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土文献所见楚人先祖世系之生成

2022-12-28 08:12周志颖
武陵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祝融先祖文献

周志颖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大戴礼记·帝系》:“季连者,楚氏也。”[1]《史记·楚世家》:“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2]1690传世文献中,季连被视为楚人的直系先祖,季连以上,楚人的先祖可追溯至颛顼;季连以下,直至熊绎“封以子男之田”。其间的世系,不同传世文献所载有所出入。近年来,先后出土的葛陵楚简、清华简、安大楚简等文献,所载楚先祖事迹与传世文献又有不同,为今人研究楚先祖世系及早期历史带来了更多的疑问。对于楚先祖的世系,李零、李家浩、郭永秉等学者已做过不同研究①,但多是基于《楚世家》的记载而进行的划分。若要明晰楚先祖世系及其事迹,需要理清不同文献的来源,结合传世文献与考古新见材料,疏理楚人先祖世系的生成,还原传世文献中所遗漏的先祖事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楚人祭祀先祖之制,以便更好地理解楚文化之源。

一、传世文献所见楚先祖世系及事迹

传世文献中,最早关于楚先祖世系的记载,见于《左传》:

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3]432

右尹子革夕,王见之,去冠被,舍鞭。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级、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对曰:“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3]1304-1305

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3]1511春秋时期,在楚人观念中,熊绎位于先王之列,其率领族人迁居新地,侍奉周康王,并未涉及后世熟知的封子爵一事。在世系方面,楚人先祖可追溯至颛顼,其后是犁,又视昆吾为皇祖伯父。《国语·楚语下》同样记载了零散的楚人世系: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4]515。帝喾时,黎担任火正之官,因其功而命之为“祝融”。祝融之后有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其中,己姓昆吾为夏伯,彭姓大彭、豕韦为商伯,后分别为夏、商所灭,妘姓、曹姓为周之采卫②,芈姓则为周朝荆楚、夔越之先祖③。《尚书·吕刑》言颛顼“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5],但这里的颛顼与重、黎并无世系上的联系。

与“重、黎”相关,《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到:“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又“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6]。其中出现了两条世系,颛顼—老童—祝融—太子长琴;颛顼—老童—重、黎—噎。单就《大荒西经》记载而言,两条世系亦尚未与楚人联系起来。

楚国世系较为完整的记载,见于《世本·帝系篇》:

颛顼娶于滕坟氏。谓之女禄。产老童。老童娶于根水氏。生重黎及吴回。

《大戴礼记·帝系》的内容与之相差不大,世系大体为:颛顼—老童—重黎、吴回—陆终—昆吾等六子,多是文字有个别出入。如“滕坟氏”,在《大戴礼记》中写作“滕氏奔之子”;“根水氏”,在《大戴礼记》中写作“竭水氏”,等等,属于文献传抄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孔颖达认为《大戴礼记》出自《世本》④。相较于《世本》,《大戴礼记》确实增添了不少细节信息。如老童所娶根水氏(竭水氏)之子,为高氏;内熊九世为熊渠等。

早期对先祖世系的建构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周朝立国之初,便不断进行古史系统的建构,将先祖世系包含其中。此后至战国时期,诸侯纷纷效仿,构拟并整合本国的古史及先祖世系⑤。楚国亦然。自《左传》《国语》,到《世本》《大戴礼记》,可以发现楚人的世系建构在不断完善。疏理早期文献记载,可知:其一,在《左传》《国语》《山海经》文本中,楚人先祖追溯到颛顼,相关记载属于原始的零散材料,楚世系的建构处于萌芽阶段。《国语》所见楚先祖世系,很有可能是在继承《左传》内容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与《尚书》《山海经》所载颛顼世系相融合。其二,《世本》与《大戴礼记》中楚世系的记载,属于同一文献系统,相较于《世本》,《大戴礼记》对楚先祖世系的叙述更为详尽。其三,《左传》《国语》《山海经》文本中,重、黎为二人,但是《世本》《大戴礼记》中,重黎指称一人,另有吴回。关于这一问题,李零依据《史记索隐》,指出《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所载任火正之官的颛顼之后——犁,即黎,为重黎的简称,与少昊氏之后、任木正之官的重,并不归属于同一支系,由此推断《世本》《大戴礼记》中的重黎及吴回,实指三人,即重、重黎、吴回。[8]但如此一来,作为少昊氏之后的重,在《世本》中归属于颛顼氏一系,就无法得到解释。因此,将重、黎与重黎、吴回相对应似乎更为合理。其四,《世本》中增加了陆终一代。学界多将祝融与陆终释为一人⑥。实则不然,这恰好说明了《世本》《大戴礼记》中的楚世系很大程度上并非源自《左传》《国语》《山海经》等传世文献。

