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遐,张 静
(昌吉学院 学报编辑部,新疆 昌吉 831100;新疆新闻出版审读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期刊质量关系着期刊社的生存与发展,而期刊质量的提升需要大量优质稿源,需要大量作者进行创作和投稿。学术期刊作者是学术期刊内容的创作者和供给者,学术期刊编辑则是学术期刊内容的把关者,需要对大量稿件进行筛选、评价,从中选择具有学术价值、观点新颖、理论创新、论证完整、逻辑严密、撰写质量较高的稿件予以刊用。由于作者都希望自己的稿件得到录用,因此,对于编辑提出的退稿甚至一些退修意见并不完全认同,由此产生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间的博弈。
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间产生博弈的原因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在专业知识等方面存在差距。学术期刊具有专业性强、涉及学科众多等特点,而期刊编辑则需面对大量不同学科的学术稿件,相对于作者的“专和深”,更多地表现为“杂和广”。编辑对于稿件的要求不仅仅是从学科内容方面进行筛选和衡量,还要考量稿件的价值取向、文字规范等,并结合办刊宗旨、版面要求等进行综合判断。而学术期刊作者往往是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对其所研究的问题更偏向于学术性、专业性和研究性,特别是对倾注了个人大量心血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自我肯定性及自我维护性”。由于编辑与作者在学科领域的认知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由此造成两者之间产生不同意见。
第二,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间的有效沟通不足。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间的最大分歧在于稿件是否录用、录用稿件如何修改。良好、有效的沟通能使双方尽快取得一致意见,这就需要编辑及时与作者进行沟通,就退稿退修意见进行详细、具体说明,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若编辑仅仅按照工作流程将稿件“一退了之”或给出的意见笼统又无具体说明,就会使作者产生心理落差,引起不必要的误解。而作者则有可能因缺乏与编辑的有效沟通,对投稿学术期刊宗旨和导向理解不到位因而不认同退稿原因,或有的因忙于手头工作,未能及时按照退修意见进行稿件修改、整理,或不能主动与编辑联系交换意见,造成编辑与作者在沟通时上存在障碍,影响了整体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在能力素质上存在参差不齐。编辑在整个工作环节中都需要与作者保持有效沟通,编辑沟通能力的欠缺会影响沟通效果,从而产生较大负面影响[1]。也有编辑因学术修养不够高、审稿经验不足,未能及时发现优秀稿件或退修意见不够准确、中肯,引起作者不满。而学术期刊作者众多,有的潜心研究,追求学术孜孜不倦。但也有一些功利型作者,通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拼凑作品,或采取一稿多投、违规突然撤稿等方式造成编辑工作被动。还有的作者因研究能力等的局限,选题雷同,视野不够开阔,导致稿件不能被刊用。由于两者间能力素质的欠缺,很难达成一致目标。
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博弈过程中常见问题主要有:选题矛盾、审稿矛盾、编稿矛盾以及期刊出版后的矛盾。可见,编辑与作者间的博弈贯穿选题到出版整个过程。
在选题过程中,编辑的选题需要得到作者的支持才能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一个好的选题也需要由专业作者来实施才能保障稿件的质量。在选题过程中,编辑通常依据社会热点、读者反馈等做出判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但作者的文稿创作通常基于个人专业领域和研究成果,具有强烈的个人体验感,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这就容易导致作者创作的文稿并不符合编辑选题要求。二者之间产生选题矛盾。
审稿是学术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决定着学术期刊的质量。编辑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中介和传播者,在审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既要从读者角度出发,选取符合读者兴趣要求的作品;又要从作者角度出发,推选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由于编辑与作者在本质上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作,其思想认知及观点观念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很容易针对稿件产生不同意见。如,就是否采用稿件方面。对于作者而言,稿件是其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创作出来的作品,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具有创新精神,并希望尽快发表出去。但对于编辑来说,要从大量稿件中择优录用,退稿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可能会因为作者的稿件选题不够新颖、语言表达不够流畅等问题而不予录用,二者之间的审稿矛盾由此产生。
学术期刊作者作为专业领域的研究者,希望能将个人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将更多专业内容尽可能呈现出来。而学术期刊编辑则要按照编辑出版规范要求,对稿件进行全面检查,有时出于版面的通盘考虑,希望文章更加精简,减少不必要的信息,以更加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也有的编辑或许因为学术领域专业知识不足,导致提出修改意见不够专业或不得要领,造成作者的抵触心理。因此,在编稿过程中,二者也会产生各种矛盾。
稿件的录用发表并不代表作者与编辑间博弈的结束。作者会对文章的版式设计、版面安排等进行全面审视,看是否符合个人预期。同时,还会比较发表作品期刊与同类期刊在传播质量、业务技术等方面是否具有更多优势,一旦无法满足作者的内心预期,有可能会挫伤作者投稿积极性,或者日后转投其他刊物。此外,作品发表后,如果编辑未能及时向作者寄出样刊和稿费,也有可能引发作者的不满情绪;或者在刊印后的审读过程或读者来信中,对作品提出较多的质疑、批评和提醒,也会让编辑改变对作者的态度,二者之间从而产生矛盾,影响后期合作[2]。
