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红娜
(长春润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吉林长春 130000)
国企在运营及发展过程中,推动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能保证内部资产安全,规避资金与资产浪费及随意使用等问题,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并及时发现潜在财务风险,制定风险应对方案,降低风险发生概率。由于国企内部环境的复杂性,在改革过程中面临多重阻碍因素,无形中增加了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难度。面对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与高标准,国企应明确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与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并做好机制建设准备工作,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加强并完善风险评估工作。通过这一方式,逐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工作,发挥其优势,实现国企可持续发展。
国企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在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中,应始终遵循相互牵制原则。首先,国企在实施内部控制工作时,必须实现相互牵制。在国企内部,任意一项业务活动,不能仅由单一部门或者单一岗位单独进行,必须同时由两个以上的岗位及部门实施业务活动,通过引导部门及岗位间的相互监督,发挥牵制作用。若交由单一部门开展,极易产生舞弊问题,制约业务活动开展质量。其次,针对国企内部不相容的业务活动,还需要合理设置岗位分离制度,逐步完善内部组织架构,改善一人控制所有业务的现象,提高业务活动开展的合理性与安全性。
国企内部控制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其中涉及多项内容,如业务活动及管理活动等,与国企生产、经营及管理活动具有密切关联性。为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优势,国企上下均需要配合内控工作的实施,保证效率一致。需要明确的是,国企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管理者制定规章制度,还需要各个部门及员工的参与,在不同业务环节中相互配合与协调,提高内控质量,发挥内控优势。由此可见,在内部控制机制构建中,应始终遵循协调配合原则。
岗位责任原则也是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通过体现岗位责任原则,能够确保岗位设计的科学性与职能安排的合理性。首先,国企在日常运营过程中,生产经营活动通常是依靠不同岗位员工所完成的,在内部控制机制构建中,应结合国企实际生产与运营情况,设计出相互分离的岗位类型,并明确不同岗位的具体职责与分工,规范该岗位的工作范围及权责,对不相容岗位进行有效分离,并引导岗位间的员工进行监督。其次,为确保内部控制机制有效构建,还需要确保岗位与员工的合理配置,结合具体岗位工作内容,实施绩效考核,检查员工工作完成情况及效果。需要明确的是,岗位调换及岗位晋升均需要具有透明性,有助于岗位职责的落实,强化内部控制效果。
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国企运营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引导国企在不同环境中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获取一定经济效益,助力经济效益目标落实。因此,在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过程中,应始终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并从多方面及多环节出发,充分衡量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投入成本与预期收益,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效益最优。需要明确的是,国企不能过度重视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而忽视了生产经营活动,违背成本效益原则。
国企在改革过程中,应重视并开展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工作,规范内部管理工作与业务活动,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获取更多收益。
国有企业通过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发挥该机制的管控作用,强化对不同工作环节的管理,从根本上确保国有资产安全。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内部资产数量较多且种类复杂,在日常工作中,资产随意使用及资源浪费等问题突出,国有资产安全性难以保证。国企对内部资产管理不到位,不仅存在资金浪费问题,还会滋生多重风险,制约国企进一步发展。构建内部控制机制,不仅能够规范管理内部资产,还能够实现对资产使用的管控,保证资产安全,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内部控制机制能够从源头处进行资产控制与管理,有利于消除内部腐败问题。
强化内部控制,构建内部控制机制,是保证国企财务信息真实性与准确性的基础与前提。在国企内部,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会计信息是否准确将直接决定决策是否科学。通过建立内部控制机制,财会人员能够第一时间获取财务数据,规范工作流程,转变原有财务工作方法,从根本上提高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在获取准确的财务数据与信息后,会计人员可及时将信息提供给国企管理者,便于管理者制定决策,发现财务管理中的潜在问题并不断优化与调整,保证国企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国企在运营过程中,受外部环境与市场经济因素限制,资金来源与使用是影响国企发展的直接因素。充足的资金是国企正常运转的基础,一旦国企出现资金问题,如资金链断裂,不仅会增加风险发生概率,还会产生经济损失。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资金使用效率大大提升,强化资金管理,规避资金层面产生的风险,助力国企高效运转。
内部控制在国企管理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大部分国企均能够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强化内部管理。但国企在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不完善及管理水平低下,同时增加了风险发生的概率。
良好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不仅能够推动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进程,还能够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管理作用,提高管理质量,推动国企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国企内部并未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限制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与使用。首先,国企缺乏监督与管理意识。国企自身规模较大,存在多个分支机构,在无形中增加了管理难度,只有制定完善的监督与管理体系,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不良行为。但在部分国有企业中,没有监督意识,甚至认为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得罪人,因而忽视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无法及时发现内部存在的问题。其次,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不到位。部分国企虽然开展了内部审计工作,但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缺乏独立性,受管理者影响审计结果不准确,导致审计工作流于形式。此外在国企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缺乏制度保障,必然会制约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作用难以发挥,最终影响内部监督质量。
