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晨光
(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中国与俄罗斯是两个有陆地相依为邻的大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发展,中俄经贸合作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但也面临诸多考验。现阶段,中俄在政治、经济等领域来往密切,但在文化关系推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因此,两国应加强文化交流,为后期深化经贸合作夯实基础。
目前,中俄两国高度重视推进文化交流,并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逐步构建起渠道丰富、层次多样的文化交流体系。一是在文化教育方面。两国会通过定期选派、交换留学生等措施开展文化交流活动。2014年,中俄两国政府正式开启互换奖学金项目,两国互派学生数量不断增多;2020年互派留学生人数达到10.4万。除此之外,在俄罗斯已建成17所孔子学院,每年都有大批中国学生赴孔子学院任教,使更多的俄罗斯人来此学习汉语基础知识;二是在科技领域。当前,中国在高铁、无人机等顶尖技术方面表现出色,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基本处于垄断地位,使更多国家改变了对中国心存偏见的固有印象,两国在科学领域的往来变得越来越频繁、深入;三是在旅游领域。2010年,中俄之间开始互办“旅游年”,既有助于两国民增进对彼此的认识,也为两国民众加强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不仅如此,现在,往返俄罗斯的航线明显增多,据统计,2020年,往返两国的人员达到400万人次。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人文领域的发展,也带动了经济贸易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稳步推进,双边经济合作快速稳定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一是在能源合作方面。能源合作素来是中俄两国贸易合作的主要项目。随着两国合作关系的加深,合作产品逐步升级,最初是基础产品,慢慢地演变为高端产品,同时,在油气田勘探、油气精炼等方面也不断加大合作力度;二是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的贯彻实施,将以俄罗斯为首的欧亚经济联盟各成员国汇集于“一带一路”框架下,切实深化了中国与各国的双边合作关系,实现了中俄两国的双边贸易向区域经济合作方向的转变;三是在发展物流合作方面。现如今,“一带一路”倡议正朝着预期的方向稳步推进,中俄两国的通关流程(合同、报关等)进一步精简。同时,中俄正携手完善和升级贸易基础设施,为开展双边贸易提供了强大支持[1-3]。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历史性的1078亿美元,但比较中欧(5860亿欧元)、中美(5867亿美元)、中日(3175亿美元)、中韩(2853亿美元)的贸易额,中俄贸易额差距还很大,这也反映出中俄双方经济合作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潜力,需要通过文化交流共同促进。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因对生活品质以及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使其生活方式会产生较大差异,同时消费需求、消费习惯、消费行为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自然会形成不同的消费心理与购买行为。各民族的特色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悠久的民族文化,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深度调研和细致分析有助于厂商科学合理地判定市场变化趋势,继而做出明智、正确的决策。所以,唯有满足目标市场人群的消费需求并迎合其消费习惯,才可以使得进中俄之间达成深层次、全方位的消费合作。所以,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公司和个人增进对对方国家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特有的价值观念取向的认识,以防制造和销售有悖于目标国文化习俗等产品,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实现新的突破[4]。
文化交流能够促进各国文化逐步交融,有效降低各国、各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促进区域间开展深入、更全面地合作。国际文化交流是国家进军和拓展市场的过程,也能够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当前,改革开放的进程持续推进,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往来日益频繁,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频次明显增多,中俄两国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与日俱增。得益于交流活动的不断开展,各国融合吸收了外来的先进文化,由此使得人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开阔,文化包容力也明显提升[5]。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新的生产及劳动形式,也促进了特定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推进中俄经济合作大有裨益。
文化交流是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民众之间增进对彼此的认识的重要途径。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比较强,那么其接受新兴技术的能力也较强,容易促进生产方式的革新与发展,继而使得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可通过扩大文化交流的方式增强创新意识,在各种文化相互交织并彼此融合的过程中,思想观念滞后的区域往往会产生文化方面的危机感,增强对自我文化的高度认同,积极探寻各种手段促进当地文化发展,由此在强化双方创新意识的基础上推动变革并促进发展[6]。创新意识的不断强化会加快创新理念演变为新产品的步伐,有助于生产技术革新与发展,继而促进区域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促进中俄间的经济合作实现新的全面升级。
