,明人伦”德艺双馨。孔子提倡“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4],将孝悌仁爱视之为德。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并从性善的角度出发,在根本上寻找到“德”最初的起点:“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15]。同时在此基础上表达其音乐起源观:“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16]但如何坚守这份最初的善根,则需要通过乐的教化以修身自省。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古之圣贤对“德之华”的孜孜追求。

(三)“人文化成”的礼乐教化思想

“人文化成”是中华文明理想追求的又一表现范式,其核心在于强调文治,即着重礼乐教化。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7],中华礼乐文化的本质就是实现“人文化成”的精神境界。

“人文化成”包含了以礼乐治天下、明人伦的精神内涵,出自《周易·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8]宋代程颐解读为:“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迁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19]通过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观察,可以看到一年四季的交替变换,是自然规律,亦指天道;通过对诗、书、礼、乐发展状况的考察,可以教化天下百姓以实现文治昌明。因此,治国者既需观测天文变幻,以明了时序变化;又需观察人文发展,以诗书礼乐教化民众,以使天下之人均明礼知乐,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大学》开宗明义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0]。儒家礼乐思想的自我修养之道,在于合乎“人文”的基本原则与精神,引导向善以化民致治。

“人文化成”是儒家文人推己及人、兼济天下的理想和追求。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之所以只有中国的文明流传延绵没有断裂,在文化因素、制度因素、宗教因素中,离不开中华传统礼乐文化这一因素对中华精神血脉的绵延以及中华文化价值的强力支撑,使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风雨依然屹立至今。

二、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之跨文化传播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不断被世界接受,同时也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面对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的传播对象,先秦儒家礼乐思想的跨文化传播,应立足儒家礼乐思想内涵,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积极探索从单向传播转为文化交流的有效模式,不断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软实力,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发展。

(一)以中国传统音乐为载体进行跨文化传播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语言能够跨越语言、思维、价值观的差异与障碍,那便是音乐。人类学家康斯坦丝·克拉森所说:“视、听、触、味、嗅等感觉形式不但是人们把握自然的手段,也是传递文化价值的孔道。不同的人群正是通过这些手段构建和体现一个意义的世界。”[21]儒家礼乐思想的跨文化传播可借助中国传统音乐中文人音乐的特点,将绵延几千年的中国音乐思想、审美意识、价值追求、民族品格、思维习惯等方面集中呈现,如此种种也正是先秦儒家礼乐思想内涵的体现。

文人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分支,它与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包括琴乐和词调音乐。文人音乐受中国政治哲学思想的影响,更注重音乐内容的表达而非以感官上的愉悦为目的,演奏中含有丰富的弹性空间,强调心灵感悟、自我修行与和谐之美,其深沉、含蓄、内敛、迂回的演奏效果与先秦儒家乐教思想息息相关。琴乐追求“正人心”的道德责任,被赋予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功能与作用,如《左传·昭公元年》曰:“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22]又如《荀子》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23]文人音乐直达内心灵魂的特性,是文人雅士修身提升的重要途径,只有内在的道德光辉与外在得体的行为举止高度统一契合,知行合一,才能造就一个道德修养高尚的真正君子。德国教师维安雅女士欣赏完古琴演奏后说,“希望能把中国传统音乐引入德国中学课堂,因为她听到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如此平和,看到演奏者面部表情如此柔和、安宁,由此推断中国传统艺术可以熏陶和锤炼人的性情,而这种柔和、宁静正是德国人应该学习的。”[24]以礼修身以规范外在行为,以乐养心以涵养内在心性,从而实现外在与内在、他律与自律的和谐统一,这正是儒家礼乐思想内涵之体现。

西方音乐之美来自于外在听觉上的和谐,而在先秦儒家礼乐思想的熏陶影响之下,文人音乐之美则注重内在的共鸣与和谐,即儒家文化所强调的音乐与情感、道德、社会秩序的和谐统一。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通过文人音乐进行跨文化传播,既巧妙地避免语言障碍,又传播中国传统音乐美善的特性,同时向世界传达了“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25]的礼乐思想内涵。

(二)先秦儒家礼乐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其他方式

虽然中华优秀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相对于西方文化的传播仍然处于弱势,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也应与时俱进,向世界展现真正的中国文化精神内核。

首先,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格局构建之下,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不断增长,他们不仅要学习汉语,还需了解中华文化,将是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对外传播的潜在的重要力量。在充分了解来华留学生接受特点的前提下,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编订教材、建设线上学习平台等多种方式传播礼乐文化。与此同时,先秦儒家礼乐文化“要与当代中国文化嫁接,与世界文化对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样才能为来华留学生所接受”[26],从而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第二,翻译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季羡林先生则说,“中华文化的长河有两次大注水,一次是印度之水,一次是西方之水。而这两次的媒介都是翻译。因此而言,翻译之为用大哉”。[27]对于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翻译在追求信、达、雅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译作的传播方式以及受众的文化背景、接收语境以及等,在广阔的历史视野中使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积极要素为人类的和谐共存发展做出贡献。

在全球疫情大流行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学者深刻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危机将极大制约着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认识到先秦儒家礼乐思想的深远意义。“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28],先秦儒家礼乐思想以其独特的政治思想、道德张力以及精神内涵为全球人类未来的共同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文化的支撑,这也是先秦礼乐思想古为今用的价值所在。

注释:

[1][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477.

[2]逄增玉,孙晓平.中国文化跨语际传播中的价值定向与方法论问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6):10—15.

[3]孙英春,孙春霞.跨文化传播的伦理空间[J].浙江学刊,2011(04):36—43.

[4][战国]先秦诸子.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436.

[5]崔宜明.政治伦理与伦理政治——析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困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14—20.

[6][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458.

[7][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494.

[8][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641.

[9][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744.

[10][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874—875.

[11][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458.

[12][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459.

[13]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26—327.

[14][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18.

[15][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96.

[16][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38.

[17][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298.

[18]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289.

[19]奚彦辉,姜颖南.中国“人文化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蕴涵与启迪[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121—122.

[20]朱 熹.四书章句集注[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4.

[21]康斯坦丝·克拉森.感觉人类学的基础[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8(03):111—122.

[22][战国]先秦诸子.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1575.

[23][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451—452.

[24]张春燕.中国传统音乐之美及其内涵的跨文化传播[J].北京社会科学,2016(02):4—10.

[25][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453.

[26]谢 娜,王尧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J].青年记者,2017(32):30—31.

[27]明 明.翻译与跨文明对话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45.

[28][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474.

猜你喜欢
礼乐正义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