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研究

2022-12-29 07:15秦婉丽牟春阳
轻音乐 2022年4期
关键词:传播方式黑龙江民歌

秦婉丽 牟春阳

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衰,是一种自然的、客观的现象,就像事物的新陈代谢一样,即使是某些现实生活中看来已经消失的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其艺术生命却并没有“消亡”。我们在判断这些现象是否已经有变化时,最应该要判断它们蕴含的价值是否被继承,历史内容及艺术表达形式是否得到更充分的解释,是否已经隐藏并不时地闪现在更多的艺术作品当中。虽然现在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的作用不大,可能渐渐地已经被人遗忘,但它作为我国的悠久文化之一,应该受到重视和保护。

一、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形成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为文化的产生提供了物质的条件,不同的自然条件会孕育不同类型的文化。而地理环境是指自然环境条件和地理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它决定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也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幅员辽阔,有着多种多样的地形,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地理环境,因此使得该地区各方面的特点都有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气候、生产方式、水土、生产效果以及人们集结的方式与密度等多个方面。北方的温度偏低,气候寒冷,降水量较小,多风沙,农作物产量较少,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活比较贫困,生活方式多为游牧,农耕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少,因此人口数量也非常少。[1]音乐起源于生活、音乐起源于劳动,不同地理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谋生的方式和手段各不相同,最终形成的生产方式和劳动结果必然会不相同,过着不同的生活,同时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差异,随之所产生的音乐形式也不同。通过上述中对地理环境不同状况的描写,我们心中肯定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西北地区的信天游、山曲等音乐风格粗犷、奔放?而江南地区的山歌则抒情、细腻、委婉?……出现这一切现象的根源是地理环境的不同,地理环境不同,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也就不同,由此就产生了上述中的各种差异。各个地区之间自然因素的不同,使得人们的心理以及其他因素产生了不同的差异。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黑龙江民族音乐的传承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如北方地区黑龙江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供其生存,因此鄂伦春族的民族文化有很深的山林文化色彩。研究鄂伦春民歌,不能脱离这种山林文化背景。鄂伦春民歌的自然形成有其历史渊源和地域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独特山林背景的民歌形态。鄂伦春民歌按照题材可以分为“赞达仁”“吕日格仁”和“萨满调”等几种形态。“赞达仁”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力,在鄂伦春族民歌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的现状

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变化,使人们的眼界也渐渐开阔,对于外来事物的好奇心不断增加,科学技术的提高,使生产力不断发展,人们再也不用依靠原始的劳动方式来生产发展。这样的科技进步对于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原本是人们在劳作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与人民的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而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很大的程度上,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已经渐渐地退出历史的舞台。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在传承上不是渐渐地消失,就是不断地变得商业化。还有一些比较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在传承上也同样受到威胁。[2]

现在有一部分的音乐人士将我国传统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接轨,他们通过在原有传统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的基础上,把传统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重新进行编曲和配器,使传统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成为新型时尚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有很多的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现在都在进行“申遗”行动,这也是保留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一种方式。

近现代以来,有许多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改编和创作歌曲,有的在原有曲调上填入新词,有的在音乐上有了新发展,还有一部分的民族歌唱家通过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唱,把许多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歌曲带向了世界,这些都赋予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新的艺术生命。时代的变革和新传媒手段的兴盛对于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威胁着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的存在,另一方面同时为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现在有电视台举办的歌手大赛中涌现出“原生态民间音乐”热潮,地方政府强势主导的大型民间歌曲音乐活动等。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现在的新发展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文艺活动,社会潮流的变迁,也使它成了城市的一种好的宣传。

三、在解读中传承黑龙江民族音乐

作为一种解读,应该是一种学术,即是以某一种方法或理论从学术的视角和维度看待并认知另一种理论、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民族风俗等。我们即是以学术研究并用生态文明视域对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解读,解读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民风民俗等。涉及的主要学科包括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文学、哲学、语言学、美学等。

解读,是一种挖掘。挖掘是一种学术工作过程,更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如朝鲜民族自古就能歌善舞,在世代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及广收博采、兼容并蓄的历史背景下,朝鲜族舞蹈独特的文化氛围被逐渐营造出来,它将动作的雕塑感和流线感完美结合,凝聚着强烈的东方艺术气质,并呈现出其鲜明的风格特征:以沉稳、潇洒、幽默、典雅、含蓄、飘逸而著称。朝鲜族的音乐曲调流畅、委婉抒情,内在含蓄。五声音阶构成朝鲜族民间音乐各种调式的基础。在各种五声调式中,羽调式最常见,其次是徵调式、角调式和商调式。在朝鲜族古代音乐理论著作中把羽调式叫“界面调”、徵调式叫“平调”,并把这两种调式看作最基本的调式,而角调式和宫调,则是由它们派生出来的。旋律进行中重视运用摇声,摇声从方法看有“线颤”“深颤”“拉颤”“弹颤”“柔颤”“压颤”等。速度上分“慢颤”和“快颤”两种。如果从一种原生态的过程眼光看待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它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自动生成的,是由当时创造这种文化的黑龙江少数民族民众按照当时的社会观念、思想、审美作为行为目的结果,并不是为当今生态文明研究而专门准备的历史文化资料,具有散布性、过往性、杂糅性、不明确性等特点,需要当代聚焦于生态文明的视域将其从斑驳陆离、布满尘埃的历史雾霾中剥离出来,如同开发矿藏一样找到它的珍贵价值。

