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荣 王 惠 单 娟 徐书英 许红梅
(1.扬州市中医院护理部,江苏 扬州,225002;2.扬州大学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江苏 扬州,225009;3.扬州市中医院肿瘤科,江苏 扬州,225002;4.扬州市中医院ICU,江苏 扬州,225002;5.扬州市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江苏 扬州,225002;6.扬州市中医院骨伤科,江苏 扬州,225002)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发病率达20%~30%,并呈增高趋势,因病程长、病情迁移以及治疗难度较大,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1-2]。目前西医对LDH的治疗措施主要为镇痛,症状严重者则实施外科手术治疗。但近些年的研究发现,上述方式在治疗LDH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长期服用镇痛药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手术治疗创伤严重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等[3]。目前有研究报道提示,LDH是刮痧的临床优势病种之一,刮痧治疗LDH临床效果显著[4-5]。刮痧疗法属于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在我国已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刮痧主要是依托刮痧板通过对个体局部的反复刮动,对患者经络、穴位进行摩擦,使经络穴位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进而达到治疗效果的干预措施,相较于西药治疗和手术治疗,具有安全性高、治疗便捷、患者依从性高等优势,刮痧疗法的理论基础为经络学说、全息理论等[6-7]。本研究将不同频率刮痧疗法应用于LDH患者,探究形成全息刮痧疗法治疗LDH的标准化操作规范和量效关系,现报道如下。
选择2020年6月~2022年1月在扬州市中医院接受诊疗的100例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低频刮痧疗法组和高频刮痧疗法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充分了解研究相关内容后,自愿签署同意书,本研究得到了扬州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表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s)/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s)/n(%)]
组别 例数 男/女 平均年龄(岁) 平均病程(月) 体质量指数(kg/m2) 高血压 糖尿病高频刮痧疗法组 50 26/24 56.22±4.58 15.31±2.84 22.48±1.84 11 5低频刮痧疗法组 50 25/25 55.55±4.12 15.98±2.23 22.41±2.15 10 8 t/χ2 0.040 0.769 1.312 0.175 0.060 0.796 P 0.841 0.444 0.193 0.862 0.806 0.372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中LDH诊断标准[8];②年龄20~70岁;③3分≤VAS评分≤8分;④采用推拿、牵引或使用激素、非甾类抗感染药者,需经过5 d以上的洗脱期。
排除标准:①椎间盘突出引起严重神经功能障碍,马尾神经受压者;②椎管狭窄、腰椎滑脱、腰椎及椎管内肿瘤、强直性脊柱炎、腰椎畸形者;③妊娠、哺乳期妇女及精神疾病患者;④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者;⑤存在刮痧禁忌证,刮痧部位皮肤破损或有皮肤病者;⑥不愿意继续进行本研究,提出退出本研究者;⑦依从性差者;⑧在本研究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合并症者,不宜继续进行研究。
低频刮痧疗法组采用玉制特制刮痧板刮拭。刮痧部位:经络、穴位:①背部:督脉(从背部正中线的大椎穴刮至腰俞穴)、两条足太阳膀胱经(从肾俞、志室到次髎、秩边穴),先内侧后外侧;②下肢:膀胱经(从承扶、殷门到委中至承山穴)、胆经(患侧环跳、风市至膝阳关、阳陵泉至悬钟穴);③穴位:重点刮拭夹脊穴(病变或疼痛段)、阿是穴、肾俞穴、大肠穴、委中穴、全息穴区(头部额顶带后1/3、顶颞后斜带上1/3、手部第三掌骨腰椎、骶椎区足内侧的腰椎、骶椎区)。
刮痧时间:第1天按循行经络、重点穴位刮痧;第2天刮拭全息穴区;休息7 d后再循环以上部位,2个循环为1个疗程。
刮拭方法:①刮背部督脉、两条足太阳膀胱经;②刮下肢膀胱经、胆经;③ 重点刮拭夹脊穴(病变或疼痛段)、阿是穴、肾俞穴、大肠穴、委中穴;④刮全息穴区:头部全息穴区采用厉刮法(用刮板角部与穴区呈90°角垂直,刮痧板始终不离头部皮肤,并施以一定的压力做短距离前后或左右刮拭,每个部位刮30次左右,刮至头皮有发热感为宜),不必涂刮痧油。手背掌骨、足内侧的腰椎、骶椎区采用面刮法(手持刮板,利用腕力以45°角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单方向刮拭,每个部位刮30次左右),此两处皮肤较薄要多涂刮痧油。出痧后1~2 d,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属正常现象,指导患者不要搔抓。