《世本》的楚人世系为汉代人所继承。《史记·楚世家》中,楚人世系已基本定型,并系统描述了自颛顼至熊绎的事迹。按照司马迁的记载,颛顼以下,依次为称—卷章—重黎(祝融)、吴回(祝融)—陆终—季连—附沮—穴熊—……—鬻熊—熊丽—熊狂—熊绎。其中,穴熊与鬻熊为同一人,学界已多有论证,不再赘述。《楚世家》在继承《世本》文本的基础上加以修改:

在世系方面,《楚世家》无老童,增称与卷章。谯周《史记集解》云:“老童即卷章”[2]1689,“童”与“章”字形相近,二者之中当有一讹误[9]。如此,《楚世家》文本中老童便成为了颛顼之孙。祝融与陆终的问题,在司马迁这里也进行了疏理。重黎、吴回均有祝融之名,陆终为其后。

在事迹记载上,《楚世家》规避了《世本》《大戴礼记》中关于陆终六子出生方式的不同,将《山海经》《国语》中原本分司天地的老童二子,记为相继担任火正之官,均有祝融之名。这属于早期传说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其中还包括司马迁主观层面上对历史材料的处理等⑦。但可以明确的是,重黎、吴回任火正之官,是重、黎司管天地传说的后世演变。而重、黎司管天地又可进一步追溯到《尚书·吕刑》。此外,鬻熊事文王一事,就传世文献而言,《楚世家》是最早记载的,可作为周楚早期合作的例证。至于熊绎时事,显然承自《左传》,并将熊绎的活动时间由康王改为成王,但不知其依据于何种文献。

汉魏时人在著书、注解过程中,对楚先祖世系亦有所描述,笔者归纳如下:

《汉书·古今人表》:颛顼—老童—重黎、吴回—祝融—陆终—季连—……(经尧、舜、禹、夏至商末)鬻熊;《风俗通·皇霸》:颛顼—……—陆终—季连—……—鬻熊(文王师)—……—熊绎(封为楚子);韦昭注《国语·郑语》:颛顼—老童—重、黎及吴回—陆终—季连—季连—……—鬻熊—曾孙熊绎(封为楚子);《春秋集传纂例·国名谱》:颛顼—……鬻熊(事文王)—曾孙熊绎(封为楚子)。

除却记载中省略的人物,以上楚先祖的世系基本相同。季连之后,记事的主体为鬻熊和熊绎。可以推论,汉魏人知识体系中的楚先祖事迹及世系,主要源自《楚世家》,兼采《国语》,或诸人所见到的文本是类似的,无论如何,至少说明时人在这一问题上是有共识的。

综合先秦汉魏传世文献所载,关于楚人先祖及世系的建构,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左传》《国语》《山海经》文本处于楚世系建构的萌芽期,《左传》将楚先祖追溯至颛顼,《国语》以祝融八姓之芈姓为楚先,《山海经》则疏理了颛顼一脉的世系,楚先祖世系并不完整。二是《世本·帝系》中的楚先祖世系,已初步建立,为《大戴礼记》所继承,二者与萌芽期文献来源不同。三是《楚世家》中的楚史及世系建构已基本定型,其主要源自《世本》,并为汉魏诸人所承袭,后世亦大体沿用其说。

二、新出土文献所见楚先祖世系

在传世文献中,楚人先祖世系建构时,有些文献来源无从知晓。而《楚居》、安大楚简等新文献的出土,为今人疏理楚先祖世系提供了一手材料。通过分析楚简所见文本,可以厘清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之关系,以对传世文献所载之楚世系进行订正。

《楚居》记事始于季连,叙述了楚人迁居的详细过程,首三段关乎楚先祖世系:

至熊绎与屈均,使鄀嗌卜徙于夷屯,为楩室。既成,无以内之,乃窃鄀人之犝以祭。惧其主,夜而内尸,抵今曰必夜。[10]181

2015年,安徽大学入藏一批竹简,学界认定其为战国时期的楚国官修史书[11],比《楚居》的时间更早,其中亦涉及到楚先祖世系的记载,补充了楚简中季连之前的世系。依据学者的初步整理,安大楚简中的楚先祖世系,以颛顼为始祖,颛顼生老童,老童生四子,为重、黎、吴、回,其中,仅黎有祝融之名,黎生六子,一为季连,称为荆人。与传世文献有颇多不同:一,颛顼与老童之间,并无《楚世家》的称,这是司马迁主观加工的结果,或源自其他材料,目前所见文献并无相关记载;二,老童生重、黎、吴、回,四子中仅有黎为祝融,与《左传》《国语》所载相同,但《楚世家》中重黎、吴回先后为祝融,说明《左传》《国语》或为安大楚简的材料来源之一;三,祝融生六子,无陆终一代,但自《世本》始,传世文献一直有陆终之名,且延续至汉魏,因此安大楚简中的世系建构并未受《世本》影响,当早于《世本》。

值得注意的是,安大楚简中有关于季连与穴熊的记载。“融乃使人下请季连,求之弗得。见人在穴中,问之不言,以火爨其穴,乃惧,告曰:酓(熊)。”“融曰:是穴之熊也。乃遂名之曰穴酓(熊),是为荆王。”[11]简文中,季连与穴熊为同一人,不仅传世文献从未有记载,同为战国文献的《楚居》与之记载亦不同。黄德宽认定安大楚简为楚国的官修史书,《楚居》则详细记载了楚人的迁都,应同样为掌史官所作,为何记载差距如此之大?当是今人在某些解读方面产生了偏差。今人在《楚居》研究中,从名字上直接将季连与穴熊区分开来,实则不然。《楚居》中的季连与穴熊,记载与安大楚简一样,所指为同一人。季连生伯、远仲,穴熊生侸叔、丽季,古人多以伯、仲、叔、季为子命名,四子当为兄弟,且为同父异母的四兄弟。季连当是先娶妣隹,生伯、远仲,后娶妣,生侸叔、丽季。近年出土楚简所见“三楚先”,亦可作为季连与穴熊为同一人的例证。如《包山楚简》简二一七:“举祷楚先老僮、祝融、毓酓各一牂”,简二三七:“举祷楚先老僮、祝融、毓酓各两。”[12]34-36又《望山楚简》简一二〇、一二一:“先老僮、[祝](融)、毓酓,各一牂。”[13]78《葛陵楚简》将三者称为“三楚先”[14]205。以往研究,对于季连不在“三楚先”之列多有疑问,实则是因穴熊即季连。如此一来,季连、穴熊的世系便清晰了,其后穴熊生熊丽,穴熊终,熊丽立。因此,早期楚先祖世系的建构当为:颛顼—老童—黎(祝融)—季连(穴熊)—熊丽—熊狂—熊绎。

分析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差异,可知安大楚简中楚世系建构并未受《世本》影响,当早于《世本》。稍晚于安大楚简的《楚居》,不曾作为《世本》楚世系建构的参考,但为司马迁所借用,故将熊狂置于楚先祖世系中。同时,司马迁以为《楚居》所载季连与穴熊为二人,这才导致《楚世家》世系记载的错乱。

三、新出土文献对楚先祖事迹的补充

从葛陵楚简,到安大楚简、清华简,楚人早期历史逐渐丰富,同时也订正了传世文献记载的讹误,解决了文献记载中的诸多谜团。传世文献中,楚人与商朝、周朝均有往来,其文化交流不可避免,而出土文献,尤其是《楚居》,为这一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历史细节。传世文献中,季连被追溯为芈姓的先祖,其事迹并无过多记载。《楚居》虽以迁都为主要内容,但保留了楚先祖的重要事迹,补充了以往文献中季连事迹的缺失。