解读,是一种梳理。梳理是一种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因为历史及传统总是由无数的个体在众多的学科中分布并积累而沉淀,因而,要使用梳理这一方法将其整理、筛选、归类,形成基础研究的资料。尽管对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比较早,所涉及学科的门类比较多,但生态文明却是刚刚兴起的创新学科,运用这种创新的理论学科,从一个全新的视域对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包含的生态文明资料进行梳理就十分必要,是学术研究的起步。使研究者得以用生态文明的视域对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认真的阅读,发现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历史现象及思想意识资料。[3]

解读,是一种借鉴和传承。借鉴和传承的前提是批判和扬弃,而批判和扬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借鉴和传承,如果说批判和扬弃是一种反思,借鉴和传承就是反思后的最佳选择。运用生态文明视域解读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就是将挖掘寻找到的黑龙江少数民族先民优秀生态文化成果融入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增加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色彩,给广大人民群众以美和绿色的现代文明享受。

解读,也是一种创新和永续发展。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而博大精深,绵延五千年传承历史,解读也是对中国各民族包括历史上已经消失的民族文化以新的理念和思想与时俱进地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如鄂伦春人音乐映射的场景很多,例如在家乡节日喜庆、民间生活集会、簧火节以及平时的婚丧嫁娶场合下,我们都能看到鄂伦春音乐的浓重痕迹。尤其是赞达仁民歌,始终是鄂伦春人的最爱。赞达仁音乐旋律起伏高昂,风格豪迈大气,节奏自由随性洒脱,善于用装饰音来表达内心的炙热情感。只有把握这些要素才能更好地认清鄂伦春民歌的音乐特征和艺术魅力,更好地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切入点。

四、黑龙江少数民族民歌在现代传媒下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不断发展,音乐传播从原始的口耳相传变为以现代媒体为传播媒介,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从远古的劳动口号到隋唐的记谱法,再到近现代音像产品的录制、广播电视的音乐节目以及网络上的各种音乐网站等,都足以见证音乐传播的发展。

当今社会,媒介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越来越依赖它。随着传播活动的发展,媒介产生了一定变化。从传统民歌的传播媒介与途径的发展来讲,黑龙江少数民族民歌传播的演变具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民歌的口头传播阶段

第一阶段为口头传播,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传播方式。虽然当代音乐传播方式日益创新,但是这种传播方式直到今天还被当作传统民歌的一种传播形式。而它之所以能沿袭至今,是因为口头传播是“点对点”的传播,每一个传播者、接受者都是具体而明确的。在乐谱和其他音乐传播媒介尚未出现的情况下,传统民歌就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口头传播方式而得以超越时空界限流传保存下来。许多音乐人士一直以来对民歌中所釆用的“口耳相传”这种传播方式持消极看法,认为它落后、不稳定、不确定,即它存在易变性和模糊性的缺点。然而,他们忽视了口头传播方式的积极作用。当前世界上所存在的任何一种记谱法都难以适用于中国音乐之中,因为它们都不能完美记录其中存在的带腔性、节奏节拍均分律动的非功能性以及大量的非均分律动。但是“口耳相传”这种口头传播方式没有严格限制,比较自由。

(二)民歌的印刷媒介传播阶段

印刷(乐谱)媒介的发展使传统民歌传播活动发展到第二个阶段。从明代中期开始,即有民歌、小曲歌词的刊本出现。相比之下,在口头传播过程中,受众是被动接受产品信息。乐谱可以把变化的民歌利用文字、符号以及其他方式记录保存下来,通过模拟、展现音乐作品中的高低长短音等,使得同一首民歌可以较准确地超越时空界限进行传播,使其形成间定风格。

(三)民歌的现代媒介传播阶段

民歌传播的第三阶段是传统民歌通过现代传播媒介,如电视、广播、互联网和唱片等得以传播的阶段。其突出特点是大幅增加的信息传播量以及更加便捷化、简单化的民歌传播和接受活动。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教育大范围普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其中尤以电子科技的发展势头最为高涨,这一切深刻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递方式。如今,人们真的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介,人们可以清楚了解当下热点和实时资讯,信息传播变得快捷又便利。因为在互联网上可以实时搜索到任何想要查询的信息,所以人们通常把当下这个时代称之为“电子时代”或“信息时代”。新的时代条件促使黑龙江民歌的继承发展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为深刻的变化是民歌的传承与传播方式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口耳相传方式,而是变得丰富多彩,确立了多种多样的新的传播方式与媒介。[4]与此相反,艺术的自身发展也存在一定规律,一些优秀的黑龙江少数民族民歌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人们应该看到:由于现代传播媒介的日益革新,传统民歌不再局限于过去,它能够被现在以及未来的人们所接受,成为永恒的经典。

结 语

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历史悠久,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彰显,是中国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彰显。虽然流传下来的数量很少,却无一不彰显出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的民族文化特性。推广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普及音乐文化知识,对音乐可持续发展进行合理性的保护是确保音乐传承的重要举措。

注释:

[1]孙进己.东北民族源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5.

[2]方 衍.黑龙江少数民族简史[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126.

[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231.

[4]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58.

猜你喜欢
传播方式黑龙江民歌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节日宣传,让传统传播方式换“新颜”
带刺的苍耳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羡慕等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