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王朝晖 钟 瑶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维持机体各脏腑与体表及身体各部位联系的通道。腧穴是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机体发生病变的反应点,又是针和灸等治疗方法的作用部位[1]。研究经穴的特性,对针灸如何选择最有效的穴位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1800年英国科学家赫歇尔发现所有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15 ℃)以上的物体都会产生红外热辐射,红外热成像(infrared thermal imaging,IRTI)技术正是基于这一原理,通过探测人体远红外辐射热,经计算机处理而形成的彩色红外温度图,可直观地记录到人体体表的温度特性。上世纪50年代红外热成像技术最开始在乳腺癌的筛查方面应用,而后广泛应用到中医各个领域[2]。自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到经穴研究中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此方面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红外热成像技术有力的证实了经穴的客观存在,并且可以反映生理病理状态下的腧穴温度,很好地辅助了经络腧穴的相关研究。基于此,笔者通过收集相关文献,综述经穴温度特性研究中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应用情况如下,以期为临床研究者提供参考。
屈箫箫等[3]发现正常人面部两侧穴位温度分布具有较好的对称性,面部温度值最高和最低的腧穴分为双侧攒竹和左侧颊车,认为此结果可以为面部疾病的评价和利用热像图进行选穴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王亚军等[4]使用红外热像技术测量针刺健康受试者单侧列缺穴与经渠穴后手太阴肺经上穴位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穴位的温度变化,发现针刺列缺穴后, 手太阴肺经上的经渠穴、列缺穴、孔最穴、尺泽穴、天府穴和手阳明大肠经的温溜穴、手三里穴、曲池穴、手五里穴、臂臑穴的温度均明显高于针刺前,而针刺经渠穴后,只有肺经的穴位温度上升,说明“头项寻列缺”的治疗理论是可以通过列缺穴通调两经经气来达到表里同治的作用。兰采莲等[5]也利用红外热成像系统采集十名健康受试者在艾灸督脉命门穴及旁开非经非穴位点后的背部红外图像。研究结果显示,艾灸命门穴后可以诱发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并且与督脉的循行路线完全一致。而艾灸非经对照点后,皮温则是以加热点为中心沿四周扩展, 无明确方向性, 提示经脉线上导热性能优于非经部位。
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生理状态下人体两侧面部穴区温度基本对称,若面部经络出现气血阻滞不通的表现,则温度可能呈不对称分布。对特定穴位进行干预后出现的升温反应是抑制了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所致。可见,经脉温度现象的探讨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2.1 呼吸系统疾病 周向东等[6]在比较肺结核患者肺经和肺经经穴的红外温度中,发现肺结核患者原穴太渊、荥穴鱼际可呈高温特异性改变。梁哲瑞[7]则观察到肺结核患者肺的俞募穴肺俞和中府,在疾病状态下红外温度呈低温改变,并且均高于同侧同一部位相同经脉其他腧穴,可为肺结核的选穴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李春日等[8]发现肺结核患者高温异常腧穴集中分布在肺经上,手三阴经的温度变化均高于对照组健康人,尤其是心包经内关穴高温异常频率显著。有研究[9-10]发现健康人肺经、大肠经左右两侧的温度均较对称,而支气管哮喘患者无论证属寒还是热在肺经、大肠经上部分穴位均可出现左右失衡现象,但寒证者腧穴温度分布多低于健康人,而热证者则明显高于健康人。上述研究中,证实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可很好地指导临床上治疗疾病选穴,更可作为鉴别证候的辅助手段。
2.2 消化系统疾病 张艺川[11]发现慢性乙肝组所测肝区经穴红外温度均高于对照组,而肝硬化组则均低于对照组,其中食窦、期门、日月、步廊温度可呈不对称分布。研究[12-13]表明,慢性胆囊炎患者与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和术后的日月、胆俞及阳陵泉穴的温度均高于对照组健康受试者,且左右两侧日月穴自身温度可存在一定差异。可见,胆的俞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温度与胆囊疾病相关,具有反映脏腑病症的特异性。郑淑霞等[14]观察上巨虚、梁丘、阴市及伏兔4个穴位在人为胃肠功能偏态下的温度变化规律,在穴位注射丰隆穴时这4个穴位的温度均降低,而注射后则呈现出升高变化;在穴位注射加电针足三里后,梁丘、阴市及伏兔温度显著升高,但上巨虚的温度比与穴位注射10 min后低。认为此研究结果可以进一步阐明穴位敏化理论。杨广印等[15]亦通过红外辐射热像仪测定34例慢性胃炎患者督脉背段皮肤温度,其中T4~T6段(包含T4、神道、灵台3个穴位或部位)的温差最高,与既往以压痛反应、机械压痛阈为观察指标的研究结果一致。此外,红外热成像特征还与胃痛病位、病性证素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以为分析病位证素、寒热病性证素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16]。
