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江都生态环境局 杭惠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发展,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城市化建设,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其中。城市化建设繁荣发展,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在此过程中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如水资源污染、噪声污染、大气污染等,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技术落后、思想观念陈旧等,这对于城市面貌的更新产生了消极影响,与为人民谋福祉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悖。因此,我国必须重视城市环境问题的改善,在城市环境管理过程中探索治理策略,力求环境污染的危害最小化,由此促进我国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造成大气污染的因素有多个方面,以下将从市政建设、交通、日常生活、工业等方面对大气污染进行分析。首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针对北方居民来说,由于冬季温度较低,人们仍然通过暖气来取暖,需要将暖气锅炉烧热,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烟雾,影响空气质量。对于工业来说,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大多数企业会将产生的废气排放至空气中,对空气产生影响。除去以上两种情况,城市道路交通所排放的尾气以及市政工程建设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气质量,可以说造成大气污染的因素繁杂多样,同时危害也众多,首先是大气中存在的可吸入颗粒物进入人体的呼吸道后,会引发一系列呼吸道疾病,不仅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也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如果空气中的部分有害颗粒物降落在植物的茎叶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有毒物质进入体内,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植物变异甚至死亡。当大气中聚集大量的颗粒物,会降低大气的能见度,造成城市交通状况不佳、车祸频发,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也会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当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成分增加,就会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造成冰川融化、生物死亡、海平面上涨等,甚至会淹没海拔较低的一部分小岛。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工业方面起步晚,由于工业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大气污染问题也出现得晚,与此同时,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就相对滞后,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大气污染防范治理工作才真正开始。
经过初期调查表明,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为良好、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较少,只占整体比重的百分之三,大多数城市达到二级标准,其余城市处于三级及三级以下。从我国整体来看,重庆、内蒙古、云南等城市的大气污染相较于其他城市来说严重一些。但是近年来,我国开始逐渐重视大气质量问题,不仅相继出台大气治理的文件和法律法规,而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气污染改善,可以说环境治理的前景良好。但是现如今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程度,导致环境质量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加剧。仅仅由国家从整体上加强治理是远远达不到理想结果的,需要从基层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出发,让人们意识到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许多国家在经历过二战之后经济开始复苏,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工业领域特别是重工业发展越来越快,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入城市,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随之而来的着许多弊端,由于汽车数量增加,机动车尾气大量排放,加上重工业所产生的工业废气、废水等导致城市污染加剧。甚至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北欧等部分国家出现了酸雨污染等现象况,伴随着大气的远距离传输,导致许多国家和地区皆受到酸雨的侵袭,不仅对这些国家的经济造成严重损失,而且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了争执。基于此,国际上开始关注大气污染等问题,通过搜集气象数据,进行技术研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了解大气颗粒物的变化规律,分析其来源,致力于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最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国在1979年改革开放后,首次颁布环境保护法,并在1987年通过了《大气污染防治法》,之后对该法进行了修订。虽然这一立法观念看似与时俱进,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制定法律时仅仅关注某一制度,对于一系列配套的措施并没有严格落实等。另外,从调控方式这一方面来说,政府等相关部门主要靠行政手段进行调控,并没有利用市场手段,调控手段较为单一。纵观我国这些年来制定的相关法律,虽然条文众多,但是并没有标清每条法律法规所针对的具体部门、具体负责人,法律条文过于宽泛导致没有针对性,一旦出现问题无从下手,不知道找哪一方面的相关负责人。
法律是能够约束人们行为的有效手段,但是即便在出台相关法律规定后,我国重庆、内蒙古等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城市环境质量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甚至大气质量日益严重。法律存在的目的就是约束人们的行为,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对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不了作用,那么它就是一纸空文。因此,无论法律条文再与时俱进,如果现实中不能将法律落实到实际治理过程中,不仅对环境治理没有任何益处,而且对于立法这一政策本身也是一种否定。例如,对于《大气污染防治法》来说,相关法律只是对于“总量控制”这一制度作出了相关规定,但是具体怎么实施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企业在排污时该以什么为标准,如何履行对于总量控制的监督程序,这些在法律中都没有得到体现,这种没有具体措施的立法是不够科学严谨的,不会达到“总量控制”这一制度最初制定的目的。所以大气污染相关立法难以真正落在实处是我国治理大气污染的关键问题所在。
