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睿佳 杨畔
实践在音乐艺术研究过程中,至为关键。笔者是一名先天视障的声乐表演者,专业的学习道路相当艰辛曲折,不屈不挠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得笔者在声乐表演上,有了很多的实践机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对学习和研究声乐表演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视力问题,笔者在演唱中,最关注的就是声音的音色。在长时间的演出实践中,央视的《星光大道》、全国各大卫视的电视展播,使笔者的演艺生涯得到拓展。业界的全方面关注,增添了演出者的自信心。像“你的演唱还不错,如果再用心一点,再全情投入一点,你的演唱会更完美。”这些话,既给笔者以鼓励,又使笔者有了改进的空间。下一步,如何全情投入呢?换言之,在演出过程中,取长补短,克服困难,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争取再上新台阶,是笔者的演唱技能再提升的突破口。2011年的一天,笔者及家人在《星光大道》节目中,聆听了视障选手刘赛的精彩表演,她不仅歌声甜美,而且舞姿翩翩,演艺自如,令人印象深刻。刘赛的表演,使笔者对视障者音乐表演艺术有了全新认识,进一步提升了自信心。原来视障者表演艺术也是可以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像这样的案例,激励笔者更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从自身的实践中总结出视障者音乐表演的科学理论。本文就音乐表演学的理论概括,集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视障者的音乐表演姿态做出阐述。
歌唱的呼吸控制是贯穿于歌唱全过程的,是控制音色、传递声音,以及完成歌唱的主要技巧。呼吸在表演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歌唱者会控制呼吸,是艺术成熟的标志。在舞台表演上,呼吸又被赋予了一种概念,即身体的律动与呼吸相随相伴,举手投足间都是顺应着呼吸的律动进行表演。由此可见,呼吸不仅能使视障表演者更好地完成表演,还能帮助他们控制律动与动作幅度,有效地与歌声相配合,实现人与艺术相得益彰,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舞蹈与音乐表演是有丰富联系的。第一,跳舞和唱歌一样需要控制气息,要用意念把气息凝在丹田,使身体处于挺立状态,气息在身体的各部位流动,达到各器官协调配合,跳出来的舞蹈看起来就会很立体,从中透射出很强的肢体语言表达。第二,当气息控制到最佳状态,身材才会变得美丽、挺拔,歌声也会变得圆润、通透。第三,实践证明,控制好呼吸才能培养好的气质,控制好呼吸是成为好的音乐表演者的根本条件,控制好呼吸是表演者必备的基本功。
呼吸在表演中的重要性,是通过长期学习与反复实践证明出来的。当我们进行表演时,呼吸就成为一切表演活动的原动力,无论是声乐演唱还是舞蹈表演抑或是器乐演奏,呼吸都必须贯穿始终。因此,要想做一个好的表演者,一定要用意念控制呼吸,使气息顺畅流动,从而使身体处于挺立状态。当呼吸成为表演的原动力后,演员就会由内而外散发出优雅的气质,这是成为优秀表演者的关键。
声音形态带动表演姿态,进而使歌唱者的形象完美阐释。和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一样,我们听到的声音也有形态。当我们静下心来聆听一首歌时,进入歌曲意境的就是歌手的声音,不同歌手的声音,不同歌手的表演,会使我们走进不同的音乐意境,体会出不同的视觉感受。不同的声音形态,会带动不同的表演姿态,我们把它称之为音乐形象,这种形象是自我认知创作呈现出来的虚拟形象。
