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夏铮,李丽媛
1.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维都林场;2.来宾市兴宾区园林管理所
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深入,全球气候变化、土地荒漠化、生态灾难等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直接影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党的十九大六中全会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着力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林业建设必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
地球陆域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农田和城市等主要系统[1]。其中,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占90%以上,居于重要基础和支柱地位,是中国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保持水土、降低噪声等多种功能,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森林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担负着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体系的重要使命。应当在保障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业能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保护森林优势树种,维持动植物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承载力,有效预防自然灾害发生,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将CO2转化为其他有机物同时释放O2,而每立方米林木可吸收1830千克CO2,森林具备碳汇和碳源的双重功能,有着“地球之肺”之称。城市工业化后持续发展,各种能源燃烧率也不断提高,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持续增长,导致温室效应日益增长,要想有效的解决温室效应,必须依靠吸收和减排来降低温室气体浓度,一方面需要依靠产业的升级和治理,减少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需要植树造林来改善空气中的浓度,从而降低温室效应。而在现实的社会中,前者所需的成本远远高于后者,要想有效的解决或许只能依赖于自然,从长远考虑,只有不断扩大森林面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或许能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我国森林覆盖率在不断的增长,2019年为22.96%[2],2020年为23.40%[3],力争2025年将超越24.0%[4],不断提的森林覆盖率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生态产品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吸收CO2、制造O2、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功能,发展空间比较大,目前是最短缺、最急需大力发展的产品之一[5],而森林生态系统是生产生态产品的重要阵地。过去发展林业较多的关注林产品经济效益,未能从保护生态的角度出发,导致采伐多以皆伐为主,林木偷盗现象较为严重,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的破坏。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起,现代化林业发展逐渐代替传统林业发展,逐渐放弃资源依赖经济模式,而是采取保护生态的集约经济模式。林业在向多元化发展,逐渐转变思想,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向保护生态系统的方向转变。现代化的林业发展生产更加注重安全、绿色和生态链的可持续,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策,十九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目标,这些新思想、新理念为中国现代化与森林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代化的林业发展首先不是以奉献大自然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而是相互结合。需要建立有效机制,结合实际情况做好长远的规划。发展现代化林业,必须紧跟党和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路线,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导向,做好现代林业技术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保护意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近几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平稳提高,森林面积不断扩大,但林业建设质量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仍存在差距,提升空间较大,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林木种植多为纯林,少混交林,生物多样性差,抵抗灾害能力弱,树种间不能互利共生,且单一树种爆发病虫害时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损失不可估量[6]。林业经济效益中纯林经济收入占比较高,其他附加收入较少,林业产业链不发达,我国在林业上的财政投入相对较少,甚至有占比逐年降低的迹象,林业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经济发展,在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上的资金少之又少。
二十世纪末,中国林业实行重采轻造政策,重点追求林木产量和经营价值。二十一世纪以来,政府实行禁止砍伐、鼓励植树造林为主的政策与措施,以林业生态建设和生态价值为主。这二类政策与措施都显示出了森林经济发展的明显劣势,政府一味强调“重采”或“重造”[7],而未能从长远发展考虑,忽略了林地经营管理与抚育管护,直接影响森林整体结构和资源质量。采取森林集约经营可以带来可观的收益,但前提是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多,而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扶持,作为政府更讲究的是生态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林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质量偏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林业经营观念和方式未能与时俱进,大多数依然延续传统经营和管理模式,导致木材的需求大于供应。我国大部分森林资源分布在华东、西南、东北和川西北藏东南林区,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黑龙江和内蒙古等地。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强,科学化管理不精,常常出现未批先占林地、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的情况,导致原始林面积不断减少,天然林逐步被向人工林替代,森林资源逐渐匮乏。
