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治政之道》的治政观及当代价值阐释

2022-12-28 08:12王永昌
武陵学刊 2022年3期

王永昌

(山西大学 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1]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这不仅体现在我国许多优秀的传世典籍中,而且在出土先秦文献中也发现了诸多关于治国理政的论述,如近年来清华大学持续公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列中就有多篇此类文献(如《邦家之政》《邦家处位》《治邦之道》《天下之道》等),这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充分挖掘、永续传承。

《治政之道》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下文简称“清华简”)第九辑中公布的一篇重要长篇政论文献,其主旨与治国理政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兼收并蓄,不同程度地融合了儒墨道法诸家[2]。该文献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战国时期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思想。在今天看来,清华简《治政之道》的有关内容对社会治理、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人才工作、政策制定、外交工作等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3]因此,本文借鉴李均明先生的研究方法[4],在研读清华简《治政之道》的基础上,对其文本中蕴含的治政观进行归纳和提炼,同时结合当下的现实,对其中蕴含的治政理念进行阐释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绵薄之力。

一、各有其循,终生坚守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中不同机构、不同团体都有其特定的行业准则,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人都有其相应的行为规范,不同单位、不同个人都根据其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责任、所从事的职业、所处的位置等,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这样,整个社会才能有条不紊地高效运转。这种规则意识在清华简《治政之道》中就有记载,简1云:“昔者前帝之治政之道,上下各有其修,终身不懈,故六诗不淫。六诗者,所以节民、辨位,使君臣、父子、兄弟毋相逾,此天下之大纪。”

从简文语境来看,“各有其修”之“修”当训为“循,遵循”①,这里指不同阶层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商君书·定分》云:“遇民不修法,则问法官,法官即以法之罪告之。”[5]这里的“不修法”即“不遵循法令”。上下各有其循,社会秩序才能井然。《孔子家语·执辔》曰:“治国而无德法,则民无修,民无修,则迷惑失道。”[6]简文谈到了君臣、父子、兄弟毋相逾越的问题,但关于君臣、父子、兄弟处世言行态度之所循,则没有具体说明。传世典籍中多见与此相关的论述,可为理解简文内容提供参照,如《管子·五辅》曰:“是故圣王饬此八礼,以导其民。八者各得其义,则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为人兄者宽裕以诲,为人弟者比顺以敬,为人夫者敦懞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7]198《荀子·君道》也说:“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请问为人臣?曰: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请问为人父?曰:宽惠而有礼。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文。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请问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临而有辨。请问为人妻?曰: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此道也,偏立而乱,俱立而治,其足以稽矣。”[8]232-233《新书·修政语下》也曰:“周成王曰:‘敢问于道之要奈何?’粥子对曰:‘唯,疑。请以上世之政诏于君王。政曰:为人下者敬而肃,为人上者恭而仁,为人君者敬士爱民,以终其身,此道之要也。’周成王曰:‘受命矣。’”[9]这些文献从不同角度对当时社会中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行为规范进行了阐述。

简文“上下各有其修,终身不懈”,在当今社会治理中,仍然具有很强现实借鉴意义。即在社会治理中,我们不仅要有所“循”,还要不断坚持。无论是国家治理层面,还是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或者处于不同岗位、不同行业的具体个人,都应当“各有其修”,且为之持续努力。就国家治理而言,其“循”在法,即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我们不仅要依法守法,更要持之以恒,不断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唯有如此,方能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就各级政府部门而言,要坚持执政为民,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遵循,不断提高办事效率,积极努力解决涉及民生的现实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就各类企业而言,要严把商品、服务的质量关,以诚信为根本遵循,只有这样,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机遇、获得可持续发展。就个体而言,我们不仅要严格遵循法律法规,严格遵循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更要坚持不懈,唯有这样方可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当前公务员队伍中问题干部频见、知名企业被曝光质量问题、教师中师德师风问题频发等等,其根源就在于其心中无所“循”,或“循”不能久。

二、重视教化,以身作则

在社会治理中,居上位者要高度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重视对下位者潜移默化的引导。清华简《治政之道》简2云:“上施教必身服之,上不施教则亦无责于民。”简3云:“上风,下草。上之所好,下亦好之;上之所恶,下亦恶之。故为上者不可不慎。”简17云:“昔夏后作赏,民以贪货;殷人无罚,民以好暴。故教必从上始。”这就是说上之所行、下之所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传世典籍中也有许多与上述简文内容相似的论述,除清华简整理者所举的文献例证之外,还有很多。如《论语·子路上》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10]897居上位者讲求礼、义、信,民众自然就会心存敬畏、心悦诚服、诚实守信。再如《荀子·正论》所言:“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辨矣,上端诚则下愿悫矣,上公正则下易直矣。……上周密则下疑玄矣,上幽险则下渐诈矣,上偏曲则下比周矣。”[8]321-322居上位者行事公开透明、态度端正诚实、处世坚守公心,民众自然就会明辨是非、忠厚诚实、平易正直。不仅如此,民众还会在上位者的引导下做得更好,诚如《郭店楚墓竹简·成之闻之》简7所言:“是故上苟身服之,则民必有甚焉者。”[11]167

