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现实应对与实现路径

2022-12-28 13:41
华东纸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教育

陈 曦

(黄淮学院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0 引言

新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来说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新媒体让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及教育渠道得以丰富和拓宽。另一方面新媒体因其具有开放交互、传播迅速、即时共享等特点,对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当代大学生而言具有难以割舍的吸引力,但同时虚拟的媒体环境、西方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的输入以及每天扑天盖地、良莠难分的海量信息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巨大冲击,极易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及价值取向的偏移,加大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难度。因此,如何有效应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积极探索强化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有效路径已成为高校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任务。以下先分析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现实情况,探讨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1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新媒体作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下的媒介产物,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以迅速拓宽,信息的传播速度及传播范围均超乎想象的迅速和广泛,虽然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方便,但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意识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价值观念尚处于未完全稳定的当代大学生而言,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更易受到其冲击,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难度及其工作量均双重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信息无屏障传播

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开放、共享让每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又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甚至是信息的制造者,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演员”“导演”等角色。而网络的虚拟以及信息的无屏障、广泛快速传播让一些具暴力、色情性质的虚假信息充斥其中,大学生尚未踏入社会,不仅缺乏社会阅历,而且辨别能力及抵御不良思想能力尚不够强大,这些真假难辨、良莠难分的不良信息极易腐蚀和侵袭其思想,产生错误认识及价值取向上的偏移。加之现阶段我国的网络安全健康等法律法规政策尚不够完善,恶意传播虚假负面信息的行为得不到有力打击及强硬处罚,网络犯罪成本低均对网络环境构成负面影响并不断加剧,从而让高校思政教育难度加大。

1.2 多元化思想观念带来了冲击

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出生于网络时代,从小便吃着汉堡、喝着可乐、玩着电脑游戏长大,同时也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他们对于虚拟交互的网络及新媒体的依赖程度远远超出其他群体。加之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与国之间在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西方国家对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充满敌对、觊觎心理,通过新媒体技术恶意向我国传播腐朽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享乐利己主义思想,我国社会环境出现主流价值观淡化的现象,对于沉迷于网络、新媒体空间的大学生而言,极易受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令其陷入思想意识弱化、价值观念迷失的状态中,对高校思政教育构成强烈冲击。

1.3 媒体网络环境的虚拟令大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偏差

以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为依托,借助智能终端设备来传播信息、进行人际交往交流的新媒体,其所有的交互均是在虚拟环境下展开的,与真实的现实生活存在明显差异,任何人均可虚构自己的身份信息来自我表达,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尽管新媒体平台为人们提供了隐蔽放松的交互空间,得到精神上的寄托,但对于自控力及分辨力不足的当代大学生而言,虚拟的媒体环境与现实世界脱离,沉迷其中极易形成自闭心理和人格障碍,而虚虚实实之间的转换均会削弱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将错误的认知及不良思想观念延伸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中,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1.4 新媒体特性削弱学校教育的权威性

新媒体时代言论更加自由,而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征,对思政教育对象及教育效果均产生较大影响[1]。一方面,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被突破,学生获取知识及信息的渠道不再单一,而是处于开放共享的环境状态下,信息的收集与传播均变得易如反掌,高校思政教育的地位不再垄断,呈动摇瓦解之势。另一方面,出生于网络时代,成长于新媒体环境中的当代大学生,其自我意识更为强烈,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获取可通过网络技术,寻求强大的媒体网络渠道来实现,从而令高校教育的权威性及话语权均遭双重削弱,制约思政教育质量及效果[2]。

2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成效提升的实现路径

2.1 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媒介思想

青年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及新思想的接受能力普遍较强,因此对于新媒体的依赖性较其他群体更高。这就需要高校要深黯学生心理,采用适当的方式和教育手段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媒体环境的特征,认清网络与现实二者间的差距与关系,而非强制性地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及激进性语言将学生与网络生生隔离,从而引发其反感和抵触情绪,违背思政教育的初衷。因而高校应加强引导,开展一些与新媒体有关的专题活动、知识讲座等,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并在此过程中加大对学生有关新媒体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将学生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巧妙引入正确的方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媒介思想,学会坚决抵制外来不良思想及文化的侵袭,不传播虚假、不良信息,增强其文化自信及抵御能力。

2.2 发挥新媒体优势,转变教育理念

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思政教育的资源,各种具正能量的网络文化作品、时事新闻、热点等均可引入思政教育之中,这些鲜活有趣、图文并茂、视听一体,弘扬社会新风气的教育资源不仅让枯燥的思政教育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极具感染力和影响力,学生也乐于接受。同时,新媒体时代,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高校可借助QQ、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来推送具教育意义的网络评论及其文章,将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并贯穿于在学生的网络世界中,润物无声的让其接受思政教育[3]。因此高校应高度认识到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种种优势,转变以往固守的教育理念,并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优势,改变以往学生抵触排斥的说教式教育,而以学生易于接受的其他教育形式来取代。教师自身也应积极实现角色的转换,主动由以往的“教”向现在的“导”转换,构筑师生互动、资源共享、携手共建的育人机制,引导学生主动发声,建立师生间、生生间、网络与课堂间的互动模式,让广大青年学生均踊跃参与到思政教育过程中,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

2.3 强化大学生法制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既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又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力军,若缺乏法制意识,难免会发生网络违法行为。网络空间相对隐秘,可隐藏自己的个人信息及身份匿名发布各种消息,貌似自由、隐身,令人产生“安全”的错觉,其实不然,即便是匿名发布,只要网络下留下任何痕迹均是能追查到的。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上网行为等法律法规相关知识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上网、合理发表言论,不传谣、不造谣,不做有违网络法律法规的行为[4]。同时,以网络违法行为的真实事件对大学生进行案例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到触犯法律的网络行为均会被追究及入刑,以起到警示作用,强化其法制意识。通过对大学生开展上网行为的法制教育,让大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提升社会责任感,不成为网络谣言的助力器,合理上网。

2.4 强化思政队伍建设,加强舆论引导

立德树人历来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思政教育并非思政教师及学校辅导员等岗位人员的专属工作,全校所有教职工均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学校所有学科及专业课程均应融入和贯穿思政教育,实现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全课程、全方位育人效应,助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推进。因此,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所有教师均应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其教育职责,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行为变化,关心和帮助学生,并不断提高自身新媒体素养,以学生喜爱的新媒体语言、新媒体平台、新媒体宣传方式来开展思政教育,强化思政队伍建设力量[5]。高校思政教师及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一线教师,学校更应动员他们占领和掌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及主导权,不仅要强化自身的媒介素养,还要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善用新媒体资源,时刻关注网络时事新闻及舆论动态,并具备及时发现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以便在学生遇到舆情困惑时,给予其引导和帮助,从而避免因负面舆论而引发连锁反应或不良事件。此外,高校还应与政府部门联动,加大对网络安全的监督和管控力度,以净化网络环境、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安全的媒体环境。

3 结语

综上,新媒体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是无法避免和逃脱的,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正视新媒体时代给学生思政教育带来挑战这一现实问题,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扬长避短,努力探索高校思政教育成效提升的实现路径,为国家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