季连“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女曰妣隹”,季连“闻其有聘,从,及之盘”,这一段记载表明了殷楚联姻的史实[15]。而季连之所以与商朝联姻,缘于楚人当时的艰难处境。《楚居》中,季连娶盘庚之子以联姻,说明其与武丁大致为同时期人,生活在商朝后期。其活动区域山、穴穷、乔山均在河南嵩岳之间,位于殷地西南方[16]。《今本竹书纪年》记载,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17]。《诗经·商颂·殷武》言:“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维女荆楚,居国南乡。”[18]1461-1462《毛诗序》解为“祀高宗也”,即颂扬武丁伐荆楚一事,吴闿生、方玉润皆从其说⑧。而安大楚简中季连已有“荆王”之名,因此,武丁时确曾征伐季连一族,楚人大败。在这种情况下,季连不得不采取措施以保护族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联姻。季连为求联姻,抵达的“盘”地,便处于殷商的王畿地区。《尔雅·释水》中记载九河之八名为“钩盘”[19]228,《汉书·地理志》言平原郡有般水[20],《水经注·河水五》:“故渠川派,东入般县为般河。盖亦九河之一道也。”[21]此钩盘、般河之源,便位于今河南濮阳境内。

其后,季连一族“游徜徉,先处于京宗”,穴熊、熊丽、熊狂亦久居于京宗,说明京宗为楚人早期的主要都邑和定居地点。《鄘风·定之方中》有言“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18]199,毛传:“楚丘有堂邑者”;“景山,大山。京,高丘也。”楚京指的便是楚丘中的高大之处。据陈梦家先生考证,楚京当属卫地[22],即《左传·闵公二年》“封卫于楚丘”,位于今安阳滑县。《楚居》之京宗,即楚京。早期部族往往择高丘而聚居,以保证生产生活,抵御灾害[23],如帝丘、旄丘、铁丘、瑕丘、清丘等。因此,自季连至熊狂,楚人将高丘作为长久居住之所,以京宗为定居点。

但联姻并未改变季连一族的困境,《国语·郑语》:“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4]467又《楚世家》:“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2]1690季连一族与彭祖为兄弟之族,受到牵连,故谋求新出路。此时,西伯侯成为其新的合作对象。《史记·周本纪》:“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2]116《楚世家》又言“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2]1691。司马迁见过《楚居》文本,但并不曾看到安大楚简的记载,因此并不知晓穴熊实则为季连,故将“事文王”一事的主人公当作了穴熊,即鬻熊。1977年,陕西岐山周原出土的一批甲骨文,为周楚早期合作的史实提供了新材料。H11:14片卜辞写道:“楚伯迄今秋来西,王其则。”[24]14整理者将其时间定为周文王,卜辞大意为楚伯今秋来到西土,拜见周文王,与《史记》所载鬻熊等人归西伯一事相符。

与此同时,新的问题在于,若季连与穴熊为同一人,穴熊又为鬻熊,那么,在不同文献记载中,季连既见于虞舜、夏禹之世,又与殷商联姻,后又于商末“事文王”,显然不合实际,更像是神化的结果⑨。王国维先生曾言神话、古史难辨。《楚世家》在记述穴熊、鬻熊之事时,亦“弗能知其世”,正是神话与历史混杂所导致的。季连作为芈姓之祖,楚人为凸显其崇高地位,便将一系列事件附加其身,神化其人,这也导致了楚世系研究的困难。

传世文献中,楚国的始封君为熊绎。《楚世家》:“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史记索隐》:“丹阳,故楚都,在今均州”[2]1872,即今河南省淅川县,位于丹淅交汇之处。《楚居》言熊绎“使鄀嗌卜徙于夷屯”,直到熊渠时才迁居新地。夷屯虽不见于传世文献,但依史事推论,夷屯的地点与丹阳更为契合。其一,熊绎曾“窃鄀人之犝以祭”,说明其所居之地近于鄀。《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杜注:“鄀本在商密,秦、楚界上小国,其后迁于南郡鄀县。”[3]428但,据郭沫若考证,南郡之鄀实为本国,商密之鄀为分枝[25]174-176。而商密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区域,鄀县则在湖北宜城东南方。熊绎若居于丹淅附近,便近于商密之鄀。其二,《鲁周公世家》记载:“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2]1520但是成王很快便醒悟,迎回周公,可知这一事件持续的时间很短。而熊绎所封之楚,是河南淅川,位于成周之南,相距不远。周公若居楚,短时间内返回成周是可行的。因此,夷屯释为丹阳,即河南淅川更为合理。