居上位者,不仅要慎重对待自己的言行态度、行为方式,而且要慎重对待自己的好恶选择,更要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好恶观、是非观。《礼记·乐记》云:“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12]1017《礼记·缁衣》也云:“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12]1323《管子·牧民》则云:“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7]17《礼记》《管子》等文献所载,可与简文内容合观参照。此外,居上位者之言行好恶,不仅能对民众起到引领作用,而且还能影响到民众的生命质量,《汉书·董仲舒传》云:“故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桀纣行暴则民鄙夭。”[13]2501

如果居上位者不能以身作则、教化民众,而欲求下民之安治,则不可得,此即简文3所云:“上不为上之道,以欲下之治,则亦不可得。”《论语·子路上》云:“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0]901“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0]911《荀子》中有段话也可与此相呼应,即《荀子·君道》云:“上好权谋,则臣下百吏诞诈之人乘是而后欺。……上好曲私,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偏。……上好覆倾,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险。……上好贪利,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以无度取于民。”[8]230-231其它出土文献中也有类似论述,如《郭店楚墓竹简·成之闻之》简15云:“上不以其道,民之从之也难。”[11]167意思说,居上位者想要实现政令畅通、民众顺服、风清气正,就必须从自身做起。

如果居上位者不能以身作则、施教民众,则更不可以用刑罚惩罚民众。反之,“是谓贼下”(简2)。《荀子·宥坐》云:“不教其民而听其狱,杀不辜也。”[8]522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上下离志,百事以乱”(简3)。只有当上位者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而民众不从的时候,方可用法律惩治,使其服从,正如《说苑·政理》所言:“是以圣王先德教而后刑罚。”[14]143“孔子曰:‘……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14]149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从中央到基层,有不同层级的党政部门,如何改善、提升这些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是治国理政中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结合清华简《治政之道》及相关典籍中的治政经验,我们认为要抓住两个主要方面:第一,要充分发挥上级党政部门的带头示范作用。比如,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上级部门要高度重视其行为方式,确保公开透明、公平正义;在为民办事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办事效率,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上级部门做好做到位,下级部门就会层层效仿,不敢怠慢。第二,要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各级领导干部无论是在理论学习,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要高标准严要求,做到知行合一,带头讲纪律、讲奉献;不仅要真抓实干,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见效,还要迎难而上,为解决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总之,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干部要有标杆意识,以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新风,展新貌,通过典型塑造,向全社会展现其在新时代的新形象、新作为,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三、慎选贤才,以为强辅

在国家治理中,居上位者重视施教、以身作则至关重要。同时,谨慎选拔圣贤之士也同样重要。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15]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路线的直接执行者,是民情和政令的上传下达者,只有通过他们,政令才得以畅通,居上位者才能获得真实的民情,各项政策才能得到有效落实。“方君”“方臣”同心协力,紧密配合,方可政成民安,永保社稷安宁。清华简《治政之道》简4云:“上何所慎?曰:兴人是慎。夫四辅譬之犹股肱,一肢不及,则不成人。”圣人“有强辅以为己听视于外,故天下之情伪皆可得而知”(简13)。圣人以“治者”为贵,可“无忧于天下”(简29),成就一番伟业。正如战国中山王方壶铭文所云:“夫古之圣王,务在得贤。”[16]然而在举荐贤臣方面,应当注意什么?简文告诫我们:“夫岂令色、富贵乃必或圣乎?虽其有之,亦其希。”(简31)即选拔圣贤之士,不可以貌取人,不可将人之富贵与人之贤良相等同。《墨子·尚贤中》在谈到选贤使能时说要注意“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17]49“夫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岂必智且有慧哉”[17]55,这些文献可与简文合观。如果择臣不慎,则会使国君、国家处于危险甚至灭亡的境地,《治政之道》简31—32云:“如其所贵富而是,则亦犹可……如其所贵富而非,是则危身坠邦之道。”此外,简文(39—40)还告诫我们,在选拔贤臣的同时,还要注意远离谗臣,谗臣只顾一己之利,不上达实情,宣扬邪恶,制造流言,陷邦于大难,最终危及君王自身。《荀子·臣道》云:“故用圣臣者王,用功臣者强,用篡臣者危,用态臣者亡。态臣用则必死,篡臣用则必危,功臣用则必荣,圣臣用则必尊。”[8]248

