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中医诊断学研究进展❋

2022-12-28 08:43王俊文岳广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证候研究

梁 媛, 赵 晖, 王俊文, 杜 松△, 岳广欣△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 北京 100700)

中医诊断学研究主要包括诊法研究、证候研究和中医诊断仪器的研发等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专项的实施,以及证候辨证标准研究、重大疾病核心病机及证候演变规律研究、中医诊断健康等信息采集设备研发等研究的深入,推动了诊法客观化和证候规范化的发展,在冠心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核心病机、证候演变规律及证候生物学基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初步解析了证候与基因、体质与疾病表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新思路,促进了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本文重点以中国知网(CNKI)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出版相关著作为主要信息来源,对 2021年中医诊断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述评。

1 诊法研究进展

1.1 诊法原理及思维研究

中医诊法原理及思维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诊法中哲学原理和医学理论的探讨等方面,如李亚飞、张其成[1]探讨了脉学天人同构的空间意蕴,通过三部九候法、寸口脉法的会意直观,能够展现上中下的天地人纵向结构与四面八方的横向结构;陈谦峰、李灿东等[2]基于皮部理论在局部望诊中的应用,根据其色泽、形态、部位的局部变化可以辨识病情程度、病位、病性的整体状态;陈洁等[3]从多模态隐喻的角度对中医古籍中记载的声音进行举例分析;李金霞等[4]以中医四诊精细化为主题,提出中医诊法具有以人为本、注重自我感觉、二次分候、时空多维的优势。

1.2 望诊研究

李佳佳等[5]提出“色”的内涵包括颜色、色泽、色部、色势、色情;曾蕾、罗颂平等[6]详细介绍了岭南罗氏妇科以望诊法为主辨证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经验;王若冲等[7]对手诊具有代表性的7个学说(鱼际络脉诊法、小儿食指络脉诊法、手诊九宫八卦分区法、星丘学说分区法、生物全息手诊法、皮肤纹理学及手诊三维诊法)的分区内容与诊断特点进行探讨,可用以推进手诊的传承与发展;舌诊研究依然是诊法研究热点之一,如王瑜等[8]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非疾病人群舌下络脉特征具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女性舌面与舌下络脉亮度较高,总体饱和度较低;<30岁者舌象亮度较高,≥50岁者舌象偏暗。杨帅等[9]对我国5个民族人群的舌诊图像特征参数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发现汉族人群舌色偏淡红、苔薄,舌体多出现裂纹;蒙古族人群舌色暗,苔色较黄,苔质偏薄,舌体常出现裂纹;苗族人群的舌色淡,苔白较厚;回族人群的舌色红,苔偏黄厚腻;壮族人群的舌色、苔色在5个民族中偏向居中,舌色偏红。方晨晔等[10]发现,肠黏膜充血水肿、脆性、溃烂、脓液分泌、自发性出血程度越重,舌质越红、紫红,舌苔越黄腻,病变范围越广,舌质越红、紫红,舌苔越腻;朱家旺等[11]发现,新冠肺炎普通型患者的主要舌象为腻苔,随着年龄增长腻苔越明显,病程越长,预后较不良;林侃等[12]研究发现,不同舌象特征普通型患者的实验室指标也存在差异,红舌、厚苔、燥苔、黄苔患者CRP偏高,而IL-10下降,瘦薄舌患者IL-6升高,裂纹舌患者心肾功能损害更为严重。

蒋海洋等[13]研究发现,特定舌象特征与慢性胃炎舌苔菌群也有一定的关联关系,如腻苔与蓝细菌、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呈正相关关系,滑苔与绿弯菌门、蓝细菌、螺旋菌门呈正相关关系。李军等[14]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舌质颜色偏暗、舌苔偏厚,将基本生理指标与舌象参数特征结合可以提高支持向量机糖尿病前期预测模型和神经网络 2 型糖尿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分类效果。

1.3 闻诊研究

徐倬[15]著书还原《扁鹊镜经》,扁鹊运用呼吸音、禀音和脉音三种人体音律表现,通过精细严格的深度分析和音舍识别,充分发扬归藏技术和奇恒诊法,开创了精密细致、精练完整的扁鹊分析医学技术。

1.4 问诊研究

刘竞男等[16]通过访谈法提取血虚证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的信息,归纳对症状的口述情况,可为临床口语化问诊提供参考;陈瑞等[17]着眼于中医问诊建模工程,指出问诊建模的关键是特征选择,是从海量的问诊信息中获取最佳的特征子集。

