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在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中的地位及其路径研究

2022-12-28 07:26金剑琳
梧州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党史培育意识

金剑琳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奉献精神是一种利他精神、志愿精神、无私的精神,一般是通过道德楷模及其先进事迹所传递,例如雷锋、王杰、焦裕禄、张海迪、孔繁森、李素丽、赖宁、任长霞、吴天祥、郭明义等。”[1]10拥有一群有奉献精神人民的国家定是一个团结、强大的国家,在奉献精神的维系下,社会和谐安宁、国家兴旺发达是必然结果。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不能缺少奉献精神的培育。党史是一部由无数中国人民在奉献时间、精力、金钱、生命的道路上形成的,谱写了无数伟大革命英雄先辈可歌可泣、无私奉献的壮丽篇章。通过党史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奉献意识、形成奉献观念、践行奉献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史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党史教育能为培育大学生奉献精神提供真实、生动的英雄模范事迹等内容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因此,要充分发挥党史教育的重要作用,解决其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开展培育大学生奉献精神教育活动。

一、党史教育在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中的独特地位

党史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奋斗的历史,是无数革命英雄先辈为推动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进行的无私奉献、勇担责任和使命、抛洒热血的历史。党史教育是传递中国人民抗争精神、抗战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的教育。党史教育在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党史教育是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的核心内容

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正面榜样与反面典型的对比,来教育大学生树立奉献意识、形成奉献观念和践行奉献精神的过程。党史则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记载着无数致力于为国家、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甚至奉献生命的革命英雄以及他们鲜活故事的宝库。在党史资料中,无私奉献精神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时刻重视并要求共产党人持续发扬的精神品格,也是中国人民千百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因此,党史教育是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的核心内容,党史资料能为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提供重要的教育内容。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内就涌现出无数革命英雄,他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设和发展矢志不渝地奋斗着、贡献着,始终把国家、集体、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为了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正是因为我们党和国家有这样一些勇于奉献、担当、牺牲精神的人,才换来我们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以雷锋同志为例,他是我们发扬奉献精神最好的标杆,他的伟大、无私感动着无数中国人民,也感染激励着中国人民传承和继承无私奉献精神的品格,是当代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最具影响力的奉献精神典范之一。

(二)开展党史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奉献精神的重要途径

奉献精神是一个人成长成才需要具备的重要精神品格。一个自私自利,不关心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人是不可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人作为社会人,要把自己的成长发展同社会的发展进步联系在一起;而社会的发展进步,则需要无数人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这种发展进步是同时进行的。朱芳红认为:“增强大学生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提升其整体精神风貌,能够培植其爱心,使其助人为乐,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排他人之所忧,解他人之所难。”[2]所以,加强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刻不容缓。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开展党史教育是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党史教育可以为培育大学生奉献精神提供一手党史资料、人物故事典范,二者内容适配,过程中能产生情感传递作用。党史教育在推动大学生树立奉献意识、形成奉献观念、践行奉献精神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并收到直接教育效果,这是由于党史教育内容具有真实、直观、丰富、无替代性、影响力大的特点。例如,学生在观看关于刘胡兰相关事迹的影视作品后,会被她不畏生死的英勇气概所震撼,情感冲击力不容忽视。可见,党史教育是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

(三)党史教育内容能为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提供顶层指导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3]党史能够体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精髓。党史凝聚了每代领导人和中国人民的精神智慧和宝贵心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党和国家领导人从国家、人民角度出发提出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指导属于顶层设计,能够为当代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提供顶层指导。对于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育,国家首先会在全社会推崇和重视奉献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其是国家在全国范围内为做好意识形态引领工作提出的重要思想,能够为全国人民守好道德底线提供顶层指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中虽然未见“奉献”两字,但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要求来看,每一层都包含有奉献的内涵。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更离不开奉献精神。因此,通过党史教育来培育大学生的奉献精神,能为其提供顶层指导。

二、通过党史教育来培育大学生奉献精神面临的困境

在实际的高校教学工作中,通过党史教育来培育大学生的奉献精神还面临诸多困境,影响了党史教育效果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成果。

(一)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受社会上利己主义思想的冲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金钱的拥有数量成为社会上某些人评判个体事业成功与否的标准。久而久之,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部分人的价值追求发生改变,利己主义思想滋生蔓延,这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带来冲击和影响。党史教育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道德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人民利益为上的宗旨,以培养人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志愿意识为主要内容,对大学生开展奉献精神培育的教育。社会上利己主义容易影响到主流的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达,影响到党史教育的效果,影响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进程的推进。例如,“饭圈”文化的形成就是典型的利己主义案例,个别人利用青少年的单纯、幼稚,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来圈钱,甚至做出践踏法律、道德底线的行为,哪里有半点奉献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哪里有责任、义务、担当的履行。他们靠流量、资本造势,吸引无数青少年的追逐,他们受青少年关注度和热爱度,远远超过了科学家和革命英雄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这严重冲击了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育。

(二)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养成受家庭奉献教育缺失的影响

陈莉、王甫明等认为:“在大学生奉献意识培育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无轻重之分。”[4]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奉献精神培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者缺一不可。在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育和提高方面,家庭是孩子成长成才的第一场所,监护人对孩子的奉献教育必不可少,父母必须担起责任来,才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奉献意识,懂得关爱家人,通过力所能及的付出营造互助友爱的和谐家庭关系,为大学生奉献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但是,在奉献教育工作中,家庭奉献教育缺位趋势日益凸显,部分孩子出现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缺乏奉献意识的现象。而树立奉献意识是培育奉献精神的前提,家庭奉献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奉献意识薄弱,使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育缺乏根基和前提条件,不利于党史教育工作的开展。例如,部分人成长于畸形的家庭教育环境,自私自利、一味向别人索取,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他们不去想自己能为别人、为社会做些什么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是家庭奉献教育缺失的结果,影响党史教育工作对奉献精神培育的效果。

