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构建大学生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探析

2022-12-28 11:48武光路
文教资料 2022年17期
关键词:朋辈支持系统三全育人

武光路

(沈阳理工大学 学生处,辽宁 沈阳 110159)

大学生群体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心理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这种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大学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在面临困惑、压力甚至逆境的时候,极易出现心理危机状况。若能获得有效的理解、援助和支持,就可能顺利化解危机。所以,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非常关键,这也是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渠道,是新时期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所以,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探讨大学生良好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有利于整合各种校内外资源,实现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心理育人格局,[1]实现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心理健康发展。

一、存在心理危机情况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特点及原因分析

(一)有效的家庭支持不足

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关系以及父母的人格特点对个体的人格形成和发展非常重要。家庭的功能如果没有实现好,就很容易导致作为家庭重要成员的子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而在当今社会中,受到应试教育环境及社会竞争压力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庭往往不重视对子女的心理支持,只强调学习成绩的好坏、艺体特长的多少,认为考上大学或者比赛得奖才是成功的表现,忽视子女的心理需求。部分家长对于子女心理困扰视而不见,避而不谈,不能从子女的视角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一味用自己的成长经验要求子女,导致子女不能与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缺少有效的家庭支持。子女与父母发生冲突与争吵、想逃离家庭甚至脱离父母的情况屡见不鲜,子女有紧急的心理危机情况也不会向父母寻求支持。对于已经上了大学的大学生来说,许多家庭认为子女上了大学就是人生目标的实现,可以不用再去过多关注和教育,不仅不重视子女在大学期间可能出现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当子女出现了严重心理危机问题时,还表示不可理解,不能正确认识。我们经常发现在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情况时,老师与学生父母沟通后,有的父母还嫌弃自己的子女,认为子女不懂事,太能“作”,不采纳学校的干预建议,不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甚至导致子女心理问题加重。以上这些现象在教养方式不良、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氛围差、父母的处世态度和行为不佳的家庭中尤为常见。

(二)朋辈支持系统使用低效

朋辈支持是社会支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对大学生而言,实际上就是大学生与和自己年龄相当的同学、朋友、同辈之间建立的一种人际支持,是在共同学习、共同活动以及交往互动过程中的互相帮助。当面临压力或威胁时,朋辈支持良好的学生会产生更多的愉悦感、自尊感和归属感等积极感受,帮助自己缓冲压力,减轻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朋辈支持糟糕的学生更多地会产生失落感、挫折感、孤独感等消极感受。[2]我们从发生过心理危机的个案中发现,存在心理危机情况的大学生往往对朋辈支持系统的使用较为低效。他们可能因为任性、偏执、自私、自卑、封闭等性格特点,与朋辈关系一般,没有几个朋友,或者没有可以谈心的朋友,当有心理困扰时找不到让自己信任的人去倾诉或者寻求支持,甚至是尽管有想倾诉的朋友,但因为担心给对方添麻烦而选择放弃。也有的曾经寻求支持但因为来自朋辈的支持很局限,也不具备专业性,感觉没有什么效果,所以索性不再寻求朋辈的帮助。

存在心理危机情况的大学生朋辈支持系统低效的原因固然与他本身的人格特质有关,也可能与当今社会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过于“独”、自我中心、团队意识差、责任感弱以及缺乏爱心等一些不良特性有关,也存在有的学生或者学生干部心理危机知识缺乏、监察陪伴能力不够、专注力有限,心理韧性不强等原因。

(三)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存在欠缺

总体来看,我国高校近些年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都非常重视,各个学校基本都建立起了危机干预的三级或四级甚至五级工作网络体系。但是每年依然有大量突发心理危机事件产生,使学校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措手不及,影响校园的安全稳定。这就表明学校危机预警能力还不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存在欠缺,无法及时准确地预测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也无法及时给存在心理危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主要体现在:第一,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不够,工作实效还需要提高。目前,很多高校还未达到国家卫计委要求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生比不少于1∶4000的标准。而且,专职心理教师任务繁重,工作紧张,即使数量达到标准,有时也是疲于应付,实际上这个标准还不足以让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实效。第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队伍还缺少系统化的专业训练。特别是作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一线梯队人员的辅导员,更是缺乏心理危机干预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的督导,导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专业性不足,效果欠佳,[3]甚至在大学生出现紧急危机情况时,可能还会出现纰漏。第三,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完善,不能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开展,存在心理干预工作被动、滞后、保障体系弱、资源不足以及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生的心理支持不够等问题。第四,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宣传工作实效性不理想。近年来,各高校都很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分别以课程、讲座、宣传活动、宣传资料等各种形式开展了线上、线下心理危机知识宣传。但是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心理危机知识明显不够,心理危机素养偏低,说明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宣传工作的实效性还不太理想。