而熊绎迁居夷屯的一系列举措,实则反映的是楚人初封丹阳时祭祀的史实。首先,“卜徙于夷屯”。览《楚居》全文,历代楚王迁徙时,主要写作“徙”“徙居”“徙袭”三类,仅有熊绎迁居时作“卜徙”,说明此次迁居夷屯尤为重要。其次,建造楩室,“既成,无以内之,乃窃鄀人之犝以祭”。楩室为楚人所建的祭祀场所。《墨子·明鬼下》:“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26]233-234又《礼记·曲礼下》:“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27]114古制,建都之前,先建宗庙以祭祀。熊绎被封以子男之田,分封建国,迁居新都夷屯,首要任务便是建造宗庙,以祭祀先祖。“夜而内尸”,体现的则是楚人的夜祭习俗,称为“”,为楚国特有[28]。《九歌》中所见“烂昭昭兮未央”“夜晈晈兮既明”“日将暮兮怅忘归”[29]58,74,77,即为夜祭的描述。而《楚居》的这一记载,则点明了夜祭的来源。《左传》言:“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3]1305结合《楚居》所载,可知楚人迁居新都后,处境尤为穷困艰苦,连祭祀的牺牲也没有,不得已而窃鄀人之犝。楚人出于感念先祖功德的原因,便以夜祭为国制。

综上可知,传世文献误将季连、穴熊视为二人,导致世系记载的缺失。《楚居》中关于季连、穴熊、熊绎的记载,则补充了传世文献记载的不足,还原了历史细节。季连一族先居于河南嵩岳地区,后因商王征伐,不得不采取联姻的方式保障族人的安定,故迁居至安阳滑县一带,处于商王朝的王畿区域。商朝末年,因兄弟之族受到牵连,西往镐京寻求援助,与周共同伐商。成王之时,熊绎受封,率领族人迁徙至丹淅流域,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建造新都,祭祀先祖,开始了楚人新历史阶段的发展。

四、祭祀系统所见楚先公先王世系

近年出土的楚简中,多有楚人对先祖祭祀的记载。如:“五世王父以逾至亲父”(秦家嘴M1简2)、“五世以至亲父母”(秦家嘴 M13 简 1)、“五世王父以逾至亲父”(曹家岗M1简2)、“恒思郫亥敓于五世”(新蔡简乙四27)等,这是否意味着楚人在祭祀先祖时追溯五世?本节通过分析楚简所见先祖祭祀对象,进一步考察楚人的祭祀先祖制度。

关于祖先的祭祀,多见于楚简中的祭祷记录。1987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的包山二号楚墓,为今人研究楚人祖先祭祀提供了珍贵材料,现将代表性祭祷记录罗列如下:

东周之客□归胙于栽郢之岁,冬夕之月癸丑之日,代祷于昭王特牛、大□,馈之。邵吉为位,既祷致福。(简二〇五)

东周之客□归胙于栽郢之岁,冬夕之月癸丑之日,代祷于文坪夜君、郚公子春、司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馈之。邵吉为位,既祷致福。(简二〇六)

举祷楚先老僮、祝融、毓酓各一牂。(简二一七)

举祷荆王,自酓绎以庚武王,五牛、五豕。(简二四六)

按照整理小组对楚简的释读,墓主为邵佗,属于邵(昭)氏,是楚昭王的后人,其祭祀的先祖分为远祖和近祖两类[12]13。由简文可知,邵佗所祭祀的祖先有老僮、祝融、鬻熊、熊绎至武王、昭王、文坪夜君、郚公子春、司马子音、蔡公子家。远祖为老僮、祝融、鬻熊,称为“楚先”,对三人的祭祀,当是缘于其对楚人所作的巨大贡献和崇高地位。自熊绎至武王称为“荆王”,其间的楚王均位于祭祀之列,《葛陵楚简》甲三·五载“祷于荆王,以逾顺至文王”[14]189,同样将文王之前的楚王归为荆王,可以确认楚人所祭祀的荆王先祖系统,为自熊绎至武王的历代楚王。之所以对其进行祭祀,在于这一阶段是楚人立国到江汉称王的重要历史时期。对昭王进行祭祀,是因墓主为昭氏,而昭王为楚国昭氏始祖。简文所见,邵佗在祭祀昭氏始祖之后,紧接着便将文坪夜君、郚公子春、司马子音、蔡公子家四人一同祭祀,说明四人为邵佗的直系先人。文坪夜君,亦见于葛陵楚简,写作“坪夜文君”或“坪夜文君子良”,《左传·哀公十七年》:“(楚惠)王与叶公枚卜子良以为令尹。沈尹朱曰:‘吉。过于其志。’叶公曰:‘王子而相国,过将何为!’他日,改卜子国而使为令尹。”[3]1688杜预注:“子良,惠王弟。”可知,楚简中的文坪夜君为昭王之子。司马子音与蔡公子家,邵佗分别称其为“新王父”“新父”,《尔雅·释亲》:“父之考为王父。”[19]116故二人当为邵佗的祖父与父亲。由此推论,郚公子春为邵佗的曾祖父,文坪夜君既为昭王之子,又为邵佗的高祖。邵佗所祭祀的近祖实为包括父辈在内的五世祖。

