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话痨” 线下“社恐”,咋回事?

2022-12-28 03:19紫云
青年文摘(彩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话痨社恐恐惧症

紫云

事件回放

食堂打饭不敢说自己想多要一点辣椒,怕阿姨觉得太麻烦;同学聚会选择坐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如果有人c u e自己会尴尬得脚趾抠地;发言前要做心理建设,如果预判会冷场就一句话都不说;路上遇到认识的人,总是想办法眼神回避,甚至绕道而行……这样的“社恐”日常,你经历过吗?

近年来,“社交恐惧”一词的网络搜索率持续攀升,当我们谈论“社恐”的时候,究竟在谈论什么?

01给自己贴上“社恐”标签的年轻人

如果被一只老虎咬了,你会选择求救吗?“我不会。因为如果没有人救我, 我只是可能会死,可是一旦有人来救,我还得跟他打招呼。”这个网络段子虽然夸张,但精准戳到了很多“社恐”人的痛点:面对人群就紧张焦虑。

“社恐”是“社交恐惧症”的简称,它原本是一个心理疾病名词,指的是人们面对社交、公开表达时因为害怕被人评判、指责等而产生的逃避心理。如今,“社恐”已变得更加泛化,成为网上的年轻人对自己逃避社交的一种状态的调侃。

2021年11月, 《中国青年报》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关于“社交恐惧”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2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6.90%表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 社恐”;还有0.64%表示自己真的被医学上确诊为社交恐惧症。

公务员张泽泽的“社恐”体验很直接,参加单位组织的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时,需要抛头露面,当众表达会变得心跳加快,吞咽困难,大脑一片空白。

新媒体平面设计师阿庄在二次元世界里有多种爱好,却不喜欢聚会,最让他有“社恐”感的事就是和四五十岁的中年男性共处一个空间。

大学生刘阳阳和熟人交流并没有障碍, 但向陌生人开口前总要先想想, “ 如果我长得再帅一点,别人是不是更容易接纳我” “ 感觉自己有点胖, 跟别人说话, 别人会不会觉得不舒服” 。对自己能不能融入的担忧, 对个人能力和形象的不自信, 总在要和别人交流时冒出来。有一次外出调研时,他和同学一起在公园里寻找路人,看到长椅上坐着一位在玩手机的男子,他的内心戏就拉开了帷幕:“人家在专心看手机,我去问问题是不是太打扰?如果他拒绝我了怎么办?他会不会直接掉头就走?”

02哪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害怕失望

“社恐”似乎是个筐,不想做的事都可以往里装。年轻人的成长过程,正逢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兴起, 社交软件普及, 越来越呈现“线上狂欢、线下沉默”的状态。很多线下的“社恐”在网上却是“话痨”,释放着“社牛”一面。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迟毓凯分析,许多认为自己“社交恐惧”的年轻人并不是真的有严重心理障碍, 这类人常说的“社恐”有几个原因。其中一种可能是,一些人因为现实社交礼节烦琐,倾向于逃避社会角色需要的社交规则。其次,人际交往中的边际感不清,也是一些年轻人不愿社交的原因。最后,有些人会把“社交恐惧症”当作不出去社交的借口。只要去社交,就有出错的可能,努力了但没成功很没面子,所以宁可不去尝试。其实来自他人的关注并沒有我们想象中那样聚焦,被嘲笑、被关注的感觉往往是自己放大的。

“哪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害怕失望罢了。”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博士王明睿借用村上春树这句话总结了“社恐”人的复杂心态。王明睿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倾向于让孩子在交流中获得认可,而不是鼓励在社交中单纯地表达自我。这就使得孩子们在长大后对获得认可的需求非常高,一旦无法在社交活动中获得期待中的认可,就容易产生回避心态。

很多“社恐”人虽然外表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样,但内心对愉快自如的社交活动仍有很大需求。如果总是用回避的方式躲在安全的“壳”里,很容易错失自我发展的机会。多尝试,事先准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当找到更好地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方式时,世界也会向我们展示更美好的一面。

03“社恐”是社会进步给个人带来的自由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郑丹丹对“社恐”现象一直有观察。她发现,互联网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传统的人际关系、亲属关系都有很大削弱,给“社恐”的流行留下了不小生存空间。郑丹丹成长的年代,如果一个女性不结婚也不爱社交,生活会受到影响,比如扛煤球、安装灯泡这些活,对单身女性而言会造成生活难题。但是现在这些事几乎都可以外包,生活琐事通过技术手段能够解决,就会对不爱社交的人有更多的宽容。

郑丹丹觉得,如今人们能够大声说出自己是“社恐”是件好事, 给自己贴上泛化了的“ 社恐”标签,反而是社会进步给个人带来的一种解脱和自由。“在以前的社会里,如果你完全没有社会联系, 生活起来都会很困难。此外, 有很多人不是不社交,他是用另外的方式社交,这个人在现实社会看起来很腼腆,但在他的社群里, 他是活跃着的。”在微信、Q Q群抱团取暖的豆瓣小组中,很多人尽情释放着“社牛”一面。

“ 社恐” 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刘阳阳说自己的一位师兄就是典型的“社恐”,比起社交,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图书馆里。这位师兄博士毕业时已经发了十来篇核心期刊论文,留校做了助理教授。

在迟毓凯看来, 如果“ 社恐” 不影响生活, 可以不去在意。如果想摆脱它,可以尝试社交恐惧症疗法。“一般可以采用系统脱敏和满灌疗法两种方式。系统脱敏是调整认知,一步一步慢慢将自己置于让自己恐惧的社交环境,逐步提高适应能力。满灌疗法,是一下子把自己放在最恐惧的社交环境下,以后就会适应所有环境了。”

青年人要调整心态,不要害怕犯错、没面子,不要担心自己的举止、作为不完美。迟毓凯说:“克服问题后总结的经验,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颇有助益。就像哲学家尼采说的,‘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强大。”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青年报》《时代邮刊》等,夏希/图

网友这么说

@刘利:和同学聊天时,如果他没有对我刚才说的话做出回应,我就会认为,他是不是觉得我说的话很无聊?

@陈易琦: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我会模仿身边的人。能缓解社交恐惧情绪的方法都值得尝试。

@5566:社恐是一道有待突破的心防。要突破社恐,就得发自内心地接受这个社会,改变自己固有的一些想法。

@殷锦绣:社交的终极奥义,是让自己和他人都舒服。

@介庸:很多时候只想一个人,安安静静不被打扰。但太过安静又怕孤独,太过热闹又觉得嘈杂。

猜你喜欢
话痨社恐恐惧症
你也“社恐”吗?
瘦 身
校园社恐人的real one day
“社恐”:再想想,你真的要躺平吗
我的“话痨”阿姨
错失恐惧症
密集恐惧症
沉默是金
话痨
我有开学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