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学校实践育人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2022-12-28 10:47朱玫蓉胥科伟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30期
关键词:产教育人融合

朱玫蓉 胥科伟

一、职业学校实践育人的困境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职业学校在大众心中一直作为普通教育的补充形式而存在。在普通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下,职业学校虽然建立了自己的课程体系,但呈现形式与普通教育别无二致。由于硬件设备的制约,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常常理论重于实操,课程设计、设备更新与产业无法对接,学生毕业后不得不面临“从零起步”的尴尬,因而社会评价较为负面。与专业课的滞后相比,公共基础课则大多照搬普通教育模式,与专业课程联系不够紧密,与专业技能融合不深,服务职业能力的效能不十分明显[1]。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一)专业课程开发场景单一,学生不感兴趣

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无法零距离对接产业需求。学校作为教育单位,其设备更新周期长、程序复杂。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产业发展日新月异,设备更新率远远超过预期。许多专业大类虽然细分很多专业课程,但课程开发场景雷同,缺少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模拟。学生从入校到毕业,面对的设备没有太大变化,实训作品也很难对接企业需求。因此,学生在校时对专业课程的兴趣不高,毕业后对所学专业的评价更低。

(二)公共基础课程服务效能不足,学生难以共情

公共基础课在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比并不多,但在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和价值观塑造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前期的调研来看,地方产业发展最需要的是人,特别是学习能力强、一专多能、有耐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因此,公共基础课必须与专业课程互融互通,挖掘地域文化,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专业成长。然而,大多职业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无论授课方式还是评价机制,仍然是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令中考文化成绩本就不太理想的学生更难接受。

(三)融通型师资队伍培养缺失,职业能力不足

目前职业学校的专业师资主要来自技术师范学院或者高校的其他专业毕业生。从学校毕业到进入职业学校教书,几乎没有一线企业实践经历,从书本到书本,从学生到教师,专业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无法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处于同一层次,更难以做到即时互动,彼此呼应,也因此只能是带有滞后感的“教”。从调研数据来看,学校缺乏对专业教师的入职培训和职后继续教育,且大多停留在讲座等形式化培训,缺乏与地方产业的深度合作及协同培养机制。

(四)协同育人评价机制不健全,可持续发展受阻

职业学校很难从区域经济发展主体出发,精准定位“产”与“教”的融合点。一方面,部分职业学校受到自身专业的限制无法对接,也很难在短期内完成转型;另一方面,学校的评价机制缺乏弹性。盲目跟风做项目,搞假大空的“纸上协议”成为达成评价指标的捷径,评价数据成为制约职业学校发展的枷锁。学校不能只追求阶段数据的达标,而是要坚持可持续规划与精准定位发展。

二、产教融合“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一)聚焦人才培养,强化“双主体育人”

坚持实践育人、产教融合,对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意义就在于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育人质量。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莫衷一是,但校企政三方共同参与是各界的共识。鉴于此,办学过程中必须把产教融合理念和举措贯穿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此外,学校在服务产业的同时,更应着力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强化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模式实施。只有这样,坚持产教融合,聚焦人才培养才能落到实处。以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常州高职校)与某企业合作的“IT认证服务工程师”培养体系为例,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完善满足IT服务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实训教学平台和生产实践平台为基础,建构符合学校实际的“技术技能+综合素质+实训实习+顶岗实践”的“PC+课程”体系,首批合作班学生100%对口高质量就业,并涌现出了一批“00后”IT创业明星。

(二)聚合行业企业,推进“教学做合一”

产教融合路径多元,实践育人目标明确。当前,单方面依托职业学校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育人。同时,产教融合面临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难题。究其原因,在于职业学校实践育人形式单一,且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因此,在职教改革发展的时代新要求下,职业学校须鼓起勇气,躬身入局,积极主动地走出校园,走向行业,走入企业,以重大项目联合开发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产教融合办学改革的实质性开展。常州高职校与某机器人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的“产业学院”,在国家和省市出台一系列产教融合政策之后,针对协作机器人及产业生态,学校以产业学院建设为契机,以产教融合发展联盟项目为依托,不仅聘请产业教授、产业导师进校园进课堂,同时积极推进企业教师工作站和学校企业工作站等具体项目率先落地。产业学院建成后,在高水平专家组的指导下,面向装备制造产业群,把握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及对人才要求的变化,系统设计“产、学、研、用、创”五大功能为一体的服务机制,形成互惠共赢的合作共同体,真正落实了高质量的“教学做合一”,助力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三)聚能社会服务,搭建多元育人平台