1.5 切诊研究

脉诊领域研究集中在具体脉诊理论、古脉法及脉诊客观化等方面。樊耀华等[18]研究“单部脉数”脉象认为, “脉势”是判断单部脉数的决定因素;徐彤彤[19]结合宋鲁成在临床中对郁脉的脉诊经验,提出辨别郁脉应以阴阳为纲,呈现出轻、中、重3种程度;张久亮[20]根据经文、历代医家的相关记载,还原了《黄帝内经》五行脉法;陈建国[21]根据《伤寒论·伤寒例》探索了直接通过脉诊来确定阴阳盛衰的方法,提出将脉诊、阴阳盛衰和治疗方向贯穿起来的思想;樊佳如、吕俊知[22]研究了扁鹊医学、还原四时脉法;李树森等[23]对长桑君脉法中的脉息术进行介绍;罗腾月[24]介绍了金氏脉学用于慢性胃炎的脉诊诊断法;齐向华[25]著书介绍系统辨证脉学;陈日含[26]著书介绍许跃远象脉学。

史宇兵[27]基于触觉感知的频率和阈值特性,对临床动脉血压数据进行了频域和时域处理,发现诊脉时不同的按压指力产生的脉象有很大变化,从而解释了传统中医脉诊和现代脉诊学应用传感器测量产生脉象认识差异的原因;赵书彬[28]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脉象以虚弦脉、弦脉、迟弦脉为主,脉势上以低平虚为主,反映了患者左心室收缩能力减弱,脉管的弹性及外周阻力降低,病性以虚为本,可虚实夹杂;陈宇奇等[29,30]研究发现,高ALT组患者C1、C2谐波强度显著低于低ALT组,C4、C5、C6谐波强度显著高于低ALT组,高 BUN 组在 C1、C2、C6显著低于低 BUN 组。

1.6 小儿诊法研究

林梓圻等[31]介绍了小儿望诊中的重要部位“气池”,结合前人经验及自身临床观察,认为气池分太阳区、阳明区、少阳区,且不同区代表不同病位,而其色泽更能体现患儿病机情况,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佐证;关琪博、侯江红[32]提出,儿科问诊主要采用直接问诊与间接问诊相结合的方法,如在小儿肺系疾病问诊时以“热、咳、食、便”四字为领,再分以问诊要点与伴随症状两部分,兼问体质、旧疾与服药等,直击要点,层次分明,有助于全面把握病情。

职教成[2011]6号中明确指出:“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动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它为高职教育指出了行业指导的重要性,明确指出了“推进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办学,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与岗位对接”的指导意见。

2 证候的理论与临床研究进展

2.1 证候的理论及辨证思维研究

付秋月等[33]提出肾血虚证概念,认为肾血虚证的病变特点在于骨、耳、发等失于肾血濡养而导致的腰膝疼痛无力、耳鸣或耳聋、白发或脱发等,且常与肾精虚、肾阴虚、肾气虚等证并存;刘进伟[34]从望闻问切四诊出发,提出了各种症状所对应人体内环境寒热、虚实、薄厚、逆从四度可能的失衡状态和位置的诊断方法。

周小青等[35]系统介绍了基于证素的计量诊断、症状的量级判别以及计量辨证方法与技术,并以专论的形式介绍舌象、脉象、中医亚健康、中医神与情志的计量诊断、微观辨证;李斌[36]提出了皮肤病辨证论治的集对分析建模与分析方法,经近5年临床实践证实了集对分析确实有助于中医辨证论治皮肤病疗效的提高。

刘玉良[37]提出复杂病机的动态整体关系思辨以及结合现代科学方法构建辨证察机的思辨模式,包括纵向思辨(病证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横向思辨(围绕证候病机各要素进行同位思辨)、纵横结合思辨和动态整体性思辨;王梦迪[38]等提出“ 病-证-症”三位一体辨治思维模式,既要明确疾病诊断,又要明确中医病机。要学会运用4种思维把握诊断的6个层次,辨识病机的5个层次,即辨初始病机、体质病机、证候病机、共通病机、衍生病机,不致于漏诊误诊、延误病情。在传统的宏观和整体辨证方法的基础上,还应当掌握5种特殊辨证方法(微观辨证、局部辨证、方证辨证、药证辨证、无证辨证),进行辨症治疗(症、指标、病理)。

2.2 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证候流行病学调查主要是指采用横断面调查,通过问卷或量表对特定时点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中医证候资料收集、描述,初步揭示证候或证素分布规律。

