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流动党员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思考

2022-12-29 06:28:03湖南中医药大学唐兵
区域治理 2022年29期
关键词:流动党员政治

湖南中医药大学 唐兵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加、流动日益频繁、分布区域更加广泛,已经成为高校党员中一支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务干部共同努力、密切配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推动。

一、充分认识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高校党员教育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高校流动党员属于高校党员群体当中的一分子,由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需要而暂时离开学校,与党组织产生空间上的距离。他们在学校之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代表的是学校的整体形象,关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成效。同时,加强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衡量高校党员管理教育水平的基本尺度,是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只有做好这一部分不起眼、但又十分重要的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教育管理服务,才能从根本上夯实学校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基础,为学校党建与思政工作提质增效提供基本保证。

(2)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发挥高校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实践意义。高校流动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由于受外部因素和自身原因影响,使得他们难以有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只有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唤醒他们作为高校党员应有的宗旨意识、身份意识、奉献意识,才能将他们重新凝聚到党组织之中,为党组织分忧解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实践角度来看,高校流动党员由于去向不一,分布在各行各业,如果能够把这部分群体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将为在校师生党员树立起典型示范榜样,有助于形成追赶先进、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对于发挥高校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3)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流动党员中既有教师党员又有毕业生党员,还有研究生党员和离退休党员,其中又以毕业生党员为主。从根本上来讲,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未转出,那意味着学校与毕业生之间的关系依然存在,学校依然要履行教育培养的基本职责和任务。因此,加强高校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延伸和拓展,是高校本身的职责所在。只有不断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包括毕业生党员在内的群体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不断成长进步,这对于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高校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1)联系服务与作用发挥并重。高校流动党员与农村流动党员、城市流动党员、机关企事业单位流动党员有显著差异,加强高校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联系服务与作用发挥并重的原则。一方面,要采取多种形式保持与流动党员的联系,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用优质高效服务赢得思想共情。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发挥高校知识分子群体的特殊优势,结合现实需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同时为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献计献策、奉献力量。

(2)思想教育与身份教育同步。高校流动党员由于学历较高、文化素质较强,容易接受新兴事物,但也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加强高校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思想教育与身份教育同步的原则。首先,要以思想教育为纲,确保思想教育全面覆盖、学习教育不能少、组织生活不可缺、思想汇报不能断,做到“流动不流学”。其次,要坚持以身份教育为重,要经常进行党员身份意识教育,把提高党性修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作为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最后,要坚持思想教育与身份教育同步,在思想教育中融入身份教育的内核,在身份教育中注重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

(3)制度建设与平台搭建协同。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依靠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又要通过平台搭建,确保制度执行有力、制度监督有序、制度作用有效。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联系服务制度、沟通协调制度、学习教育制度,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制度成果固化下来,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本遵循。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对学习教育平台、沟通交流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让高校流动党员学习有平台、沟通有渠道、作用发挥有途径。

三、高校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去向难摸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不牢。一是统筹指导不到位。对流动党员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未安排专人专职负责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未设置流动党员党支部,片面认为流动党员应该由流入地进行教育管理,忽视了流出地应承担的教育管理职责。未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缺失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台账,开展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基础前提和基本依据。二是基础管理不规范。对流动党员概念认识模糊,没有准确定位流动党员基本类型和重点人员,流动党员基础数据库信息不完善,联系方式、学习工作生活单位信息未及时更新,关键时刻用不上,对党员何时流出、流向哪里、组织关系有无转出等情况不知情、不了解,去向难摸清,导致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无从下手。三是联系服务不及时。做好流动党员联系服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一些高校对于有转正需求的预备党员未及时办理转正手续,对于需要学校提供支持帮助的党员未及时排忧解难,对需要协助转接组织关系的党员未及时跟进处理,导致流动党员对学校联系服务效果不满,使得学校开展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受阻。

(2)教育效果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首先,教育时机不科学。高校没有充分把握流动党员离校前和返校办事时这两个关键时间节点集中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丧失了开展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的主动权,难以发挥集体学习教育的优势。加之其余时间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又难以统一大部分流动党员学习时间,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又使得学习教育覆盖面小、影响力不足,教育效果打了折扣。其次,教育内容比较单一。没有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群体、不同层级流动党员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教育,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学习内容枯燥乏味,与学习、生活和工作关联性不强,无法满足流动党员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综合素质能力的需要,导致学习教育吸引力、感染力不强,致使学习教育流于形式。最后,教育模式相对滞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党员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要求[1]。但是,一些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工作,传达通知文件照本宣科,不善于利用党员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学习教育,使得流动党员参与学习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广。

(3)作用难发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强。由于高校流动党员分布行业、地域极为广泛,大部分高校难以在流动党员流入地建立覆盖全部流动党员的组织机构,缺乏相关的学习教育平台和流动党员作用发挥平台,致使开展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强,进而影响流动党员作用发挥。一方面,高校流动党员正向作用发挥不够,未能充分发挥“领头雁”“信息员”和“联络员”等作用,一些长期外出访学、进行产学研合作、借调在外工作的教师流动党员,没有起到应有的示范带动作用。部分毕业生党员离校后,对学校党组织安排的工作落实不到位,对流入地党组织要求的事情办得不够好,未能起到应有的信息沟通桥梁作用。另一方面,少数高校流动党员产生“副作用”,关键时刻不敢亮出共产党员身份,不愿迎难而上,对有违公序良俗、违纪违法的行为不敢挺身而出进行制止;对急难险重任务不愿奉献自我,缺乏担当精神,影响了党员在群众当中的威信。个别党员甚至公开发表不当言论,做出有违共产党员身份的违法乱纪行为,不仅没有发挥正向引导作用,而且还起到了反作用,影响了高校流动党员的纯洁性。

