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校本理念与实践探索

2022-12-28 12:42北京市八一学校保定分校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劳动师生育人

■北京市八一学校保定分校 陈 星

劳动教育是我国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作为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其理念选择与路径探索关系着劳动教育的成效与质量。缘此,笔者通过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相关文献分析,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总结当前学校在劳动育人上的理念与实践,以期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创新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

劳动教育的“四个服务”

服务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劳动才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根本体会不到劳动的乐趣,那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将劳动意识作为学生社会参与的重要素养。可见,劳动教育在培养人、塑造人、成就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将育人作为劳动教育的根本使命,旨在通过树立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巧、培养劳动精神达到服务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的目的。

服务学校,做学校的主人。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是劳动教育成效的检验地。在学校这个场域中,我们要将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情感等运用在卫生清扫、储物收纳、职业生涯规划、人生规划等学校生活中,通过学校生活的体验不仅可以感受劳动教育的层次性、丰富性和时代性,更是将“服务学校、热爱学校、成为学校的主人”从口号到实践找到契合点、切入口。劳动教育的实践因为有服务学校的觉悟和意识而日渐深入,而服务学校的理念因为有劳动教育的实践和探索而愈益精准,两者之间水乳交融、互相促进。

服务家庭,做家庭的主人。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多种多样,不可能全部在学校中获得,相当一部分也是在家庭生活场域中获得的。我们倡导的劳动教育更要服务于家庭,让学生动手,在家庭中力所能及地做家务劳动,人人争当家庭的主人。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家庭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扎实的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手脑心并用,体会父母的辛勤与付出,从而促进家庭和睦。当然,在服务家庭生活的劳动实践中,学校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示范、引导和教育作用,才能使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优秀的劳动品质。

服务社会,做社会的主人。劳动教育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尤其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中,意义深远。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职业规划认识不同职业,了解劳动和职业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职业体验,享受职业劳动带来的收获与快乐;此外,通过劳模的事迹,学生可以感悟劳动精神的激励力量,为将来成为社会的主人打下基础。

劳动教育的“四个路径”

构建劳动教育文化氛围。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一个拥有浓厚劳动教育氛围的教育环境,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具有生活感、仪式感、成就感的无声教材,对学生的劳动品格和行为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建构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文化,学校可以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维度进行全方位提升。劳动教育精神文化即劳动教育的理念、方法、实施路径等,如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创造、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造等劳动教育理念的凝练;劳动教育的制度文化即保障劳动教育顺利实施与评价的各项规章制度;劳动教育的行为文化即师生劳动教育前后的行为外显;劳动教育的物质文化即前三种文化呈现的物质载体,如劳动教育的场地、劳动教育的工具、劳动教育的资源、劳动教育的物化成果展示等。

构建劳动教育制度环境。作为劳动教育的规则系统,劳动教育制度环境是指师生、家长认可并信守的制度、公约和自主承诺的有机统整,展示的是劳动育人的规章、规则和规范。一个完整的劳动教育制度环境应该包括三个梯度。其一,劳动教育制度,这是对师生、家长等全体成员的刚性约束,必须完全遵从,属于他律的范围,师生、家长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即“要我做”。其二,劳动教育公约,这是对部分师生、家长柔性的约束,属于互律的范围,师生、家长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即“我要做”。其三,劳动教育自主承诺,这是对师生、家长个人的自我约束,属于自律的范围,师生、家长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即“我愿做”。由此,劳动教育的制度、公约、承诺集中发力、精准发力,才能真正将劳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构建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劳动教育需要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建构与设计。首先,建构具有层次性、丰富性、实践性的劳动教育课程群,在此基础上实现劳育课程化、课程系列化、系列特色化、特色精品化。其次,构建科学高效的劳动课堂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师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在体验式课堂中学会劳动、热爱劳动、创造劳动。再次,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劳动教育的保障体系,不仅明确开展劳动教育所需人、财、物的配置配备,而且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促使学校德育、教学、后勤等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等组织形成多方联动,有效整合资源,创造劳动场地、创新劳动课程,有针对性地解决“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谁负责”以及“不想干、不愿干、不敢干、不会干”等问题。最后,构建劳动教育的研究机制,尤其是充分利用研究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推动劳动教育实践向纵深开展。

构建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做好劳动教育的评价至关重要。评价的内容要全面,既要有劳动知识、劳动能力的检验,也要有劳动态度、劳动素养的考察;既要有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的考核,也要有校务劳动、社会劳动的考核。评价的主体要多元,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同伴的评价、家长的评价、社会第三方的评价,更要有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评价的方法要科学,评价的结果要客观,尤其是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做好记录,并将此准确记录在学生的个人劳动教育成长报告中,方便检查、反思与改进。

劳动教育的倡导和实施,已彰显出从育“分”到育人观念的转变,未来的劳动教育更应凸显为学生的主动发展、终身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健康发展服务。将服务自己、服务学校、服务家庭、服务社会的劳动教育理念融入劳动教育,创新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方能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师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