2021年度采用证候横断面研究的疾病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脑梗死、血管性痴呆等;二是消化系统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食管癌等;三是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四是传染性疾病,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代表性的大样本证候横断面调查是王传池[39]等通过横断面调查探索11383例健康人群及冠心病不同阶段患者痰瘀互结证候的分布规律,发现痰瘀互结证在健康对照组、低危人群组、代谢综合征组、冠心病稳定期组、冠心病心力衰竭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依次呈现增高趋势,且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冠心病患者痰瘀互结证占比及严重程度高于其他地区,而华东地区冠心病患者的痰瘀互结证占比及严重程度均为最低。

除横断面调查外,还包括其他流行病学研究手段:①回顾性研究:回顾性研究是一种由因及果的探索,在中医证候的研究中,一般基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或者科研数据共享平台进行回顾性分析。周仙仕等[40]基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收集4833例内科患者病例资料,对脓毒证中医证素分布规律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脓毒证患者最常见的证素分别为气虚证、痰证和火热证;痰证-气虚证复合证素出现频次最高,而湿证-痰证-气虚证3种证素关联密切。宋雅琪等[41]遴选292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病历信息,分析出入院、出院患者病位证素均以肺为主,入院患者病性证素以毒、痰和湿为主,出院患者病性证素以虚、痰为主;②动态测量及队列研究:通过多时点的动态测量及队列研究,可以提供证候演变规律或趋势纵向数据[42]。彭志龙等[43]通过此方法来探索脓毒症不同证型患者与急性肌肉骨骼肌肌肉萎缩进程及28 d生存率的相关性,发现在本研究纳入的脓毒症患者中,血瘀证者较急性虚证者肌肉损耗的进程更为迅速。

2.3 辨证研究方法研究

辨证是对疾病演变过程中所出现不同证候的辨别。证候辨证研究方法,主要指的是在辨别、判定证候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研究手段。①数据挖掘。常用的方法有聚类分析、因子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关联规则等。王露等[44]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来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中医证候特征,为临床辨证提供了一定的思考;周添达等[45]采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并收集病例信息,建立系统数据库,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中医症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四诊信息指标树状图,从而将该地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分为脾肺气虚、瘀血阻络、痰热壅肺3种证候;②证候问卷或量表的研制。证候归纳过程主观性强、缺乏统一标准,建立证候诊断问卷或量表,促进了中医证候的量化及规范化[46]。傅凯丽等[47]通过文献整理与分析、专家咨询、信效度检验来制定后循环梗死中医证候研究调查问卷,全面探索后循环梗死的中医证候特征,为其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王少卿等[48]探索并提出了一证多病的病证结合证候诊断量表的研制方法,为病证结合证候量表的研制提供了方法学参考;③专家共识。正式的专家共识方法包括德尔菲、名义群体法、共识形成会议法;非正式专家共识指专家们对于课题自由讨论并最终达成共识。如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在文献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德尔菲法基础之上,先后3次组织专家对双相情感障碍的中医证候分型进行讨论,最后确定了双相情感障碍中医证候辨证的专家共识标准[46];④文献分析。闫蕾等[49]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的相关研究,然后进行筛选、提取资料,对纳入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特发性膜性肾病最常见虚证证候依次是脾肾气( 阳) 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实证证候以血瘀证最为常见,其次为湿热证、水湿证、湿浊证等;⑤客观指标结合法。利用现代科研方法,寻找与证候对应的生物学、生理病理等微观实体改变,如动物证候模型、生理病理相关性、代谢组学、基因组学等研究[50],力求从现代医学客观指标的角度规范证候分类。王宇等[51]采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发现了高血压前期肝火亢盛证的特征性代谢模式,在生物学层面揭示了中医证候的改变。柴仲秋等[52]通过定量蛋白组学的方法,发现结直肠肿瘤脾气虚患者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蛋白之间存在差异,同时指出存在差异的通路。

2.4 证候标准化研究

目前对大多疾病来说,统一、规范、权威的证候标准仍未形成,其辨证标准主要有三种:一是专家共识。如根据《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将慢性心力衰竭概括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阳气亏虚血瘀3种基本证型,并均可兼见痰饮证[53];二是名医经验。如张学文国医大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肺癌分为气阴亏虚证、热毒内蕴证、痰浊内阻证、毒瘀互结证、阴阳两虚证5个常见证型。周仲瑛认为肺癌证型可分为气阴两虚、痰瘀郁肺、癌毒走注及热毒痰瘀4个类型[54];三是相关部门发布的标准。如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把腰痛分为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4种证型[55];参照《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将缺血性脑卒中证候分为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7个层次[56]。

