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蕊
仔细研究近几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高考试题不再只注重知识与技术性要素的检测,而是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素养考查。2020 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试卷的命制提出了建议,其中一条命题原则为:“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考察目标,依据高中学生语文学习质量标准相应水平要求,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呈现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以古代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为例,试题侧重考查“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内容”,这都涉及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考查,体现着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
以2021 年新高考I 卷诗歌鉴赏《寄江州白司马》的第二题设计为例:“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单从这首诗第二句关心问候友人是否曾住过高僧慧远往昔居住的东林寺来看,难以读出委婉劝告的意思。诗歌的委婉之意如果脱离尾联“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很难解释。所以考生对于本题的解答,不仅要前后贯穿理解诗句,还要细心发现“惠远东林”与“拘牵雨花社”的内在关联(题目注释的用意幽深曲婉,易被忽视),对于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学生审题如果只是扣“第二句”,没有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意蕴作全局整合,或者答题意识太死板,不懂得联系注释、拓展典故迁移思考,都无法顺利理解题旨。
高考诗词这种考查学生思维品质的命题趋势早已悄然兴起。但是一线教师的高三诗歌鉴赏复习教学却没有跟紧形势,改进训练思路。这是特别值得注意和研究的。
高三古诗词的备考复习,出于功利的“得分”目的,高考考什么,教师就针对性地教什么。所以常见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的教师,带领学生简单地进行一轮诵读后,就开始让学生进行题型判断,围绕具体试题用现代汉语言的表达方式直白翻译诗句含义,然后教师用归类好的类型化语句,教给学生解读意象、意境的方法,最后再就题论题,“发散”归纳出相关的题型特征和答题技巧,诗歌鉴赏复习就算完成了。这种“诠释式”教学思维单一、套路化,只强调“题型意识”而忽视学生的个性思考和表达,学生的语言建构机械割裂,又抽离了思维品质的培养发展,没有逻辑思维与审美思维的发散、迁移与整合,学生缺乏对诗歌语言的体悟、诗歌技巧的品析和审美情感的品味过程。学生的诗词鉴赏只能停留在就题论题、不求甚解的泥淖,做题再多,也只是生搬硬套,思维固化明显。
古典诗词沉淀着历史和文化的精粹,借凝练的语言、委婉的表情达意展现着中华文化特有的含蓄之美。由于学生年龄、阅历和知识储备量等因素的限制,他们的思想很难与凝聚在古诗词中的古人风骨、智慧、意境和底蕴相匹配,这就造成了诗歌鉴赏学习的困境。高三诗歌备考阶段,由于时间紧,加之急功近利的“有效得分意识”,学生钻研、思考的积极性愈低。没有了主观能动性,学生只好在贴标签式懒人套路中打转。这样的古诗词鉴赏复习必然不会有逻辑思维的发展、辩证思维的提升和创造性思维的绽放。
在新高考愈发重视对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的考查背景下,高考诗歌鉴赏反常规、反套路化的情境试题不断涌现,打破了固有的题型模式和常规的考点考法,高考诗歌鉴赏题材的选择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关注现实人生,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联系紧密。诗文内涵、审美艺术的设题趋势逐渐被弱化,议论性和思辨性试题的考查比重不断加大。若在课堂上不侧重对学生灵活深刻、敏捷新颖的思维品质扎实训练,高考诗歌鉴赏的复习难有实效。
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复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高效建构与深耕应成为高三诗歌鉴赏复习课的重点。
在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中,笔者不断思考和尝试探索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教学路径。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人的种种情感在诗中以极其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高考诗歌鉴赏打破固有题型,弱化诗文内涵、审美艺术的考查,但依旧绕不开情感的归因,学生对诗歌思想内涵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和阐释依旧是高考高频的考查要点。挖掘古典诗词蕴藏的丰厚感情,品味古典诗词中真善美的人性、人情,尤其需要学生建构广阔深刻、灵活创新性的思维品质。借助二轮复习中对“诗歌情语”的鉴赏复习教学,笔者探索和总结出一套对学生思维品质有效训练提升的方法,具体分三个步骤实施。