现如今,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密切。为两国在经济、科学技术以及军事等其他领域之间的合作夯实了重要基础,不过也需要深刻地认识到,在两国文化交流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以及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国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综合素养也显著提升。不过,由于部分国人缺乏对中俄文化的深入了解,并且受个人性格、思想理念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个别人员在中俄文化交流及经贸往来中表现出素质较差、信誉偏低,既影响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经贸往来,也损害了国人形象。尤其是在20世纪末,个别中国人在与俄罗斯商人开展经贸合作过程中耍小聪明,将次品销往俄罗斯,出现了一些商业失信行为,导致部分俄罗斯商人全盘否定中国商人的现象。即便是在中俄两国交好的今天,依旧有很多俄罗斯人没有打破对中国商人的偏见,而这则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下的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带来了较大阻碍,也不利于两国在经济、军事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中俄两国在文化交流合作中存在着复合型人才匮乏的问题,即指的是既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中俄两种语言,又精通两国文化,同时还在艺术、教育等方面具有一定造诣的人才。虽然我国东北地区的学生在初中时就已集中学习俄语,不过由于俄语未在中国广泛普及,且其教学水平较低,导致同时掌握中俄两种语言的人才比较少。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逐步推进的背景下,中俄两国的合作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若人才短缺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势必会影响双方文化交流广度和深度。
我国应以政府、大学、社会组织为切入点,推动中俄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从而拓宽和推进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利用主流媒体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通过媒体对中俄经济走廊建设进行持续全面的宣传。中俄两国的主流媒体应加强沟通,全面深入地认识对方的风俗文化等,加强对对方国家文化的宣传与推广,不断丰富中俄文化交流路径。同时,网络技术高度发达,全球网民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因此,中俄文化交流方式完全可以重点放在网络新媒体上。此外,关于硬件建设,两国政府需要互通有无,携手共建并升级交通基础设施,为两国深入交流夯实重要基础;关于软件建设,两国政府应针对签证办理等制定仅局限于两国公民的惠民政策,为两国民众深入交流提供便利。
我国大学可选择性地开设俄语和经济类相结合的综合课程,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专项培养。例如,可以在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增设中俄旅游管理分支,积极培养懂得俄语、了解俄语文化和中华文化,并且精通导旅技巧的俄语导游。进一步增进中俄大学之间的人文科技交流,共同创建一流高校联盟,在教学、科研等领域加强交流、共谋合作,依托先进强大的技术构建先进强大的文化交流平台,引导两国年轻人在文化、历史等方面展开积极交流[7]。另外,大学应为实际从事中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官员和企业家们提供培训服务,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科学合理地应用于现实问题之中,积极探索文化交流及经济合作的新形式。
在文化交流中,广大民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若想增进文化交流,应将交流的重点由政府转变为民众。要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和智慧,定期开展主题积极、内容丰富的文艺汇演会的活动,巡回展览能够反映两国精神面貌的影视作品、文学出版物等。此类文化活动应具有较强的广泛性,覆盖多年龄段、多文化水平、多层次的民众,促进两国民众加强文化交流,增强对彼此的认识[8]。例如,我国广电部门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对俄罗斯电影的引入及播放标准,促进更多民众在影片中全面深入地认识俄罗斯;我国的中医药公司也可前往俄罗斯境内开展中医诊疗展览等相关活动,帮助该国民众进一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文化交流要侧重公益性,鼓励并引导更多的人积极加入文化交流行列之中,为拓展双边及多边合作夯实重要的民意基础。
加强品牌建设,不仅能够在中俄两国文化贸易交流过程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且鲜明独特的文化形象标识,也有助于增进俄罗斯民众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通过独特的文化品牌、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两国经贸活动稳步有序地开展。从品牌树立及建设方面来讲,品牌并不是凭空而生的,而是要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逐步发展并慢慢地壮大,我国在打造专属文化贸易品牌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充分考虑俄罗斯的文化市场特征及民众喜好和需求,基于此选取合适的文化贸易产品,务必要找准市场定位,注重迎合俄罗斯民众的需求;其次,从多边竞争的角度来讲,我国在向俄罗斯境内输入的文化产品应保持自身的特色优势。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发展文明史,文传统化底蕴尤为深厚,可以说,在中俄两国的文化贸易活动中,我国的文化优势明显更胜一筹,在选取文化贸易产品的过程中,优选中国特色鲜明、符合俄罗斯民众审美需求且能够彰显中国传统内涵的文化产品,在获得俄罗斯民众认同的基础上,拓展俄罗斯文化贸易市场,逐步构建起属于中国的特色品牌。这不仅有助于中国优良文化在俄罗斯境内快速传播,也能够促进两国经贸发展。
中俄加强文化交流以及高新科技交流,有助于推动两国经济深度合作。中俄双方构建友好合作环境与平台,全面推进两国战略合作关系,互惠、互利、互信。加强高新科技的交流,积极推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目标,加强俄罗斯东部开发,高水平、大规模地进行经济贸易合作,以实现共赢。以“一带一路”为发展的线索,沿着这条道路求同存异,相互协商与配合,在不影响本国利益的前提下,发展自身,提升国际地位,达到各自的强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