3 证候动物模型及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

3.1 证候动物模型研究

郑清阁[57]采用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构建肾虚证小鼠模型,发现第 11~13 天处于肾阴虚证状态,第19~21 天出现肾阳虚证状态;李花[58]通过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及腹腔注射阿霉素建立大鼠心肾阳虚证模型(少阴病);陆周翔[59]用氢化可的松联合牛Ⅱ型胶原诱导建立肾阳虚型风湿关节炎(RA)骨质疏松(OP)小鼠模型;张萌萌[60]通过腹腔注射雌二醇联合尾静脉隔周注射阿霉素构建肾阳虚证慢性肾脏病动物模型;夏炳江[61]采用摘除双侧卵巢并软骨终板注射无水酒精,构建大鼠肾虚型椎间盘软骨终板退变病证结合模型;陈冬雪[62]以食管十二指肠侧吻合术联合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制备肝郁证胃食管反流病模型;苏晓兰[63]用母子分离叠加番泻叶灌胃构建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

采用60 d单纯自由饮酒建立急性酒精性脂肪肝病证结合食蟹猴模型,符合中医脾胃湿热证证候特点[68];朱梦梦[69]采用高脂饮食加水湿垫料因素构建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小鼠模型;刘信校[70]以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高脂高盐饲料喂养+慢性束缚应激干预方法,建立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痰瘀互结证动物模型;张泽丹[71]以DSS 溶液自由饮用叠加高脂饮食和气候箱,构建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

采用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卵蛋白和氢氧化铝激发致敏,再施加“形寒饮冷”刺激,可建立慢性咳嗽寒饮伏肺病证模型[72];杨大伟[73]以5%心得安乳剂均匀涂抹局部皮肤+紫外线灯模拟日光照射+灌服干姜、甘草煎液21 d,建立银屑病血热证大鼠模型;朱兴旺[74]研究人工风寒湿热因素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模型中医证型的影响,发现CIA大鼠基础属性为热,经风湿热环境刺激后可作为热痹模型,但经风寒湿环境刺激后并未表现寒痹证候特点。

3.2 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肝郁证伴有血液黏度增高、凝血功能增强及肝脏对凝血因子及抗凝辅助因子平衡调节的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可阐释中医肝郁血滞病机的现代内涵[75]。肝郁脾虚证多见于抑郁症和肠易激综合征,其生物学机制与下丘脑神经元自噬影响葡萄糖代谢变化有关[76,77]。与肠道疾病相关的菌种Bacteroides vulgatus、Lactobacillus intestinalis、Escherichia sp. BBDP27 和 Helicobacter ganmani 可作为肝气乘脾证泄泻小鼠肠道特征性菌种[78]。高通量测序结果发现,与胃癌前病变脾气虚证具有相关性的microRNA为mmu-miR-194-1-3、mmu-miR-215-3p、mimi-miR-669c-5p、mmu-miR-5114以及mmu-miR-801924[79]。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脂代谢、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异常可能与肝肾阴虚证型形成有关,其中鞘脂代谢的异常是重要因素[80],高血压心衰心气阴虚证模型的差异代谢物与糖脂代谢、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嘌呤代谢相关[81]。

湿热证与炎性因子表达升高、IL-6/STAT3信号通路激活、细胞免疫功能失调有关[82-84],β-catenin可以通过介导细胞焦亡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发生发展[85];魏佳[86]研究提示,肝脏AMPK-HIF1-PKM2 信号通路可能是代谢综合征痰证形成的病理机制之一;刘瑞芳[87]发现,结直肠癌痰证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与丰度发生明显变化,FXR 与 CYP7A1 在痰促结直肠癌与胆固醇-胆汁酸代谢异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血瘀证多见于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与心力衰竭,研究发现血瘀证形成过程中心肌组织代谢组学出现改变,主要涉及糖脂代谢、氨基酸代谢、丁酸代谢、能量代谢、炎症反应以及血小板活化聚集等方面[88-91]。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生物学机制主要集中在选择性自噬、血小板活化和钙离子激活、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囊泡介导的运输和细胞的应激反应、免疫相关通路等[92],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出现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肠道菌群紊乱[93,94]。肖雪[95]发现,血瘀证模型动物的炎症介质呈现明显的特异性表达,并提出了一种“炎症介质组学”的研究思路。