在治理大气污染问题上,我国目前的参与主体主要是行政主体,由于行政主体本身对人们的约束力较高,通过其进行调控能够使得企业产生的废气等按规定进行排放,大气污染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有效治理,但是大气质量本身就不是能够简单达到高标准的,它本身是复杂的,同时也是特殊的,单单依靠行政主体的力量是无法彻底治理大气污染的。但是我国环境相关的法律体系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公众参与条款就在不断强化、不断地进步。但是就整体而言,公众参与目前仍然以宣传普及为主,虽然公众参与程度提高了,但是很多公众仍然不够重视大气质量问题,更不要提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和具体程序了。法律目前还没有对公众如何参与法律实践、在哪一阶段参与没有实质性的规定。就目前看来,法律实践中公众参与只是表面的、被动的,仅仅具有象征意义,且可操作较低。
目前由于许多能源不可再生,濒临枯竭,能源问题已然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点,随着能源的枯竭,可利用能源的数量不断减少。对于我国来说,造成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的能源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以及使用不合理,例如,我国的煤炭一次能源,经利用后发现真正用于发电的不足三分之一,其他资源直接燃烧,有害物质分布在大气中,导致空气中的污染物含量超标。我国将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工厂企业,有很多煤炭燃烧设备较为落后,年代久远,技术水平较低,导致煤炭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能源消耗较大,造成大气污染这一现象的发生。
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污染和汽车排放的尾气造成的污染,使得我国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私家车越来越普及,有的家庭甚至于人手一辆,导致汽车尾气的排放更加严重。特别是在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汽车尾气的排放已然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我国要更新立法的理念,因此,以我国环境实际情况为依据,应在立法中树立以下理念:首先是实效理念,所谓实效,就是要求立法不仅仅要在法律条文上得到体现,而且要注重法律条文在实际的大气环境治理中得到落实,让法律起到其应有的约束效果。其次是参与理念,应当构建多元主体的参与价值,而不单单依靠行政主体对环境进行治理,而是要呼吁社会中的所有人一同出力,共同治理大气污染问题。另外是市场理念,即要求市场在环境治理中发挥作用,不单单依靠行政下达的命令进行治理,要发挥市场的资源调配作用,使得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虽然我国工业化起步晚,环境问题出现时间较晚,但是我国环境治理的法规并未比他们落后多少,但是这种超前立法的理念并没有得到有效实践,当大气环境出现问题时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不仅仅是我国存在这种问题,但是随着其不断修订,了解国家大气的污染现状,已在法律中体现出来,明确奖罚制度,发挥法律应有的约束作用。因此,有学者明确指出,现在的法律条文强调的是PM10、二氧化硫、酸雨等要重点进行防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PM2.5、扬尘才是使得大气污染产生的重中之重。因此立法需要适应时代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更加有效地对大气污染问题进行治理。
对于我国而言,构建多元主体参与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换一种角度来说,大气污染所影响的主体十分广泛,对多方主体的利益都造成了影响,因此只要呼吁大众,调动起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这种全民参与是可以实现的。另外,除了参与实施,让公众进行全民监督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相关部门在制定好大气污染防治的信息后可以向外公布,让公众通过电话问询、听证会等方式对其进行监督,鼓励更多主体参与到城市管理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上来。
树木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会将二氧化碳吸入自己体内,经一系列转换成为氧气后释放至大气中,对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控制大气中的空气成分发挥着显著作用。因此,在城市中植树造林是一种治理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且效率较高、实用性较强。另外,在树叶蒙尘后,经过雨水的洗涤,可以阻拦吸附灰尘,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因此,绿色植被不仅能够调节空气中的成分,还能够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空气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要加大大气污染的治理力度,针对汽车尾气,首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对车辆制定全面的管理措施,避免超期服役车以及病残车上道,这类车排放的尾气对环境污染程度较高。另外,要不断发展科学技术,致力于在排放汽车尾气之前就能够实现车内的净化,努力改进燃烧方式,促进污染物的良性排放,或者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实现汽车尾气的达标排放。同时,可以呼吁广大人民群众使用无铅汽油,但是这种汽油往往价格较高,对于许多人来说难以接受,相关技术部门可以开发氢气、天然气等绿色能源来取代传统的汽油,进一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使得空气质量达标。
根据本文的深入探究,我们发现城市管理过程中的大气污染治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不能“一曝十寒”,需要行政和市场的共同调控、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逐渐发觉到城市产生的巨大变化。但是随之而来的大气环境污染是无法避免的,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来保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完善大气污染治理的管理机制,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氢气、电能等绿色新能源,广泛使用太阳能,不断减少大气污染造成的各种危害,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为城市以后的发展铺路筑石,奠定坚实的基础,协调好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共同守护我们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