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是思维的基础形式。伴随着对形象的直接感知,学生开始了对事物初步建构的思维过程。高三学生之所以还只能用干瘪直白的语言描绘和解读“诗家语”,归根究底是从直觉、形象思维到更高级的逻辑思维之间,缺少恰当的桥梁。古诗词鉴赏复习中,重点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让他们学会灵活且综合地通过信息梳理、场景想象、体验拓展等思维形式立体式地解构进而重构古诗词的意象、意境,避免单一层次、套路化的思维模式。以《诗歌鉴赏之情语》的复习为例,上课之前,教师就印发学案给学生,选择大量典型诗词例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从不角度寻找例句中的“情语”,从最基础的直觉、形象思维开始,引导他们跳出单一的、扁平化的思维惯性,训练立体式审视问题的思维习惯和分类概括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推动学生主动尝试多角度架设解题思维网格。
示例一:学习活动:探寻、勾画下列诗句中的“情语”,结合情语分析蕴含的情感
表1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家语”的典型特征就是含蓄委婉。教师通过精心筛选凝练典型情语的诗句,直观地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同的问题解读角度,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诗词积累,发挥想象和联想力,训练从不同方面审视问题的思考习惯,从而尝试自主归纳丰富的诗歌情语类型,使得思维品质得到有效的锻炼。在诗词鉴赏备考复习中要格外注重典例的选择,好的例句可以为学生多角度架设不同的问题审视切入点,高效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综合立体的思维网格,为学生后续思维的展开和补全起到关键的“地基”作用。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三古诗词鉴赏复习课堂,要对学生渗透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培养。以《诗歌鉴赏之情语》复习课的第二个课堂环节为例,鉴于分类总结情语规律颇有难度,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索规律,希望学生能够在个体与个体的思维碰撞下,从凌乱、无序的单项信息中完整、全面地提炼总结出规律方法,用以解决相对典型的难题,完成逻辑思维的闭环训练。
由于展示的待归类诗句主要由已经学习过的诗句、常见唐诗宋词名句、部分高考题原句组成,有一个由熟悉到陌生的难度梯度,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诗句的共性也相对明朗。在教师的适当提点下,各小组很快总结出了正确的规律方法,示例如下:
表2
虽说新高考命题趋势是反常规、反套路化的,侧重考查学生思维品质,但是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中对典型化难题的分解、取舍、重构、内化的过程,也是对学生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不断训练和提升的过程。补全和完善了这类思维链条,可以让学生在全新情境下同样能有效地完成对问题的审视和思维的延伸,实现能力的成功迁移。所以古诗词鉴赏复习不能忽视对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训练。
学生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建构和提升,如果能体现为在一个全新的情境下利用旧知顺利迁移解决新难题,学生才算真正养成一种独立又深刻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这样的古诗词复习课堂才算闪烁灵性的思维之光。
以《诗歌鉴赏之情语》鉴赏复习为例,教学的第三步是用近些年能够体现核心素养考查要求的高考真题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效果进行检测。
示例:①(2020 新高考山东卷)《赠别郑炼赴襄阳》: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②(2021 八省联考)《幽州新岁作》: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 分)
③(2022 新高考Ⅱ卷)《送别》: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由于在古诗词鉴赏复习课上注重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补全和训练提升,虽然学生面临的是全新的情境试题,他们还是能够迅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如时间、地点词“新岁”“幽州”;情态语气词“何”“且”;人物处境词“赠别”“赴襄阳”;意象典故词“飒飒芦花”“长江空自流”等进行合理的分析推理,形成系统化的认知和有深度的探究分析。复习课上训练的思维技巧较好地帮助学生完成了高考真题的检测。
综上,在新高考背景下,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高三诗歌鉴赏教学需要教师精心选择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去除固化扁平的思维模式,建立多角度审视问题和整体性推理归纳的思维习惯。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优化教学设计,古诗词备考复习才有真正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