同样的祭祀情况见于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的望山1号楚简。《望山楚简》墓主为悼固,属于悼氏族人,是楚悼王的曾孙[13]6。相关祭祷记录罗列如下:

赛祷王孙巢。(简八九)

赛祷于柬大王、圣王、悼王各佩玉一环,东宅公佩玉一环。(简一〇八、一〇九)

圣王、悼王、东宅公各特牛,馈祭之。(简一一〇)

祷先君东宅公特牛。(简一一二)

先老僮、[祝](融)、毓酓,各一牂。(简一二〇、一二一)

楚先既祷。(简一二四)

悼固祭祀的祖先亦可分为远祖与近祖,远祖为老僮、祝融、鬻熊,近祖有楚简王、声王、悼王、东宅公、王孙巢。据整理小组考证,墓主下葬年代为公元前331年,是时楚威王在位。《楚世家》记载,楚简王至楚威王之间的国君次序为:简王—声王—悼王—肃王(长子)/宣王(次子)—威王。楚简中的简王、声王、悼王的次序与之相一致,且东宅公位于声王、悼王之后祭祀,依据《包山楚简》的祭祀世系,可知东宅公为悼王之子,王子之子为王孙,王孙巢便为悼王之孙。陈振孙以为悼固与王孙喿之间相隔一两辈[30]。按照辈分来推论,东宅公与肃王、宣王同辈,王孙巢与威王同辈,悼固为王孙巢之子是有可能的。同时,若悼固与王孙巢之间隔代,为何楚简祭祀不见其父之名,似乎说不通。因此,将王孙巢释为悼固之父更为合理。在悼固祭祀的近祖中,自楚简王至王孙巢,共有五世。其中,悼王为悼氏的始祖,东宅公为悼固这一支的直系始祖,悼固与悼王之间,相隔不过五代,故要往前追溯至简王、声王以祭祀。

由此可知,楚简所见楚人在祭祀先祖时,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由“楚先”和荆王所构成的远祖祭祀系统,楚先为老僮、祝融、穴熊,荆王包括自熊绎至文王期间历代楚王,祭祀目的在于感念其对楚人所做的巨大贡献,铭记楚人立国直至强大的重要历史;二是近祖祭祀系统,主要包括本支的始祖和直系先祖,一般追溯到五世以祭祀。

季连一族于商朝末年促成殷楚联姻,后又与周共同伐商,成王之时被封丹阳,可见楚人与商周的联系极为紧密。而殷周的祭祖制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楚简所见楚人这一祭祀先祖制度究竟承自何处?

对于殷人的先祖祭祀,王国维曾言:“自帝喾以下,至于先公先王先妣皆有专祭,祭各以其名之日,无亲疏远近之殊也。先公先王之昆弟,在位者与不在位者祀典略同,无尊卑之差也。”[31]其中,无亲疏远近之殊,无尊卑之差,即在祭祀时直系、旁系先祖不分,又可祭祀同辈之人。同时,殷人的祭祖顺序并不十分严格,以顺祀为主,时有逆祀[32],如卜辞所见:“己丑卜,大贞,于五示告:丁、祖乙、祖丁、羌甲、祖辛。”(《合集》22911)丁,为武丁,祖乙、祖丁、祖辛分别为武丁之父、祖父、曾祖父,羌甲为祖辛之弟。可见,殷人对于祭祀先祖时顺序的颠倒,是接受的。