高频刮痧疗法组与低频刮痧疗法组在刮痧器具、刮痧部位、刮拭方法上一致,但在刮痧时间上更改如下:第1天按循行经络、重点穴位刮痧;第2天刮拭全息穴区:头部额顶带后1/3和顶颞后斜带上1/3(对侧);第3天刮拭全息穴区:双侧手部第三掌骨腰椎、骶椎区;第4天刮拭全息穴区:双足内侧的腰椎、骶椎区;第5天再循环以上部位,整个治疗干预过程循环不间断,2个循环为1个疗程,共刮3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
①疗效比较。于治疗结束后评估两组疗效,以JOA评分变化评估,腰椎JOA评分根据主观症状(下腰背痛、腿痛兼/或麻刺痛、步态)、临床体征[直腿抬高试验(包括加强试验)、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日常活动受限度三项指标就其程度进行评分,通过观察改善指数和治疗后评分改善率两项指标反映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的改善情况和临床治疗效果[9-10]。治愈:改善率为100%;显效:改善率>60%;有效:改善率25%~60%;无效:改善率<25%,治疗有效率=(治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②JOA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和治疗3个疗程的JOA评分差异;JOA评分主要包括肿胀程度(10分)、关节活动度(35分)、步行活动(30分)、上下楼梯(25分),总分100分,分越高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③V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和治疗3个疗程的VAS评分差异,分为0~10分,分数与患者疼痛程度呈现正相关性;④血清检测:检测炎性介质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TNF-a)含量在治疗前、第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的变化,所有患者均于清晨空腹静脉采血10 mL,肝素抗凝,3 000 r/min速率离心后留血清备用,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羟胺法)测定SOD、TNF-α;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1、IL-6,按测定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高频刮痧疗法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低频刮痧疗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n(%)]
治疗前,两组JO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和3个疗程后,高频刮痧疗法组的JOA评分明显高于低频刮痧疗法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JOA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JOA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1个疗程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2个疗程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第1个疗程 第2个疗程 第3个疗程高频刮痧疗法组 50 51.11±4.41 65.23±5.65*70.21±5.21*# 78.13±4.12*#@低频刮痧疗法组 50 50.21±4.51 58.12±5.63*63.21±5.24*# 69.98±4.35*#@1.009 6.303 6.699 9.619 P 0.316 <0.001 <0.001 <0.001 t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和3个疗程后,高频刮痧疗法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低频刮痧疗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VAS评分变化比较 (±s,分)
表4 两组患者VAS评分变化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1个疗程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2个疗程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第1个疗程 第2个疗程 第3个疗程高频刮痧疗法组50 5.49±0.29 3.01±0.11*2.01±0.05*# 1.38±0.14*#△低频刮痧疗法组50 5.51±0.31 3.59±0.21*2.43±0.11*# 1.65±0.19*#△t 0.333 17.300 24.579 8.089 P 0.740 <0.001 <0.001 <0.001
治疗前,两组的IL-1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高频刮痧疗法组IL-1和IL-6水平明显低于低频刮痧疗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炎性介质比较 (±s,μg/L)
表5 两组患者炎性介质比较 (±s,μg/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IL-1β IL-6治疗前 治疗3个疗程 治疗前 治疗3个疗程高频刮痧疗法组50 18.32±1.37 3.87±0.24*30.55±2.33 6.44±1.31*低频刮痧疗法组50 18.49±1.06 4.25±0.25*30.95±3.26 8.24±1.84*t 0.694 7.753 0.706 5.635 P 0.489 <0.001 0.482 <0.001