(四)社会心理服务与支持体系不完善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诸多种价值观冲突现象随处可见,一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难免在价值观的树立过程中陷入混乱、迷茫、疑惑的状态,导致在理想人格塑造中出现问题,进而出现心理危机情况。而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存在欠缺的情况下,就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参与。实际上,政府也陆续出台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服务政策,但是目前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社会层面的心理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对大学生的有效心理支持还远远不够。比如,无偿服务和低收费心理援助还很缺乏。大学生没有自己的经济收入,而社会上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咨询费用和医院的心理治疗费用动辄数百、数千,使得对有心理求助需要的大学生望而却步。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规定,高校心理咨询师并不具备直接对严重心理危机或精神障碍学生的诊断与治疗的权利,很多高校也没有这样的条件,就需要将学生转介。这样就造成了学生有需求,但医院的支持却不够的情况。再有,心理援助热线使用低效或宣传不够,学生知晓率较低,或者有需求时却打不通,也存在对热线危机干预人员、志愿者的培训、督导不到位的情况,热线的服务支持效果不理想。而且,也存在高校与精神专科医院的长效合作不顺畅的情况。目前很多地区的医校合作还处于民间自发行为阶段,由学校心理教师和医院精神科医生自主联系、个别合作。合作形式和范围比较单一狭窄,缺乏为双方合作提供监督、管理和服务的机构且缺乏经费的支持,因而不能为长效合作制定规范性措施。有些医院因为不缺患者甚至根本不愿与学校合作,建立绿色通道较为困难。另外,网络上群体情绪引导机制尚未建立,对群体情绪引导较少,在以互联网为主要沟通与交流方式的信息化时代,网络上群体情绪引导与心理教育机制的建立与发展更不容忽视。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构建大学生良好社会支持系统的策略

(一)构建来自学校的社会支持系统

1. 加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队伍的专业建设

在高校,辅导员、专兼职心理教师、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队伍主要成员,这支队伍对大学生的帮助与支持作用毋庸置疑。因此,这支队伍专业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效强弱。所以,为了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对大学生的重要支持作用,就要积极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对辅导员来说,需要建立定期培训制度,邀请校内外心理专家或者送出学习的形式对他们开展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包括心理辅导技巧、心理危机干预等相关知识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心理辅导与心理支持的水平。对于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来说,除了人员配备充足和专业资质有保障之外,还要建立更专业、更系统、更长时间的培训学习制度,建立专业伦理学习、专业实践以及专业心理督导制度,通过这些渠道帮助专兼职心理教师提高专业胜任力,缓解工作压力,降低职业倦怠,[4]进而增强心理工作的实效。同时,高校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也应该主动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以及与心理咨询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伦理等方面的知识,以便于在心理育人工作中做好顶层设计和决策,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和相应的运行机制。

2. 构建来自全体教职员工的社会支持系统

“三全育人”包含了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育人主体包括所有教职员工。因此,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呵护与教育并不仅仅是心理老师和辅导员的责任,应是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共同任务。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中,构建来自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社会支持系统十分重要。应该构建相关的教师导师机制,从学习、思想、生活、就业、心理等多个方面为大学生分类设置导师,并建立相关管理与激励制度,有效运用导师这个支持系统。进而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领域相关情况,做好科学的学业规划[5]; 指导学生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健康成长等等。总之就是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在各个方面给予学生支持与关爱。而来自高校管理者以及各级领导的支持对大学生也同样重要。高校管理者以及各级领导需要根据不同特点的大学生群体提供不同的支持。就是说,不仅要在管理服务工作中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尽可能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与理解,也需要在物质资源、经济保障、环境条件等方面开展支持工作。后勤人员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从工作岗位性质与自身特长着手,为大学生提供周到、热情的服务与支持,有机地与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融合,形成统一整体,让学生从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可以获得有效的帮助。[6]

3. 构建来自学生朋辈的有效社会支持系统

在学校里最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是身边的学生朋辈,最重要的同伴支持就来自学生朋辈。所以,通过构建来自同学、朋辈的社会支持系统,也能有效预防、警示大学生心理危机情况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要加强班级和寝室学生心理专干机制建设。事实上,近些年多数高校都已经设立班级、寝室专职学生心理干部,成为心理危机干预多级工作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多发的心理危机事件来看,重要的学生心理干部的朋辈信息监察、反馈以及心理疏导等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还需要加强机制建设,开展心理健康、心理危机相关知识与工作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专职学生心理干部的工作水平。第二,要加大对学校学生心理社团扶持和培育的力度[7],从政策、资源、师资等方面给予扶持、投入和配备,鼓励学生建立心理社团,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要有专家和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心理社团实行专门指导、技术培训;要有专业的职能部门对学生心理社团实施管理、服务和活动经费的支持,要有相关管理部门为学生心理社团开展活动提供必需的场所和设备等,从而使心理社团能够更加深入学生群体,开展更多的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各类活动。第三,从促进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入手,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课程建设,设置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如何与同伴交往等相关内容,通过课堂教授让大学生获得同伴关系相关知识,增强同伴支持重要性的意识。也可构建系列团体心理训练活动,通过游戏活动体验提高同伴支持幸福感,并获得同伴交往技巧,消除同伴交往的障碍。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校园互帮互助活动,增加大学生互相交往的机会,锻炼同伴交往能力,进而获得更多的同伴友谊。