周朝建立了严格的享祖制度,规定了尊卑等级,殷人祭祖中所见的旁系不再享有祭祀的资格。《礼记·王制》载周朝庙制,自始祖后,按照世次的顺序排列其位,父为昭,子为穆,以对祖先祭祀进行规范[27]382。其中,天子七庙所祭对象分别为远祖、文王、武王、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诸侯立五庙,所祭为始祖、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五代,呈现为“始祖+亲祖”的模式。始祖,为宗法意义上的本族祖先;亲祖,则为直系先人的统称。而这一祭祀先祖的权利为嫡子所独有。《礼记·曲礼下》:“支子不祭”[27]156,孔颖达疏:“支子,庶子也。祖祢庙在嫡子之家,而庶子贱,不敢动辄祭也。若滥祭亦是淫祀。”此外,周朝对于祭祀先祖的顺序,同样进行了强化,殷人的逆祀是不被允许的。《左传·文公二年》记载:“‘大事于大庙,跻僖公’,逆祀也。”[3]494郑玄:“臣继君犹子继父”,孔颖达言其为“位次之逆”,闵公、僖公在享祀时位次错乱,为失礼之举。

由此可见,楚简中楚人对先祖的祭祀,与周朝祭祖制度相似,体现了其对周文化的接受。在楚人的祭祖活动中,墓主的旁系、兄长皆不在列,墓主所祭之近祖为本支的始祖与直系先祖,多祭五世,与周朝“始祖+亲祖”的祭祖模式相一致。

综上,在传世文献中,楚人的先祖世系建构经历了三个阶段,于《楚世家》基本定型,并为汉魏诸人所承袭。依据出土文献所载,可知楚先祖的世系实为:颛顼—老童—黎(祝融)—季连(穴熊)—熊丽—熊狂—熊绎。司马迁将季连与穴熊视为二人,这才导致后世楚先祖世系记载的混乱。楚简所见楚人对先祖的祭祀,与周朝的祭祖模式相近,所祭近祖包括本支始祖与直系先祖。

注 释:

①参见李零著《楚国族源、世系的文字学证明》,收录于《李零自选集》第213-21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李家浩著《包山楚简所记楚先祖名及其相关问题》,载《文史》第42辑,第11页;郭永秉著《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传说时代古帝王系统研究》第164-16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贾公彦:“除王畿以外仍有九畿,谓侯、甸、男、采、卫、要,以内六服为中国,其外更言夷、镇、藩三服为夷狄,王畿四面皆有九畿。”参见(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十一《地官司徒·小司徒》第28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夔越芈姓,为《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所载之夔,“我先王熊挚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夔为荆楚王室之别国。参见(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十六《僖公二十六年》第43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孔颖达《尚书正义》序:“《大戴礼》《本纪》出于《世本》。”参见(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卷一《尚书序》第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⑤李锐曾梳理出周人古史系统的三次建构,最终以黄帝为祖,形成了一个以炎黄为中心的复杂的古史系统。此后战国时期的诸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继续构拟、整合出了不同的新古史系统。“新兴的诸侯则在僭礼的同时,在自家一国内守一种等级制度,并乐意重构古史,为自家可能的统一天下寻找根据。”参见李锐著《上古史新研——试论两周古史系统的四阶段变化》,载《清华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第99-114页。

⑥参见郭沫若著《金文丛考·金文所无考》第54-55页,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杨宽著《中国上古史导论》第218-22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李家浩著《包山楚简所记楚先祖名及其相关问题》,载《文史》第42辑,第12页。

⑦李守奎以为这是司马迁将神话历史化的手法之一,去除怪诞,使传说变得平实。参见李守奎著《论〈楚居〉中季连与鬻熊事迹的传说特征》,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33-39页。

⑧吴闿生《诗义会通》:“考《商颂》五篇,皆盛德之事,非宋之所宜有,且其诗有‘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命于下国,封建厥福’等语,此复非诸侯之事,是序说无可疑者。”方玉润《诗经原始》:“或疑商时无楚,……殊不知《禹贡》荆及衡阳为荆州,楚即南荆也。……又况《易》称‘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与此诗‘深入其阻’者合。鬼方,楚属国也。”

⑨参见李守奎著《论〈楚居〉中季连与鬻熊事迹的传说特征》,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33-39页;蔡靖泉著《〈楚居〉所记楚先公事迹的献疑考实》,载《江汉论坛》2019年第8期,第88-95页;于文哲著《清华简〈楚居〉中的山与神》,载《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第3期,第65-71页。

猜你喜欢
祝融先祖文献
“祝融”落火——惊心动魄的9分钟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喜贺祝融车登上火星
“祝融号”冒险日记
大河村奇遇记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祝融胜共工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