针对当前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间的博弈问题,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解决,从而构建和谐的编辑与作者关系,不断提高期刊质量。
学术期刊专业性较强,而这类期刊的作者一般分为学者专家和一般作者两类人群。对于编辑来说,无论是面对哪类群体,都要以作者为先,尊重作者的创作成果,同时为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对于学者专家来说,编辑需要提升个人专业知识,在审稿时虚心向作者请教,确保后期沟通过程中的顺畅。对于一般作者来说,编辑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对作者存在的质疑、疑惑等问题,编辑要耐心解释,将学术期刊出版要求、选题计划、栏目设置及各项规定等进行详细说明,让作者明确学术期刊稿件发表基本要求,更多了解学术期刊在选题、编稿等过程中的规范性程序,自觉加强稿件规范及文字表述,从而提升稿件质量。此外,对于未约稿的作者前来咨询,编辑也要耐心对待,热情解答,为作者提供周到服务,培养潜在作者群。此外,还要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综合素质,加强编辑的学术素养,努力成为学者型编辑,能与作者进行学术上的对话,为后期顺畅沟通奠定良好专业基础。
从作者角度来看,作者要理解编辑的工作职责及工作性质,在审稿过程中一旦遇到分歧,要以正确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对待,耐心听取编辑给出的修改意见,如有不同看法也可以积极与编辑进行沟通交流,达成稿件内容的一致。与此同时,作者还要多了解学术期刊出版规范和要求,在稿件的编写方面更加规范化,不但要体现稿件内容的专业性,而且也要注意稿件语言表达精准性等,提升稿件总体质量。
审稿环节的处理情况及结果是学术期刊作者的关注点,同时也会影响编辑与作者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对于大部分作者来说,如果审稿时间过长;或投稿后在很长时间内未做任何反馈,而只是以若干个月内未录用即可视为退稿,这种方式对于作者来说很难真正明白稿件问题所在。因而,作者普遍希望能够尽量缩短审稿时间,及时得到稿件质量反馈意见。因此,学术期刊编辑需要提高审稿的专业性与高效性。审稿专业性包括稿件内容审查的专业性与稿件形式审查的专业性。从内容上来说,编辑需要正确把握期刊中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必要时与作者进行沟通交流,给予作者具有建设性的专业意见,提高作者的认同感[3];从形式上来说,要将期刊出版规范及具体要求等严格落实到审稿各环节中,并向作者解释清楚相关程序要求。此外,还需要提高审稿速度,尽量缩短审稿时间,通过优化稿件处理流程等方式,严格规定审稿周期和刊出周期,及时将结果反馈给作者,从而构建编辑与作者间的和谐关系。
对于学术期刊作者来说,需要提高撰写稿件的专业性。由于学术期刊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作者要恪守科学道德,要以宣传科学研究成果为主要目的进行投稿。同时,学术期刊作者在投稿时,要清楚地了解该学术期刊的出版宗旨、栏目设置及出版相关要求等,避免由于此类问题而遭到退稿。
编辑作为稿件整体质量的把控者,面对不同作者的学术差距、表达能力差距应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对优秀的稿件,编辑要以学习的心态进行编辑加工,遇到疑惑的地方,及时与作者进行详细沟通,询问作者的修改意见,共同协商让稿件力臻完美;对质量平平的稿件,编辑要给作者做出详细指导,在凸显稿件创新之处的同时,通过作者的修改完善,使稿件整体质量有显著提升;对质量较差的稿件,编辑也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将稿件中存在的问题标注清楚,以“修订+批注”的形式进行编修示范,指导作者进行修改;对质量粗劣的稿件,编辑要寻找合适的机会,与作者面对面进行沟通,详细阐述稿件中存在的问题,耐心指导作者一一修改,待作者修改完成后再次审核,直到所有问题都修改完毕,符合学术期刊发表要求为止。
对于作者来说,一方面要对自己完成的稿件有客观、正确的评价,不能因为自己在某些专业领域知识水平较高而认为稿件质量没有问题,拒绝修稿,而是要对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定位等进行充分了解,对编辑提出的修改意见认真分析,积极配合编辑工作;另一方面,即使由于某些原因遭遇退稿也不必心生不满,要正确看待退稿现象,退稿不一定代表稿件质量有问题,也可能与期刊办刊定位有偏差,要尊重期刊稿件处理规程,可以尝试其他途径进行发表。
学术期刊编辑需要明确,期刊出版后并不代表出版工作的结束,出版后的沟通交流工作也至关重要。一方面,编辑要将出版后的样刊及时寄给作者,并付稿酬,让作者第一时间得到出版成功的好消息。同时,随着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模式为稿件发表提供了新的途径,如果因为种种原因纸质刊物不能及时印刷,编辑可以首先在网上进行发表,以此提高稿件的传播量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在学术期刊出版后,编辑也要主动与作者处理好关系,作者作为创作稿件的重要源泉,能够为期刊出版社提供大量优质稿件,期刊想要获得持续发展,就离不开广大作者的支持与信赖。因此,当期刊出版后,编辑可以通过构建作者群等方式,为作者提供一个资信丰富在线沟通交流平台,让作者之间沟通学术信息、行业最新动态,也可以为青年作者提供更多帮助,促进其快速成长[4]。通过做好出版后的沟通交流工作,构建一支稳健、高质的作者团队,保障期刊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作者队伍的不断成长壮大。
对于作者来说,需要对自己的稿件进行多方面关注,如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刊发,需要客观对待,稿件的刊发时间不是编辑可以掌控的,作者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可以积极与编辑进行沟通,了解原委,共同寻求其他解决方式。此外,待稿件成功刊发后要肯定期刊编辑的辛苦付出,并保持好后期的沟通交流,为日后良好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间的博弈是普遍存在的,二者需要从提高稿件质量出发,做好关于稿件审核、编辑以及出版全过程中的沟通交流工作。对于学术期刊编辑而言,更要多从作者角度出发,掌握更多的沟通交流技巧,尊重作者创作的不易,与作者保持良好沟通,构建和谐的关系,为期刊的长远发展积累更多的作者资源,助力期刊与作者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