演唱艺术既包括声音形态又包括表演姿态,都是展现给观众的。极佳的声音形态能带动表演姿态,这不仅需要扎实的演唱技能,创新演唱技巧,控制音色,还需要歌唱者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表演中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便是声音形态。如果歌唱者能做到调节不同的声音形态,达到演唱与表演的形式多样,就能体现出歌唱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实现自然地歌唱,创新演唱技巧,能促进声音形态带动表演形态,达到二者的完美统一,对此笔者有几点思考。第一,要学会基本的演唱方法,树立正确的声音审美观念,这是非常必要的。每个人身体的形态、声带的宽度和厚度的不同,决定着其音色的不同。演唱者必须依据自身的生理条件,形成自己的声音特色,进而走出自己的艺术之路。第二,如果演唱者的音色比较明亮、甜美,就要抓住这一特征,只需要自然地将呼吸肌肉与共鸣腔配合好,保持其他肌肉的松弛,就能明亮、甜美地演唱。第三,要根据自己的音色进行有针对性的声乐训练,树立正确的声音审美观念。再加上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同行的交流,进而创新歌唱技巧,就能取得自己的音乐成果。
借鉴他山之石,提升演唱艺术水准,是具有可行性的。2016年,笔者走进了一家残疾人艺术团,在这家艺术团中,有一位非常出色的视障演员,他的声音既保留了小男孩童真的音色,又体现了西北男人高亢的声音,其声音辨识度极强,他主要唱西北民歌,还可以唱海豚音,这位演员会拉京胡、二胡,具备复合型人才的条件。再如,世界著名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他之所以成为世界级歌唱家,是因为他的声音非常自然、纯净,既可以演唱古典艺术歌曲与歌剧作品,又可以演唱现代流行歌曲作品,曾与莎拉·布莱曼、席琳·迪翁等歌手合作演出。他们不仅打出了自己的品牌,还创造出了丰富的舞台表演效果,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实践成果。
当形成正确的声音审美观念后,就要以声音形态带动表演姿态。拥有良好的声音形态后,良好的身体表演姿态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形成正确的声音观念,打好声乐演唱基础,人体乐器也就基本制作完成,接下来就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来使声音形态与表演姿态完美结合。随着深入学习与反复实践,我们会发现,声音是可调控的,随着声音的高低起伏,呼吸肌肉和共鸣腔会有相应的变化,当呼吸肌肉与共鸣腔发生变化后,身体也会随之自然地起伏,随着歌曲情绪的变化,双手甚至会做出滑动、伸展、抱拳等一系列动作。根据歌曲的不同风格,可以相应地选择不同的音色——声音形态,选择不同的表演形式,这便是创新歌唱技巧。我们知道,演唱技巧是为表现作品情感服务的,表现作品情感,要特别注重演唱技巧的训练,同时带动肢体语言的训练,当演唱技巧成熟时,肢体语言也会变得成熟。在进行音乐表演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必须保持松弛状态,身体要随着音的高低起伏而自然律动。只有这样,我们呈现给观众的作品才更具表现力。
良好的表演姿态,会促进良好声音形态的形成,无论是声乐演唱还是器乐演奏,在学习的过程中,即使演唱、演奏基础还没有完全打牢,我们也要进行表演姿态的训练。钢琴讲师鲍释贤在《一月周报》发表了一篇《钢琴演奏时如何运用动作改善身体紧张》的文章,他强调:“身体是打开乐感和表现力的钥匙,我们用好了自己身体这把钥匙,就打开了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大门。”在这篇文章中,鲍老师分别以动作与节拍、动作与线条、动作与强弱、动作与放松、断奏时的练习,阐释了学生在启蒙阶段的训练方法,旨在让学生从初级阶段就开始接受演奏技术与表演姿态的双重训练。鲍老师的教学方法无疑给我们的音乐表演训练提供了新思路,无论是演唱技术训练,还是器乐演奏技巧训练,从启蒙阶段起,就要将演唱、演奏技巧与表演训练相结合,使声音形态与表演姿态在启蒙阶段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音乐表演者首先要与作品共情,也就是让内心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中,即使作品结束了,我们的脑海中依然回荡着所听过的旋律,甚至这段旋律已经铭刻在了我们的血液里。