2.3 心血管疾病 王不易[17]研究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部分胸部心脏相关穴位的温度差可存在红外热图的特征性表现,但背部心脏相关穴位的温度差无明显特征性表现,冠心病患者心脏相关穴位的温度差与其冠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并无明显相关性。彭小莉[18]通过观察寒凝心脉证胸痹患者膻中穴体表辐射热温度值,认为红外热成像检测能够为其提供可视化数据。李灵灵[19]应用医用红外热像仪采集冠心病患者心血瘀阻证与健康人背部的红外热像图,结果显示:健康人同一腧穴左右两侧温度对称;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厥阴俞、心俞、膈俞、小肠俞温度左侧低于右侧;且左右侧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小肠俞的温度低于健康人,可能与心存在血瘀状态有关;左右侧肩中俞、肩外俞、臑俞的温度低于健康人,可为中医理论“心与小肠相表里”提供依据。许继宗等[20]发现冠心病患者左侧胸部各穴温度均低于右侧同名穴位,且两侧同名穴位温度差均高于健康人,并可随着冠脉病变严重程度而逐渐增大。认为红外热成像技术可辅助冠心病诊断及疗效判定。
2.4 其它疾病 王小莉[21]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乳中、膻中、神阙和命门等穴位区域的相对温度均高于健康人,其中以乳中穴和膻中穴最明显;健康组受试者督脉区域的红外温度高于任脉区域,多囊组则无明显差异。此外,王轶蓉等[22]还对PCOS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经穴红外温度进行研究,为中医辨证治疗PCOS提供参考依据。黄建华等[23]发现与慢性前列腺炎相关的任脉经穴中极、足厥阴肝经合穴曲泉的红外温度值较正常人显著升高,提示相同经脉上不同腧穴及不同经脉上的腧穴对脏腑疾病的反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申斌等[24]发现健康人左右两侧面部穴位体表皮肤温度分布基本对称,而贝尔面瘫患者左右两侧面部穴位体表温度可呈不对称分布,且瘫痪程度越重者,双侧温差越大,以丝竹空、下关、太阳、四白、颊车等腧穴温差数值最大。张辉等[25]通过比较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常用经穴的红外温度,发现功能性便秘患者左侧支沟、上巨虚、下巨虚、曲池相对温度低于健康受试者,认为这4个穴位是功能性便秘的病理反应敏感点,可为临床治疗功能性便秘选穴提供参考。谷婷等[26]发现冷激发试验前后雷诺现象患者井穴、八邪穴基础温度均低于健康人,且健康人激发试验后 5 min时井穴、八邪穴可恢复至基础温度,雷诺现象患者复温时间较延长并呈现出井穴温度低于八邪穴现象。由此认为,雷诺现象患者井穴、八邪穴的温度变化具有特异性。此外,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经方面的研究还应用到MSM人群艾滋病、失眠等疾病当中[27-30]。
综上,在机体处于病理状态下经穴温度发生变化,通常表现在与疾病相关的同名经与表里经上,且多发生于疾病相关的特定腧穴。温度变化的形式可以是相关腧穴温度的升高和降低,也可以表现为左右同名经穴的温度失衡,不同疾病其相关穴位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幅度亦不同。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探查到人体肌表连续、动态的温度信息,反映机体的能量代谢状况,从而判断出机体的功能状态,对疾病的辨病辨证具有重要价值。
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它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使人体的各部分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与相对平衡,是运行气血、调和阴阳的通道。腧穴是体内疾病的体外反应点,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当脏腑经络气血运行异常时,必然会通过相关的经穴反应出来。
近年来红外热成像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能精确地探测到体表经穴温度并使之成为图像,具有精准客观、简单方便、可重复、并且对人体无损伤等优点。运用此项技术有助于探寻疾病与经穴温度特性之间的关联性,总结规律,服务临床。但目前红外热成像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临床上使用的红外设备的不同,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二是由于红外热成像技术采集的是人体体表的温度分布,易受到诸多自身因素的影响,同时在环境、设备等外界因素控制不好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出现误差;三是没有较好的分析软件支持后续数据整理工作,使得数据处理较为繁琐复杂。虽然存在上述不足,但其优点也是不可忽视的,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精确度将显著提高,在经穴方面的研究也将愈加深入,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