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兴县委党校 刘兴华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任金珍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青少年只有在家孝敬父母、长辈,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因此加强青少年孝德教育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的孝德观念以亲子平等相处的亲情关系为基础,因此现代孝德教育应该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父母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报答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是天经地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都明确规定,赡养父母是子女的法定义务,所以孝敬父母是不能讲条件的。因此,应加强对青少年的责任教育,让孩子们懂得,孝敬父母不仅是伦理道德规范的要求,更是不容推脱的责任和义务。
孝是有层次的,物质上对父母的供养,是低层面的孝,而更高层面的孝则应该表现为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一个“敬”字,道出了孝的更高要求。“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色难”指孝顺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只有养的形式,没有爱的核心,并不是真正的孝,父母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以及对他们的尊重。子女对父母要多一点笑脸,少一点不耐烦,发自内心地去关爱他们,照顾他们,面色温和,不恼不愠。敬之外,还要顺,即顺父母之意,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不随意指责,使他们能够无拘无束快乐地生活。顺,不是一味顺从、承受,对于父母的错误决定,要耐心与他们沟通。对于父母的错误,我们要注意规劝的方式。“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论语·里仁》)发现父母有过错,委婉劝阻,不能够疾言厉色;即使他们不听,作为子女仍要尊敬他们,不要抱怨,以免伤害亲情。让青少年理解并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式很重要,这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大大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睦。
常言道,小孝为家,大孝为国。孝上升至国家层面就是忠——忠于国家。明人袁可立曾言:“为亲而出,为亲而处。出不负君,移孝作忠。处不负亲,忠籍孝崇。”“移孝作忠”在逻辑上很自然,个体在家的孝行程度也是衡量对国家的忠诚程度的依据。对家庭的爱和对国家的爱是一脉相承的,对国家的忠是一种大孝,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该具有的品德。因此在孝德教育中,要融入爱国教育,并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孝德教育的目标。
家庭是开展孝德教育的起点,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培养青少年的孝德至关重要。学校是开展孝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将孝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中,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之中。社会风气对个体、家庭有强大的同化力,因此要抓好孝德教育进社区、进乡村,努力使孝德观念成为公民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