我国林业发展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林业技术缺乏主动创新,对先进技术的开发力度不够,处于相对被动接受的状态,对新技术的二次创新不足。同时,受现代化的多元就业观冲击,国内林业从业人员较少,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并且我国相关部门对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占不到国家总投入的1%[8]。
合理的林分空间结构能够增强林分抵御灾害能力,促进森林生态平衡。一是经自然选择的原始林内部协调,因此林分空间结构应尽量与当地原始林状态相近。应科学制订森林采伐限额,合理控制采伐强度,总采伐量应不超过森林总储量的15%[9],同时采伐活动不能过于频繁,尽可能减少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造林时选用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宜的树种与原始林树种混交,营造森林结构较为稳定的混交林,以林木混交度调整树种空间距离,维持树种多样性和竞争关系,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活力。
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出森林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一是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调整林业结构,主动与市场接轨,生产市场纪要的林产品,不仅带动产业的发展,又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如鼓励龙头企业立项,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探索林业开发新机制,大力推行“基地+农户”、“基地+协会+农户”等形式发展林菌、林药、林农等林下经济模式,进而达到资源共享、循环使用;二是通过借助森林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旅游胜地,坚持生态经济和旅游经济理论为指导,突出生态环境的特色,因地制宜,发挥自身地方特色优势,打造特色景区。如自然氧吧休闲中心、民俗特色森林公园等,就地取材,以地域绿色食品为主,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满足民众日益增长旅游需要;三是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通过建设多样化、综合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自身的资源优势策划生成项目,积极开拓森林产业空间,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成熟度高的项目吸引实力雄厚的企业,在森林市场经济发展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护最直接的方式是保护森林资源不受伤害。一是推行集约经营模式开展营造林,改变传统的造林模式,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选用良种壮苗,确定混交比例及栽植密度,实施科学定植,确保造林质量;二是坚持发展和保护并重,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差别化林木采伐机制,适当放宽非林地林木、商品林、人工林采伐的管理,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建立公益林采伐管理制度,提高公益林质量,确保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三是充分利用无人机设备开展森林资源管护[10],形成大面积视频监测,减少对无人地段的侦查,其主要应用在林业病虫害遥感监测、森林防火、森林资源调查、林业精准植保、林业执法等方面,有效的克服“粗放式”施药的植保现状,大大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和农药残留[11],克保证复杂作业条件下施药效率,克服人工防治手段效率低的特点。
招商引资可以有效的克服传统营运资金的瓶颈问题,促进林业生产水平快速提升的有效措施。一是抓好产业园的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资源互补”的原则,不断创新林业园区招商引资运行机制,支持外来投资主体的建设,同时引进外国先进设备和技术,促进我国的林业产业的发展;二是积极与当地的招商部门沟通,以政府为主导,积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建立一盘棋”招商体制,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在重大招商引资活动中推广林业产业项目,广泛争取国内外金融组织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项目,吸引资金、新技术和新产品落户,高位推进林业招商引资工作;三是积极运用国内著名商业网站进行网上宣传和招商引资,并借助地方商会、民间组织和行业协等合作,充分发挥各类经济组织的优势和作用,适时开展中介招商引资。
发展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环节。目前,我国林业产业财政投入缺口较大,引入社会资本较为困难,因此,政府部门适当扶持林业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一是建立健全林业基础设施,如森林火险综合治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智慧林业建设、林区道路建设等,为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提供基本保障;二是加大对林业科技资金投入力度,建立针对林业制定专项支付投资资金,作为支撑林业长远发展的保障,鼓励在林业优质种苗培育、名优品牌的创建、林业科技创新中心、产品销售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从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是大力支持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和造林绿化资金的扶持,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积极支持开展试点工作,推广先进的林业技术,补偿使用先进技术培育的良种苗木,结合自身实际,培育出适合当前的林业产业发展技术推广,如油茶幼林高效生态经营技术示范推广、林木生物质剩余物衍生绿色肥料技术应用示范等项目。
盛世兴林,人才为本。当前,我国林业正处在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强林业人才培育是林业发展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能力为核心,结构调整为主线,制度创新为动力,牢牢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三个环节。一是大力发展林业教育事业,继续加强对林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扶持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专业),为科研项目立项、学术带头人培养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稳步推进林业高等教育的发展;二是不断优化林业人才队伍结构,行政管理迫切需要社会公共管理、行政执法方面的人才,科教兴林迫切需要科学研究、技术培育等方面的人才,林业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市场管理、市场经营等反面的人才;三是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老专家的带领作用,遵循学术带头成长规律,通过科研、项目、试验等搭建平台,磨炼年轻干部的意志,积累经验。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需求不断增长,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相当于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发展林业必须秉持生态文明理念,采取集约经营模式,加强林木抚育管护,鼓励林业科技创新,争取招商引资项目,多元扩展林业产业等方式,在不断解放发展林业生产力的过程中,从基本国情出发,扎实推进生态文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