四、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策略

(1)构建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体系,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环节。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式,把握严格管理与精心服务的基本要求,力求做到联系服务为作用发挥服务,确保联系服务与作用发挥并重。首先,要加强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服务顶层设计,制定流动党员管理相关制度,在学校区分流动党员类型分别设置教师流动党员党支部、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离退休人员流动党员党支部,积极创造条件与流入地党组织建立共建机制,确保流动党员“流而不失”。建立学校党委牵头抓总、二级院系统筹指导、基层支部具体落实的工作运行机制,明确专人专职负责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体系,不断夯实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础。其次,要建立实时更新的流动党员数据库,做好流动党员台账管理,严格流动党员审批流程,摸清流动党员底数,明确将网上转接组织关系超期未转出滞留人员纳入流动党员范畴。高效率运用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流动党员子系统功能,及时更新维护流动党员基础信息。通过微信、QQ、电话、邮件、走访等途径,及时了解并掌握流动党员流动时间、流动去向、流动类型、联系方式,摸清流动党员去向,为开展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提供基本依据。最后,加强流动党员经常性联系服务工作,加大对学生党支部书记、支委成员的培训,主动增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意识。督促流动党员中的预备党员以适当方式及时办理预备党员转正手续,及时为流动党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解决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难落地的问题,督促“口袋党员”及时完成组织关系转接手续。通过精准务实的管理服务,赢得流动党员的支持,让流动党员“离校不离党”,以便于后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2)创新高校流动党员学习教育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开展流动党员学习教育是实现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中心环节,面临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基本要求,坚持思想教育与身份教育基本原则。一是把握流动党员学习教育“节点”,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流动党员外出前和返回后两个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各类学习教育活动。一方面,要严格外出前教育,组织开展“永葆党性初心,做新时代奋斗者”“党性锤炼守初心,青春使命勇担当”“青春、责任、担当、情怀”等集中主题教育,重点做好党纪党规意识教育,要求他们时刻谨记党员要求,主动亮明党员身份,发挥应有作用。另一方面,要抓好流动党员返校办事时的学习教育,根据党员自身情况的变化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中党性教育,做到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2]。二是针对流动党员不同类型和实际需求,不断丰富学习教育内容。对于毕业生党员要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出发,延伸学校教育广度,在进行爱校荣校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结合他们面临的实际需求,持续开展专业技能教育、求职技巧培训、综合能力提升培训。对于教师流动党员要从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正面主流信息的更新和引导,利用最新的科学理论成果武装全体党员,确保教育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鲜活性[3]。对于离退休流动党员,要向他们宣传介绍学校的主要工作情况,注重引导他们发挥余热和经验优势,关心关注学校发展,为学校事业发展献计献策。三是创新教育模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习教育。搭建互联网学习平台,实现“指尖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流动党员“四课堂促四学”行动,即上门“送学课堂”促主动学、网络“分享课堂”促随时学、回校“座谈课堂”促分享学、召开“会议课堂”促深入学[4],不断增强学习教育吸引力、感染力,提升流动党员参与学习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

(3)健全高校流动党员作用发挥机制,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开展高校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单靠理论教育和日常学习还远远不够,必须要通过引导流动党员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党员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不断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做实做深,才能真正把流动党员凝聚起来,既实现思想引领又确保作用发挥。首先,要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例如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季,可以组织拥有就业资源的流动党员到学校开展校园招聘,或者提供就业信息,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在高考招生宣传时,可以发动各地的流动党员主动到所在地中学进行招生咨询宣传工作,为学校招收优质生源做贡献;在新生开学季,收集在校贫困生家庭相关信息和需求,积极引导有能力的教师流动党员、毕业生流动党员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通过持续不断组织开展类似活动,既能够把流动党员组织起来,又能为他们搭建作用发挥平台,还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构建高校流动党员作用发挥机制。其次,要对流动党员设岗定责和年度民主评议考核,促进流动党员作用发挥。要落实制度建设与平台搭建协同基本要求,将考核监督评议制度纳入制度建设体系。对于教师流动党员可参考在校职工党员的考核办法,对他们外出之后的工作设定相应的目标责任;对于毕业生流动党员,要在毕业离校审批流动党员前确定每年应完成的基本党员义务和责任;对于离退休流动党员,要求他们采取适当方式履行相应的党员义务。每年年底或者开展组织生活会时,要求流动党员提交个人总结,并提交民主评议党员相关材料,接受党员群众评议,通过民主评议的形式,促进流动党员之间形成“学、比、赶、超”的氛围。最后,要对作用发挥明显的流动党员予以及时表彰奖励,激发广大流动党员积极发挥作用。学校要研究制定流动党员激励措施,对表现优秀的流动党员予以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在评先评优、创新创业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进一步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将表彰奖励打造成进行生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猜你喜欢
流动党员政治
我是党员向我看
岭南音乐(2022年4期)2022-09-15 14:03:12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