传世典籍中还有许多关于慎择良臣的论述,例如,《墨子·尚贤下》云:“此言先王之治天下也,必选择贤者以为其群属辅佐。”[17]70国君在治理国政时,不可能事事亲为,须有贤臣辅助,方可有效施政。如果没有贤良之臣,那么国家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就不能得到有效实施,民众也享受不到政策带来的实际利好。即使国君有如尧、舜之贤明,亦无济于事。《说苑·君道》云:“夫王者得贤材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14]12《汉书·杨胡朱梅云传》也云:“大臣者,国家之股肱,万姓所瞻仰,明王所慎择也。”[13]2913贤良之臣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国君的辅佐上,还体现在对整个治政团队的影响上。如果所用之人德才兼备,那么整个治政团队就合作高效,相处融洽,民众依附;如果所用之人不够贤能,那么就会影响到整个治政团队的团结稳定,影响到国家的政令畅通,损害整个治政团队在百姓心中的公信力,更有甚者,会危害国家的安全稳定。《淮南子·主术训》云:“是故人主之一举也,不可不慎也。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则国家危,上下乖,群臣怨,百姓乱。”[18]641《申鉴·政体》云:“用臣不贤,则国非其国也。”[19]贤臣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人才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当今世界,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资源能否得到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人才潜力能否得到有效激发,事关民族振兴和国家的未来。因此,党和国家不仅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还要高度重视人才的考察、选用、考核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健全与人才成长、使用、发展等相关的一系列制度法规,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不断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注入活力。此外,在人才的使用上,要特别注意避免选人用人不慎和不当。如果选人用人不慎、不当,国家不仅得不到贤良之才的有力辅助,而且也不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在人才的评价上,不可“以貌取人”,不可仅看其外在之学历、履历,而要根据其实际贡献、能力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从而为人才的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四、践行德义,反对战争

清华简《治政之道》指出,作为一国之君主,对天下百姓、友邦诸侯应当施行惠德。比如,不要劳民伤财,大兴土木,要“使民以时,息民以时”(简15);不要滥杀无辜,要保证百姓诉讼的公平正义;不要横征暴敛,要体恤民力;不要争夺土地,断绝诸侯之友好;要善待其行李使人等等。若不践行德义,“德浅于百姓”(简35),则必有忧戚,即百姓不和、四封不实、盗贼不弥、金革不蔽(简18)、先祖不佑(简42)。同时,简文反对刑杀、征战,主张不要以武力、刑罚来“并邦”“威民”(简 10),不要用“刑杀”来使诸侯顺服(简14)。君王若动用兵甲,执意征伐,“以众征寡,以强征弱,以多灭人之社稷,削人之封疆,离人之父子兄弟,取其马牛货资以利其邦国”(简16),扰乱诸侯之安定,劝天下之乱者,“四荒九州”则“各分自立,以不服于其君”(简10—11)。君王若“动其众庶,摄饬其兵甲,以戎力强而取之”(简25),则百姓不宁,危及自身,不得善终。与上述简文类似的表述亦见于其它出土战国文献,如《郭店楚墓竹简·成之闻之》简6云:“昔者君子有言曰:战与刑,人君之坠德也。”[11]169

在传世文献中,《论语·为政》“为政以德”指出了“德”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10]61,此外还有关于如何施行德政具体措施的论述,比如勿夺农时、减免赋税等。《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0]21,《荀子·富国》“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8]179,《管子·中匡》“为国之大礼”中包含了“慈爱百姓”“薄税敛”[7]386等论述。再比如,断案要公正,《礼记·月令》云“决狱讼必端平”[12]468。再比如,要以“德义”服人,以“德义”治天下,《孟子·公孙丑上》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20]《墨子·兼爱下》云:“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17]114《新语·道基》云:“愚者以力相乱,贤者以义相治。”[21]这些表述,虽与简文词句不同,但其主旨与简文相合,其包含的施政理念,对今天的决策工作、行政工作以及外交工作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在政策制定和实行过程中,注重德义,以此体恤民情,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涵养、温度。当下新冠疫情肆虐,危及全人类生命健康。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自疫情发生以来,践行德义,迅速、积极、有力地采取了应对措施,对内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同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惠民利企的政策,为企业减负,为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与全国人民一起共渡难关,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外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以道德大义为遵循,率先向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的抗疫物资、疫苗和医疗专家,给很多国家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充分彰显了我国作为大国的责任担当。如果我们把当下的新冠疫情与简文的有关论述结合起来思考,就更能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各项政策举措的正确性,这些政策举措不仅深得民心,更向国际社会展现了我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的抗疫行动是我国一贯坚持以德服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真实写照,也是我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而不断努力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22]本文对清华简《治政之道》中治政思想的提炼,就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价值的挖掘和阐释。这些出土的先秦典籍资料,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阐发、弘扬和传承,这是广大人文科学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也是进一步阐释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注 释:

①或说此处“修”的内涵当与清华简第八辑《治邦之道》简16中的“修”联系起来理解,该简文云:“君守器,卿大夫守政,士守教,工守巧,贾守贾鬻聚货,农守稼穑,此之曰修。”本文认为这两个“修”之间没有联系,《治邦之道》中的“修”指不同阶层治守自己的职业,而《治政之道》中的“修”,从其所处语境来看,应该是指上下不同阶层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