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鑫源土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谢方方,王钊
近年来,我国经济正逐渐转型,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整体目标以及基本流程应进行革新与完善,并通过多部门的工作配合,最终创新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思维。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整治工作的思路较偏向于战略发展层面,缺少以资源综合利用为视角的整治工作构思,不利于整治工作的开展。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工作环节注重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同时融入综合整治工作策略,以实现全域土地整治工作的目标。
所谓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就是指按照区域性、系统性的治理理念,针对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系统实施全域规划和治理,建立起符合现代社会绿色发展理念的全新格局,其具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首先,能够有效解决区域土地利用效率低、混乱等问题,进一步推动土地利用率的提升;其次,可以实现土地整治创新,进一步升级土地治理的层级,实现空间层次的治理。再次;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土地资源效用,能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生态修复的研究能够追溯到20世纪初—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并且开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20世纪中后期,人类开始肆无忌惮地大力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面临枯竭,最终形成了生态危机。面对这种状况,为防止自然资源的外流,发达国家采取应对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美国曾举办过有关生态系统保护的大会,围绕如何修复生态系统开展了深层次探讨。这次大会是世界上最早有关生态修复的学术会议。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修复研究受到高度重视。在生态修复研究的基础上,许多高新技术应运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生态修复创造了条件。现阶段,生态修复研究继续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怎样修复衰退的生态系统已成为当今自然资源管理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生态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水、土壤、植物等。以往的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包含了生态修复,但生态修复的范围仅限于小河段,难以满足我国生态修复的需求。从20世纪80时代至今,从20世纪80时代至今,我国在生态修复方面持续开展工程实践活动,虽然生态恢复的过程比较缓慢,但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加大生态修复背景下的国土综合整治研究力度。
生态敏感修复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本身定位和发展方向,即维护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确保高质量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并兼顾乡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通过开展生态型农用地整治,合理引导与推动“特色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林间套种”等产业发展,减少化肥农药污染;通过开展美丽清洁田园建设、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等建设用地整治,优化居民生活环境;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探索生态银行模式、创新跨区域生态补偿政策等,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需要建立在科学合理规划基础上,利用综合性整治(包括内涵综合、目标综合、手段综合、效益综合等)措施推动不同类型土地综合性利用(包括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等)。从现阶段来看,很多乡村地区土地分布较为混乱,土地利用率较低,土地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的情况,缺少集中性、统一性、科学合理的规划。为了充分发挥土地综合整治效果,需要遵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原则,综合性考量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沿革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出精准的土地规划。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过程中,为了确保其科学性以及合理性,需要进行充分细致的走访调查,获取大量数据。在进行规划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体现出当地特色,注重可持续发展,严格坚守底线思维,真正确保基本农田得到保护。要进行统筹性布局,明确急需发展的生态整治修复、农田治理、生态环境治理、历史文化保护等内容,确定治理主体和实施方式。
在土地整治工作中,要想保护生态环境,相关人员就需要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从土地整治方面来讲,其符合我国土地治理政策,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化管理,实现土地资源有效整合。在治理时,应与时代发展需求相结合,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和实施,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以“专项整治计划”和“治理规划”为例,工作人员要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保护有利影响,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工作。同时,作为整治工作人员,要根据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立足于社会实践,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关键内容,严格按照相关土地整治法律法规进行综合治理。
乡村建设工作,是当今时期促进农村发展的整体工作部署,科学全面的建设工作,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的战略性工作,纵观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形势,整体呈现快速增长模式,以全面发展为视角,乡村建设更应注重高质量工作。新时期整治工作应与乡村建设工作相互融合,以乡村建设工作为视角,整治工作环节应注重结合当地空间环境特点,改善不利于农村发展的地形条件,将工作环节融入文化工作与民俗工作中,最终完成土地整治。首先,整治工作不应与乡村振兴战略出现冲突,为保证整治效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应始终紧跟乡村建设工作步伐,对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与构思,对整体农业产业以经济视角制定策略,最终在农民、农村以及农业产业结构三方面完成整治工作。其次,应重视聚集规划,此过程应适用于未集中居住的较为落后的农村,通过整治工作的全面部署,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以美丽乡村构建为视角,高质量完成整治工作。最后,融入文化建设,乡村建设与整治工作均不能脱离人文文化的渗透,以乡村地域系统内多系统的融合工作,包括文化建设工作、经济发展工作,以文化建设层面促进多项工作融为一体,需要科学明确的工作方向,最终为土地整治提供更全面的架构。