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也会制约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效率。现阶段,部分国企在实施内部控制机制构建中,没有良好的内控环境,导致内控机制作用难以发挥,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低下。首先,国企并未制定明确的内控目标。部分国企对内部控制作用认知不充分,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未发挥内控管理优势,缺乏准确的目标引导,管理者认为内控制度等同于绩效考核,内部控制作用难以发挥,与国企实际发展需求无法保持一致。其次,企业内部治理架构不完善。存在部分国有企业并未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在重大事项与决策制定中,约束机制不完善,个人权力过大。若国企内部管理者综合素质与能力不高,极易产生内部结构混乱等问题,不利于管理工作实施,无法打造出良好的内控环境。最后,国企管理体系分散,部门与部门间沟通交流不通畅,沟通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控制机制的落实。
国企在运营中,风险问题十分突出,若风险管控不到位,导致风险恶化,必然会对国企产生较大影响,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国企在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中,由于对风险评估不重视,未发挥其作用,是影响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重要因素。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风险评估工作,能够及时发现不同工作环节中潜在的风险问题,制定风险应对方案,降低风险对国企发展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国企的管理者受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并未形成良好的风险意识,未定期实施风险评估工作,导致诸多潜在风险发现不及时,这些风险的累积,必然会影响国企生存与发展。部分国企在面对大量风险累积时,仍会开展贷款工作,导致债务不断增长,超出了债务偿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风险发生概率,制约国企发展。
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做好内部管理工作需要发挥监督管理优势,构建完善的监督制度,确保有效的监督力度。首先,国企应从内部审计工作出发,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国企管理者应重视并支持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建立专门的审计部门,组建高素质审计队伍,落实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全方位监督与管理,从而推动审计工作实施,发挥内部控制机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国企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需要将考察内容纳入日常工作,加强对审计结果的应用,提高审计质量。其次,国企应制定监督评价体系,定期对监督部门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设置相互牵制的部门,引导部门间相互监督与管控,从根本上提高监督质量。国企还应建立内部沟通部门,积极宣传内控思想与理念,实现信息共享,转变员工思想观念。最后,国企应制定完善的监督制度,明确不同岗位具体职责,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逐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国企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基础,通过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不仅能够推动内控机制建设进程,还能够提高内部控制效率,规避潜在风险问题,促进国企高效运转。在营造内控环境时,首先,国企管理人员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内部控制工作实施的重要性,加强对内控机制建设的支持,充分完善环境建设。其次,国企应逐步完善内部法人治理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体系,打造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推动内控机制顺利实施。最后,在国企内部应采用多样性宣传手段,定期开展宣传工作,宣传内部控制理念,引导每一名员工均能树立内控理念,并积极参与到内控工作中。通过这一方式,不断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发挥内部控制在国企运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国有企业忽视风险评估,不仅会制约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还会增加风险发生概率,国家将面临多重风险及经济损失等问题。在国企内部,风险具有客观性与复杂性等特征,若风险评估工作开展不完善,必然会对国企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国企为推动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工作开展,应将风险评估作为出发点,加强并完善风险评估。首先,国企应结合具体战略目标及经营现状,制定不同阶段的经营目标与资产安全目标,通过制定不同目标,明确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合理设定风险控制目标。其次,在明确风险控制目标后,企业管理者应重视风险评估工作的实施,财务人员应从不同业务及管理环节出发,对各环节展开风险评估,第一时间发现潜在的风险。最后,在完成风险识别后,需要分析风险对国企产生的影响,制定风险方案。在制定风险应对方案时,不仅需要考虑如何规避风险,还需要考虑主动承受风险,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抵御与防范能力。
改进预算机制,强化财务管理,是推动国企建立内部控制基础的途径之一。首先,国企在管理过程中,应从预算管理层面出发,积极完善全面预算机制。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合理配置国企内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针对国企现有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善预算机制,推动财务管理工作高效实施。国企应逐步提升预算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制定良好的预算管理制度,实现对内部员工的行为约束。其次,国企应做好预算执行工作。当预算方案制定后,应要求所有部门及员工均按照预算方案开展工作,改善预算方案与实际执行间的偏差问题。最后,应第一时间反馈预算管理方案,加强监督力度。在预算方案执行后,应及时分析预算方案与实际结果的差异,分析差异原因,将预算结果与绩效考核工作相结合,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国企还应建立财务报告负责制度,财务管理质量会直接影响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准确的财务数据是内部控制实施的基础,而完善的内部控制也会在财务数据中体现出来。因此,国企应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管理,合理分工,充分落实责任,优化财务管理流程,助力内部控制机制构建。
国企在日常运营中,若采用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不仅会加大成本支出,无法获得更多经济效益,还会导致内部核心竞争力降低,这一管理模式不改善,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国企在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时,应转变落后管理模式与观念,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从细节处出发加强管理,构建内部控制网络,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首先,国企应在现有信息传播机制基础上进行优化,改善原有信息不对称问题,确保信息传递的流畅。其次,国企应优化原有治理结构,推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国企需要明确管理层与监事会的权责,打造出相互制衡的内部组织结构。在此基础上,国企可将内部管理作为重点,引导不同部门及岗位间的制约与监督,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奠定基础。
国企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实现高效发展的主要路径。由于国企在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过程中还面临许多问题,导致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不完善,作用无法发挥。因此,国企需要加强监督管理与完善监督制度,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同时需要加强并完善风险评估工作,才能逐步搭建其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实现国企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