(二)构建来自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

1. 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家校联动机制

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基本上都是住在学校,有的甚至离家较远,但家庭的避风港作用以及父母的心理支持与精神陪伴是最重要的,对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影响长久且深远。所以高校必须注重家庭这一关键的支持资源,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家校联动机制,与大学生的家庭形成联动模式,共同作用,齐心协力,推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但事实上,很多高校都是在学生有事时才去联系家长,而没有建立长效的联动机制。可以这样建立机制:第一,建立辅导员定期向家长汇报制度。要求辅导员定期通过短信、书信或电子邮箱的方式将学生的在校生活和学习状况反馈给家长,也必须在学生违纪或出现学业、思想、心理等问题时及时联系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以便于与学校一起做好学生的教育与干预。第二,建立家长与辅导员稳定联系制度。学校通过明确学校与家庭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以及设立相应的制度和激励条例等,积极促进并鼓励学生家长和辅导员之间保持稳定的联系。让父母及时将家庭关系的变化、学生特殊的成长经历、家庭的重大变动情况、学生存在的身心疾病以及诊疗经历等都如实地反馈给辅导员,使得辅导员对学生的真实成长状况更加了解,随时掌握家庭出现变故时对学生的影响,这样有利于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做出科学的分析与评估,做到心理危机的早预防、早发现和早干预。第三,建立家长培训制度。可以在新生开学时或一些特殊日期开展针对家长的培训,培训方式可为线上,培训内容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学习任务、专业发展情况、就业形势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等等,让家长了解子女在校的发展状态、生活与学习情况、人际环境特点和思想与心理状态等,促进家长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子女,理解学校,进一步促进家校联动机制的有效运行,进而更好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2. 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家庭心理健康素养

家长应主动多学习心理知识,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上与子女进行良好的沟通。要将子女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给予其无条件的尊重与喜爱,注重培养和保护子女的自尊,帮助他们提高自尊水平,少一些苛责和干涉,多一些温和的陪伴,对他们的错误给予更多的宽容。当子女出现心理困惑的时候积极帮助他们想办法,积极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家庭的爱与归属。家长还要学习一些精神障碍和心理危机方面的知识,树立科学的态度,端正对于精神障碍或心理危机情况的偏见和不良认知。要提高警觉,明确去专科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时发现自己子女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方面的信号。一旦自己的子女出现相关情况,不要讳疾忌医,要及时送诊,并于就医诊断后,督促子女遵医嘱按时服药,坚持治疗,及时复诊等。

(三)构建来自社会的社会支持系统

1.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构建医校长效合作机制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颁布,高校在发现疑似精神障碍的大学生后,通常会将其转介到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科进一步诊断和治疗。不过,在现实工作过程中,不仅部分大学生和学生家长对寻求精神科大夫的诊断治疗有所顾忌,存在困惑,同时也面临着医院的精神科资源紧张、医院不愿合作或者离学校较远学生就诊不便以及做心理治疗费用较高等客观问题,因此而导致很多时候高校的转介工作常常不能顺利进行。即使现在很多地区已经有了“要建立医校之间的‘心理转介绿色通道’”的要求,但很多高校与医院之间绿色通道的建立并不顺畅,没有建立起长效的合作机制。所以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制定医校合作的法规,明确医校合作目标、权利、义务和程序,让医校合作得到保障,让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及时有效地得到精神专科医生的科学支持。

2. 完善互联网平台社会心理服务与支持体系

有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大学生在现实中获得的支持不够时会通过网络技术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各种网络平台已不再仅仅是大学生信息交流的工具,同时已经成为他们宣泄情绪、获得归属感和情感支持的重要空间。因此,可统一调动社会资源,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团队,利用互联网的高效性和便捷性,在各网络平台开通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服务、心理危机干预板块,使网络平台成为大学生现实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补充。内容包括开设宣传及培训板块,定期开展针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理健康,心理危机相关知识和干预技能的宣传及培训;开设心理测试板块,为学生开展自主测试服务,定期开展心理筛查;开设危机处理板块,让有专业资质和丰富经验的危机处理人员及时为心理危机学生提供帮助。

3. 建立区域性校际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联盟

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师资力量不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不能充分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工作效果有时不够理想。因此,在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可通过加强区域性校际合作、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工作联盟的形式弥补师资队伍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如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坊,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组建心理危机工作督导小组等,通过发挥区域内水平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督导、引领以及示范作用,促进校际间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资源共享,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朋辈支持系统三全育人
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对2~3岁听障儿童干预后的影响
“长征”五号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短期快速恢复实践
朋辈联合CBL在肾内科低年级住院医师技能教学中应用及效果评价
朋辈携手共赢成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心理节活动掠影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上海:精心构建医改社会支持系统
人工肝支持系统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