行政管理用地方面保留各行政村现有的村委会、医疗站、礼堂等设施,通过适当改造,打造成为村庄公共服务中心,满足村庄公共管理需求。文化教育用地方面,根据辖区生源情况,对相邻村庄的学校进行合并,实现集中办学,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改善教育条件;在各行政村建设文化活动场所、图书角及其他公共设施,满足村民文化娱乐需求。在医疗用地方面,对现有格局不做更改,即保留乡镇卫生院与各行政村医疗站,重点对卫生院与医疗站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医疗条件。社会福利用地方面,在乡镇政府周围规划建设敬老院、体育中心以及文化中心等设施,为全镇居民提供相关公共服务,同时便于政府进行管理。在绿化用地方面,利用现有的绿地、水域自然条件,整体进行规划设计,通过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打造具有乡镇特色的公园绿地,使其达到改善乡镇自然环境,树立乡镇整体形象的目的。
在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土地修复工作时,相关部门必须根据土地破坏情况来分别开展相应的工作。对于破坏程度较小的区域,相关部门应采用封山、植绿、护绿等方式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对于破坏比较严重的区域,相关部门应在修复矿山、荒山和水域时,采用渐进式修补的方式。地形地貌修复是最基本的内容之一,相关部门应通过保护敏感的生态海域等措施来实现沿海城市的有效整治。土壤层修复的主要目的是修复土地污染和防治土地荒漠化。植物群落修复能有效减少自然灾害导致的巨大损失,从而形成纯天然的绿色屏障。沿海地区和岛屿地域的植物群落修复不仅能够有效利用空间,还能够合理保证该区域的生态效益。园林景观重塑是在更新改造园林景观的基础上,建设绿色城市和绿色乡村,形成自然园林景观布局的一种方法,例如把“林、田、湖、草”作为一个总体的山坡地生态系统,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开展生态系统规划设计工作。除了加强山坡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外,相关部门还需要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结构(如植物群落结构、地貌结构、水文结构等),修复相应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过程(如生产过程、水文和水利过程、营养成分过程、原材料回收利用过程等)。相关部门还需要依靠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愈能力来开展山坡地修复工作,以消除山坡地山林退化的影响因素,恢复山坡地的基本功能和价值。从生态系统的视角来看,相关部门需要根据本地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将生态原则贯彻于项目区的保护、规划、建设,从而保证生态系统结构的一致性。另外,在环境承载能力和恢复范围内,相关部门还需要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来发展生态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
注重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村庄风貌提升,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城郊融合类村庄需要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因此,在整治时需要特别重视村庄的融入及其配套设施问题。其中,要综合考虑本地和外来人口,有弹性地配置空间、交通及各项基础设施;注重村庄经济发展,统筹协调城乡用地;推进村庄风貌建设及环境整治,在形态上保留现有村庄的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使其在功能、治理上融入城市;对水系、农田等自然景观进行修复和保护,营造有特色的大地景观。
以长期研究自然资源有关的数据为依托,全面考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际经验,快速建立健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信息化,打造覆盖多个不同领域的业务部门(包括生态环境、水利、统计、林业、农业农村、财政、建设等)以及多个相关监管机构(以市级监管、县级监管等为代表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信息化平台)。为了满足不同的管理需求(包括:数据统筹管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多部门业务协同、项目数字化管控以及全面多维度监管等),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领域实现数字化导向成为重要课题。此外,以上措施还能够使包含所有过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自动化应用得以建立,包括:乡镇申报、计划管理、空间分析、项目审批、进展跟踪、统计台账、指标管理等,能够有效提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要想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最终目标,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但要将现场环境管理和维护工作做好,还应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通过采用科学整治方法,提升整治效果。一方面,重视现场整治环境管理和维护。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人们对生态环境要求逐渐提高,以城市建筑为例,重视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一项基础工作,土地整治也不例外,特别是现场环境中存在的噪音、扬尘以及灰尘,应进行科学整治。一般情况下,土地整治集中在农村地区,如果是农民居住场所,就要重视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加强各项管理工作。对于扬尘来说,可以洒水作业,增加洒水频率,避免扬尘对生活以及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于噪音来说,可以在设备源头安装相应消声装备,减少噪音危害,同时,应避免夜间作业,以免影响周边人民休息。对于烟尘而言,应使用清洁能源,降低燃油机械相关的使用频率。另一方面,提升公众参与度。现代土地整治应重视当地植被开发利用和地貌地形的有效保留,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土地利用朝着特色化发展,打造地区发展特色。当地公众参与其中,不仅可以让相关人员深入了解文化与土地资源,还能增强公众对生态景观的保护意识,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模式。
土地整治工作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可带动经济发展,以旅游项目为核心,前期先进行生态修复工作,而后建设相关旅游项目。土地整治工作与旅游项目或文化产业相互融合,主要指合理结合实际发展需求,有效协调土地总供给总需求,从而确保土地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整治工作环节更侧重生态修复工作,在此基础上增加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项目的建设,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整治环节通过战略部署与实施,完成生态建设工作,以文化产业与旅游项目为视角,高质量完成整治工作,融入文化工作的整治环节,不能脱离文化建设,地域的融合工作包括人文文化工作、科学与经济发展工作,在人文文化层面促进多项工作融为一体,需要明确工作方向,最终建设文化传承型、生态美好型的文化项目,提升整治工作的价值。
综上所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要立足高位,着眼于全局,从区域实际情况入手,做好整体规划,编制具有可行性的整治实施方案,对建设性用地、农业生产用地、生态用地以及基础设施用地等进行全面整治,从而达到优化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关链接
土地综合整治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
土地综合整治事关长远、牵动全局,只有拓宽视野,整体谋划,创新思路,统筹推进,才能实现“政府得土地、农民得实惠、城乡得发展”。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仅能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还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农业农村提供发展空间,助推乡村振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最佳典范。
2020年9月27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就确保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印发《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有关准备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