(三)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育受学校教育主体言行的影响

俗话说得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优秀的教师总是用自己的知识、德行点亮学生前行的路,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进行关键性指导,指引学生走上宽广的人生大道。例如,张桂梅老师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年,用爱心和智慧为万千山村女娃点亮人生梦想。如果学校教育工作者都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站好岗,学生的未来发展之路会更加顺畅。但是,现实中还存在思想觉悟不高、对自己的言行不能正确约束和控制的个别教师,殊不知已经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产生误导。一个教育主体对奉献意识、奉献情感和奉献精神的认识不足时,他们传达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也不会是积极正面的。高校通过开展党史教育来培育大学生奉献精神时若遇到这样的教育主体,必然会对学生奉献意识的提高、奉献情感的培养和奉献精神的培育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影响党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可见,通过党史教育来培育大学生奉献精神时会受到部分教育主体不正当言行的影响。

(四)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还受大学生急功近利思维的影响

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需要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学识水平,还需要有责任、担当、奉献等意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担当重任,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但是,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家庭奉献教育缺失、教育主体言行不当时有发生,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党史教育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教育,要求大学生实现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能够兼顾国家、集体利益,在特殊情况下,还应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实现个人价值。党史教育还教育学生要追求长远利益,对于短期利益、眼前利益的诱惑要有明辨意识。急功近利思维作为一种追求短期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思想,与党史教育理念反向而行,会影响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育。

三、在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中开展党史教育的路径

开展党史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奉献精神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分析党史教育面临的困境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开展党史教育的路径,以促进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大学生的奉献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奉献情感和行为。

(一)加强社会对奉献精神的宣传

加强社会主义奉献价值宣传,需要借助党史教育,使人们意识到奉献的重要价值。加强社会主义奉献价值宣传,主要通过理论宣传、典型榜样、政策支持、物质或精神奖励等方式,提高人们的奉献意识,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奉献带来的成就感和光荣感,体会奉献的价值。一方面,将党史教育行动落细落实,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使大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党史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感受奉献的价值、意义和成就感。另一方面,社会各部门和单位应多树立奉献榜样,并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榜样。使得党史教育更接地气、更具影响力,从而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强化家庭对奉献教育的引导

强化家庭对奉献教育的引导,加强家庭对子女的奉献教育,父母及家庭成员要以自己的言行为子女做榜样,引导子女在家庭生活中主动承担家庭责任,为家庭的和谐幸福做贡献;引导子女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积极开展志愿活动;引导子女要有爱国主义情怀,积极为国家建设发展贡献力量,在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强化家庭对子女的奉献教育可以减少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群体奉献精神培育的难度,使得学校、社会奉献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强化家庭奉献教育,一是要做好家教。可以在孩子成长早期进行国学启蒙教育,让孩子学习国学知识(如,三字经)以及国学小故事(如,三尺巷、孔融让梨等),在孩子心中播撒奉献的种子;二是要树立好的家风。家庭成员中父母、兄弟姐妹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互相忍让、包容,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生活在懂得奉献、责任、友爱的环境中。三是要重视家规、家训。“重视家规家训,能激发家庭成员的道德情感,再将这种情感外化为自身的道德实践能力,为培育和践行奉献意识打下基础。”[1]32总之,强化家庭奉献教育对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规范教育主体的言行

教育主体要明确自己的言行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要时刻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反思和约束。提高教育主体谨言慎行意识,首先,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党史教育对教师进行道德教育、政治引导,确保其能沿着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行事,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意识和思想观念。其次,教育主体自己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明确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重要影响,说话做事要秉持谨慎的态度。再次,教育主体还要积极主动学习国家时政、党史,重视德育,向道德素质高和政治立场坚定的同志学习,使自己处在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中,从而熏陶自己,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发挥自己的奉献精神、志愿精神。最后,作为社会主要的志愿服务团体或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群体,可以在高校与教师群体联合开展关于奉献、责任、担当、志愿等主题讲座和倡议活动。一方面,可以对教育主体起到感染、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奉献价值观念。

(四)转变大学生的急功近利思维

如今的大学生群体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网红、直播等文化正愈演愈烈,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5]。由于多种原因,部分低俗、颠覆“三观”的流量群体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对于道德、法律的固有认知,造成部分大学生形成急功近利的思想,奉献精神难以培育。转变大学生急功近利思维,强化大学生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做起:一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要以学业为主,意识到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对非主流、低俗文化的关注,增加对党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积极主动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培养自己的责任和奉献意识。二是,高校领导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走向,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类讲座,强化学生对党史的学习,提升党史人物的影响力,做好正面引导,在讲座中增加奉献、责任等相关内容。三是,校园文化环境是育人重要场所,学校可以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张贴党史英雄人物的海报,营造红色育人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使得其急功近利思维得到转变。

总之,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来培育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是一项重要且长期的任务。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应该落实奉献教育引导工作,在党史教育的指引下发挥作用,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并推动其奉献精神的践行,从而促进奉献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猜你喜欢
党史培育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