当我们的内心完全走进音乐的意境中,传达给观众的感觉就是最自然、最得体的表演姿态。在学习音乐与从事音乐表演过程中,笔者认为,作为视障者,制约我们成为好的音乐表演者的原因,就是眼睛看不见。其实,在学习音乐的各个阶段,每个人都会遇到瓶颈期。作为视障者,由于先天的障碍,自然会产生对演唱、演奏技巧的制约,无法全身心地融入作品的意境中,传达给观众的情感效果当然也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在学习音乐表演的过程中,与作品共情是不可逾越的选项。也就是让内心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中,即使作品结束了,我们的脑海中依然回荡着所听过的旋律,久久不能忘怀。在学习音乐与从事音乐表演过程中,笔者曾有过这样的体验:由于受自身错误观念的制约,笔者的演唱技巧停滞不前,舞台表演更是难以企及,即便老师手把手地教,那种表演姿态看起来仍然是僵硬的。而一首非常优美的民族器乐曲,竟然使笔者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律动起来,这段美妙的音乐,使笔者的内在情感得以抒发。此后,笔者就跟随不同风格的歌曲和乐曲律动、摇摆。经过长时间的体验,笔者发现,这样的状态是最松弛、最舒服的,大家看起来也非常自然、得体。当我们静下心来聆听不同风格的作品时,我们的内心会与各种风格的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身体自然而然地随着音乐律动、摇摆,从而促进我们的演唱与演奏技巧的进步。日积月累,我们的声音审美观念就会逐渐形成,演唱与演奏技巧也会有质的飞跃,我们演绎出来的作品也会与观众共情。
姿态,指舞台艺术的外在表现,通过手、眼、身、法、步、表情等表现手法,将内在的音乐情绪展现给观众。姿态表现来源于生活,只要细心地体验生活,深入生活,创造生活,生活中的细节就可以成为艺术灵感的来源。可以从情绪的变化体验中来寻找灵感,如哭、笑、叹气、发怒等。出现这些情绪变化时,我们的身体会随之起伏,有时候为了宣泄愤怒的情绪,我们会攥紧拳头。也可从家庭劳动中来寻找灵感,如洗衣服、做饭、收拾房间、看护小孩……当我们将这些生活体验中出现的身体动作适当地融入音乐作品中,就会形成一段非常动人的表演,接地气,获灵感,是成就表演艺术的因素,是不容小觑的。
笑是每个人都有的情绪体验,在笑的时候,我们的苹果肌(也就是面部颧骨的位置)会自然抬起,随着苹果肌的抬起,我们会发出“嘻嘻嘻”“哈哈哈”“呵呵呵”等声音,我们的横膈膜肌肉会弹起来,从而带动身体其他肌肉一起一伏,我们会不知不觉地用上头腔共鸣,这样的声音非常明亮、集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银铃般的笑声”。当我们把笑声上升为艺术,就会形成很灵巧的花腔技巧。如歌曲《春天的芭蕾》《玛依拉变奏曲》《祖国啊,我为你干杯》《笑之歌》等,都运用了花腔技巧,从而体现出作品的高难度技巧与欢快的情绪。
哭也是每个人都有的情绪体验。在哭的时候,我们就会不自主地抽泣,横膈膜和身体其他肌肉也会不停地颤抖。当我们呜咽时,声音也会自然地颤抖,而且一边颤抖一边滑动。当我们把哭声上升为艺术,就会形成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技巧,这样的技巧一般在歌剧中多有体现。如中国民族歌剧《沂蒙山》选段《苍天把眼睁一睁》,《红珊瑚》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党的女儿》选段《血里火里又还魂》等都运用了以上技巧,从而体现出歌剧作品中人物的悲愤情怀。
本文以视障音乐表演为研究视角,以学习音乐、从事音乐表演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究视障者音乐表演姿态的研习与表达,旨在通过该研究,提升视障者音乐表演的艺术水平。总之,音乐表演的最佳姿态,涉及很多方面,应该继续学习和探索。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无不给我们以启发。我们要用心聆听鸟儿的鸣叫声、流水声、下雨声、风吹动树叶的摇摆声,用心触摸花瓣的形状、小草的形状、树木的形状……所有的体会和习得,都将成为我们日后从事音乐表演最佳姿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