治疗前,两组的SOD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高频刮痧疗法组SOD水平高于低频刮痧疗法组,TNF-α水平明显低于低频刮痧疗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s)
表6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SOD(U/L) TNF-α(pg/L)治疗前 治疗3个疗程 治疗前 治疗3个疗程高频刮痧疗法组50 70.89±5.68 87.23±8.14*38.45±6.51 21.13±6.32*低频刮痧疗法组50 69.12±6.01 71.45±7.12*39.11±5.59 28.51±5.12*t 1.514 10.318 0.544 6.416 P 0.133 <0.001 0.588 <0.001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学上属于“腰痛”“痹症”的范畴,病机的核心是虚和瘀,病位在腰腿部,多由肾虚所致,可因感受风、寒、湿邪或跌扑闪挫发病。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频刮痧疗法的疗效明显优于低频刮痧疗法组,且高频刮痧疗法组治疗后JOA高于低频刮痧疗法组,VAS评分明显低于低频刮痧疗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前刮痧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机制尚未得到阐明,但目前的研究认为可能的原因与刮痧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机体神经功能有关[11]。经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刮痧产生的物理刺激能够使局部的皮肤出现充血,被刮拭部位毛细血管扩张,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这些都会激活机体的免疫机制,使机体分泌神经因子对抗腰椎间盘突出带来的疼痛感[12]。笔者分析认为,刮痧主要通过机械作用,刺激穴位、经络甚至深层组织,从中医角度出发,刮痧能够为机体的寒、湿、外邪等排出体外提供途径,从而调气行血,改善局部循环,同时物理刺激也有助于血脉复通,血脉通则疼痛缓,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董闯[13]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用经络刮痧能够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效果由74%提高至92%,同时还可以明显降低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这与本研究结果类似。张新庆等[14]在中药基础上加用刮痧疗法能够明显改善消化道肿瘤患者的Piper疲乏程度评分(PFS),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指标,这与本研究结果类似。提示刮痧疗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疼痛度及免疫机能。现代研究显示,刮痧治疗主要是通过对局部皮肤的刺激,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活化细胞的目的,同时刮痧能够通过被动加速细胞代谢的方式,促进机体新陈代谢,这也为腰椎间盘突出炎症的吸收奠定了良好基础[15-16]。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频刮痧疗法患者在治疗后氧化应激指标和炎症指标也优于低频刮痧疗法组患者,已有的临床试验以及动物研究发现,刮痧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机体超SOD和胆红素含量,而上述物质对提高机体防御系统功能具有积极意义,且刮痧疗法有助于刺激机体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17]。苏荣华等[18]通过动物造模发现,关节炎大鼠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会明显升高,CD4+/CD8+比值则会降低,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阳刮痧疗法可以明显改善大鼠的足部肿胀症状,降低其TNF-α水平,提高CD4+/CD8+比值,该学者分析认为刮痧疗法有助于改善关节炎大鼠机体炎症状态,对于调节机体神经和免疫机制具有积极意义。笔者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刮痧能够扩张毛细血管,加速淋巴回流,从而达到促进炎症递质吸收或由体表排泄的目的,但人体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机制,为保证持续小强度的刺激,本研究中的高频组患者采用了连续进行循环治疗的方式,该方式相较低频治疗能够更好的对患者机体产生刺激,使患者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形成瘀斑,从而让患者出现自体溶血,产生新的刺激素,提高患者免疫力[19]。
综上所述,对LDH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开展高频刮痧疗法治疗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及关节功能,分析其机制可能与高频刮痧疗法有助于改善患者机体氧化应激状态和炎症状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