4 中医诊断装备及技术研究进展

中医诊断装备与技术包括中医四诊客观化诊查装备,如舌诊仪、脉诊仪、经络检测仪、红外检测仪等,以及用于提取中医诊断特征的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脉搏波特征检测和相关传感器技术、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等,如新型传感器及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分析和算法模型的升级,以及装备应用于辅助临床疾病诊断、辨证及疗效评价的研究等。

4.1 新型传感器及信息采集系统研究

能处理多种不同测量信号的新型传感器的研发以及合适传感器的选用,对于中医诊断设备的创新研发至关重要。罗静静等[96]梳理了压电式、压阻式、电容式、超声多普勒、基于柔性新材料的面阵式传感器等11种不同类型的脉搏传感器,提出了脉搏传感器研究的7个方向;张嘉琰等[97]总结了现有的5种经络腧穴信息检测传感器,认为微纳传感器“使得生命信息、腧穴信息连续、动态、实时、原位检测成为可能”;周会林[98]研发的新触力传感器组件包含3个独立阵列和专用集成电路等,可采集人体寸口部位的脉象幅度和宽度信号,能同时进行三部九候的脉象采集。

在脉象采集系统方面,郭海坤等[99]以S3C2410处理器为核心,研发了一款基于ARM的便携式智能监测设备,采用TCP/IP协议栈以长距离监控身体状况。戴启军[100]利用树莓派3B+(Raspberry Pi 3B+)、STM32系列单片机以及云服务器实现寸、关、尺处脉象信号采集、存储、显示与特征点识别;苏昊等[101]研发的“基于智能机械臂的脉象采集分析系统”,使用DOBOT机械臂并结合新型压力传感器作为寻脉工具,实现智能寻脉和脉象采集。为准确、稳定的采集人手腕寸关尺三部的脉搏信号,胡军[102]建立了一个具有三指多自由度的脉搏信号采集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空间坐标定位方式的脉搏信号规范采集技术方法。

在通过传感器获取测量信号之后,还需要对不同信息进行特征分析和模式分类,并对信号做出判断。吴琛[103]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脉诊分析模型,模拟中医切脉,可为脉诊仪的研发提供新的方法,缩短脉诊仪的研发时间。此外,舌诊仪、红外检测仪和经络检测仪由于小型化、便携化以及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也需要信号分析和诊断模型的升级和迭代。基于手机终端的舌象图像色差校正函数模型[104]适合手机拍摄舌图,进行健康检测和远程诊断;何小平等[105]提出一种多尺度空洞卷积特征金字塔融合的残差网络应用于红外手掌图像关键点定位的方法,在红外手掌九宫格图像上具有更好的定位性能。

4.2 中医诊断装备的临床应用研究

舌诊仪和中医舌象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可获取的检测指标,包括RGB或LAB色彩量化体系下的舌尖、舌质、舌苔颜色值、齿痕数量、最大齿痕面积、裂纹数量、最长裂纹长度、点刺数量、最大点刺面积、瘀斑数量、最大瘀斑面积等。这些指标与中医临床症状存在相关性,如舌尖R、G、B与口渴多饮、口黏呈负相关,舌尖R、B与口干、烦躁易怒呈负相关[106]。LAB色彩量化体系下,可以b值8.5作为白苔和黄苔的临界值[96]。此外,舌象特征与尿素氮、血红蛋白、血钙、血磷等西医检测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107]。

应用红外热成像的方法,观察健康中年气郁体质人群上半身及头面部共25个区域体表热值特征,发现8个区域呈现为凉偏离,6个区域呈现为热偏离[108]。对“肺开窍于鼻”藏窍理论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风热犯肺证引起肺区和鼻窍温度升高[109]。分析不同辨证分型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红外热成像特征,发现不同证型在三焦热值、任督脉热值、脏腑热值比较差异[110]。另外应用红外检测技术辅助中医诊断、辨证和疗效评价的论文43篇,应用疾病范围与上述文献报道相似,包括骨关节肌肉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乳腺疾病、脾胃病、疼痛疾病等领域。

经络检查技术与经络仪更多用于体质辨识,包括未病[111]和疾病人群体质辨识[112],常和压痛仪一起用于经络和穴位定量诊断[113],以及具体疾病与讨论人体脏腑经络的相关性。如不同体质与不同位点经络值有相关性,可通过经络值层面辨识不同体质[114]。王馨翊[115]使用掌型经络检测仪检测发现甲状腺结节患者肝经异常改变最为明显。

猜你喜欢
证候研究
萧山地区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复合证候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候、体质及其关系的研究进展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