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又一重要内涵。服务能力的提升需要人才供给,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更为科学的实践育人体系[2]。所以,坚持产教融合,必须提升服务能力。常州高职校与某研学旅行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职业体验)基地,是“政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的建设新模式探索,在发挥职业学校的服务效能的同时,更好地树立了职业教育品牌。基地面向不同年龄群体的学生分段开发劳动实践和职业体验课程,形成初高衔接、普职融通的实施方案,对中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职业体验和职业启蒙教育,以满足区域内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以及学校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常州高职校依据前置课程项目,安排76位教师参与交流,先后承担了基地13门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顺利完成了36所初中、9所高中的共计4万多名学生的初高中劳动技术实践课程教育。此外,专业教师依托产业学院,到对口企业拓岗交流,参与企业科研项目,也为学校专业建设和“零距离”对接行业需求打下了基础。

(四)聚力综合施策,倡导百花齐放

产教融合是专业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推进周期长,因此,需要学校强化系统思维,做到统筹兼顾,聚力综合施策。同时,作为职业教育发展而出现的新生事物,产教融合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只有明确的“实践育人”目标。因此,首先要做好制度对接,双向融合。一方面要深入学习领会上级产教融合政策精神,学好、用好、宣传好各项产教融合政策,积极推进建立区域产教融合联合会议制度,积极争取相关产教融合政策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建立学校产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修订产教融合项目立项、建设和管理办法,完善与产教融合工作相关的各类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后勤管理制度,制定学校产教融合工作专项考核和奖励办法,让相关部门和广大教师“敢融合”“愿融合”“会融合”,激发学校上下深化产教融合的澎湃动力。其次要主动融入,深度合作。学校要根据专业特点和企业需求,鼓励二级学院和专业团队创造性开展合作项目,先行先试。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对接企业,开展人员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等方面合作,主动邀请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和教学实施,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促进企业人才培养需求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环节。学院依托本地龙头企业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校园工作站。该工作站与学校专业对口的省市级名师工作室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并为企业申报高新技术项目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工作站参与了学院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技能大赛指导、现代学徒制培养等具体教育教学改革任务。

三、产教融合“实践育人”的路径优化

(一)改造升级对接专业,产教深度融合

大数据时代,实现学校与行业发展、专业与企业需求、课程与职业岗位、教学与行业标准对接的产教深度融合,必须依托产业数据。职业学校要进行全区域的行业调研,积极对接地方政府,与高职院校、产业领军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要盘活学校的师资和实训设备,集中优势精准攻坚,以“产业学院”“大师工作室”、现代学徒制等形式谋求多方共赢。可以以产业学院为平台,服务行业企业的产业链,实现专业的校企共建共管。深度融合必须以重点项目为依托,重点建设或改造升级试点专业。在此过程中,试点专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共享其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而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促进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3]。

(二)创新实践育人模式,人才协同培育

新时代人才强调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简而言之,要培育有发展潜力的人,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面对实践育人评价机制固化的困境,职业学校要勇于迈出第一步,主动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实施、质量评价方面建立协同机制。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重构人才毕业的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式、学业考核评价方法等。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融合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要进一步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实操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

(三)合作开发课程体系,资源科学共享

真实的实习实训环境才能带给学生真切的学习体验。要解决学校课程环境单一和企业培训成本太高(师资不足、时间不够)的问题,应按照国家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结合专业岗位和未来就业岗位的行业标准、技术要求和工作流程,校企双方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研发相关教学及培训资源,改变原有的固化的学习考核评价办法,从企业生产实际出发,重点考核实践操作过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重点考核职业素养和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借助职教集团和产业学院,梳理并整合区域内产业、行业与企业资源,科学共享、优势互补。

(四)建区域产学研平台,师资融通培养

教育发展的核心资源是教师。面对新时代发展机遇,职教师资转型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新《职业教育法》对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做出规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建设高质量职教教师队伍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学校加大教师转型力度,构建灵活招聘、贯通阶段培养的聘用机制提供了法律依据。学校可优先录用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遴选区域内行业龙头企业作为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严格执行新教师下企业顶岗一年制度,让专业教师定期全员企业轮训,打通学校与企业双向流动通道,建设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要通过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和企业工作站等多类型平台建设,积极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紧缺技术研发。积极打造服务地方经济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与行业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强化专业教师的双身份——教师与企业研发员工,促进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猜你喜欢
产教育人融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