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一杰 倪利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01)
研学旅行课程是一门学校综合实践教学课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和文化旅游的有机融合,能够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计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需求。少年强则国强,人民健康的教育就应该从儿童入手。开展体育研学旅行有利于推动国家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加快学生社会化学习进程,使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这对于我国健康中国、终身体育、全民健身的深入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当前背景下,本文对我国以及云南省体育研学旅行的现状进行整理,并依托于云南丰富的自然、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对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进行了探讨,为云南省体育研学旅行的发展提供建议,贡献绵薄之力。
“研学旅游”在国外相关研究中的英语表达为“educationaltourism”(教育旅游),理念为:研学旅游就是参与者在某个目的地的学习旅游活动,其最初动机是为了寻求知识,从而投入到旅游活动中并获得学习经历。从19世纪英国的童子军户外运动以及美国的营地教育,到日本的修学旅行,通过这种源自于欧美国家的户外运动教育,在活动组织开展方面逐步建立了安全、科学、环境、生命文明等价值观,并创造出了切实可行的野外活动技术与方式,其内容涵盖了运动、品德、生态、科学文明、环境安全、生命教育等。发达国家的研学旅行课程起步较早,研学旅行课程已成为常态化,并被认为是一种高质量教育形式。
“游学”在中国古代起源很早,从春秋战国时孔子带领其弟子72贤人周游各国;到明代徐霞客历经30年,写下《徐霞客游记》,对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再到1930年陶行知组织学生经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进行旅行修学,开创了我国修学旅行的先例。以上内容从意义上来说即为研学旅行。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8月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中小学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作为校外综合实践教育课程。据《中国研究型旅游发展白皮书2019》的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拥有研学旅行业务的旅行社超过了7300家。截止至2020年8月底,全国已有1600多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学教育基地及170多个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学教育营地。研学旅行的丰富性、规范性、立体性、创新性都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1)打破传统体育学习模式,提高体育能力。
体育并不是局限于课堂之中。体育研学旅行以体育为核心元素,带领学生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亲身感受和体验精彩丰富的体育世界。在学习运动技能、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同时,感受体育文化与运动的魅力,让学生真切热爱体育。
(2)提升体育与健康知识,为终身体育夯实基础。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进行合理的生活计划,让学生实现规律的生活,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研学导师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讲解体育健康知识,规范了中小学生的基本行为,从而帮助中小学生培养良好保健行为意识。同时,通过体育研究旅行教学中浓郁的运动气氛、良好的学习榜样、社会真实事例等潜移默化的心理线索与情感驱动,也能够激活中小学生的运动意识,有助于学生建立终身运动价值观。
(3)弘扬体育精神,培养体育品德。
在体育类研学旅行中,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来完成任务,进行身体练习,以个人学习、小组分工、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学习并掌握相关体育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行身体教育。在这些学习过程中,体育精神会在学生的合作、竞赛、学习以及言行举止中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灵,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形成良好的体育品格,传承优秀的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
(4)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加速学生社会化。
现代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或因父母过度溺爱,导致许多孩子性格自闭、无法独立、自私自利等问题。交友方面也存在着缺乏责任感,缺乏合作意识等问题。因此,通过体育活动形式的研学旅游课程形式,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提高学习体育技能的能力,还可以通过体育研学旅行更好地结交新友,与同学沟通交流,加强团队合作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与同学,教师以及社会接触,加强其社会化教育,实现健康人格和道德的发展。
体育研学旅行是学校体育教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创新形式。体育研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通过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创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身心发展。因此,体育研学旅行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体育研学旅行扩展体育与健康知识,打破传统模式,加强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借助优质的校外体育资源,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体育研学旅行需在专业的研学导师指导下进行,体育研学旅行所涉及的知识领域较为丰富,所以对导师的要求也就较高,需要集文化、体育、旅游于一身的高精专业人才来进行。因此对教师的综合能力也有较高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不仅在体育教学能力上有所提升,在对于云南省的文化知识都要有全面的了解与认知,还要精通户外及旅游常识、知识,同时更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为新时代的新教师。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体育强,则中华民族强。“健康中国”的提出从健康治理上回应了中国深化改革的基础是社会的全面健康。青少年社会主义接班人,青少年体育在“健康中国”中有着重要地位。体育研学旅行采用不同于传统体育课程的模式方法,打造青少年热爱运动的契机与氛围,加强青少年的身心素质、运动技能、体育学习能力等各方面能力,为青少年的终身体育夯实基础,提升其综合素质,对健康中国2030远景规划的实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云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秀研学旅行资源。云南省气候环境条件十分优越,被誉为动植物王国、高原明珠、鲜花王国、天然氧吧、药材之乡等;孕育了26个民族多彩的人文风情;得天独厚的户外运动资源经过不断挖掘,吸引着运动爱好者深度体验云南之美。根据云南省旅游资源、地域、文化等优势因地制宜地设计体育研学旅行,例如,将海埂训练基地、轿子雪山、云南民族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新亚洲体育城等旅游目的地有效利用,通过在目的地开展体育教育、活动、比赛及游戏等方式,打造“体育+教育+旅游”的创新教学。
云南在体育旅游产品中具有优势,适合发展娱乐休闲、户外探险、运动训练、登山、骑行、自驾游等多种项目。云南的高原气候及优越环境,适合耐力性有氧运动项目的训练,利于运动者的体能训练和耐力训练,吸引了大批海内外运动者。可以有效利用云南特有的体育资源,创新创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研学旅行,使课堂上受局限的体育教学变得生动灵活,让学生能够亲自体验,零距离接触,唤起学生浓厚的兴趣爱好,为终身体育夯实基础。
国家对研学课程的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思政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中小学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作为校外综合实践教育课程,把研学旅行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多项发展青少年体育健康的建议,体现出国家对学生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视。因此,开展体育类的研学课程是一种有效方法,并深刻契合了健康中国实施原则中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的理念,不断创新教学,冲破思想观念束缚。
我国研学旅行发展起步较晚,虽然国家对研学旅行强力支持,但是家庭、学校、社会对于研学旅行的认知都较浅。部分家长认为研学旅行仅是带领孩子出游玩耍,甚至觉得浪费时间。学校对体育研学旅行重视不足,将体育作为一门副科,忽略了体育及其文化对学生不可取代的作用,并且未真正领略体育研学旅行的内涵及意义。社会对体育研学旅行的关注则较多局限于冬、夏令营,多由旅行社来组织,缺乏系统性且市场管制不严,体育研学旅行的质量也高低不一。
云南自然资源丰饶,昆明海埂体育、红塔体育训练基地名扬四海。云南具有高原特色、边境风景线、民族风情、自然生态等优势,是全国乃至世界发展高原训练基地的不二之选,但在体育产业发展上,没抓住云南特色,产业结构单一,发展落后。且已开发的体育类的教育基地、博物馆、文化历史遗迹、主题公园的数量较稀缺,可使用的专业的体育研学场地也十分匮缺,无法适应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发展的需求。
体育研学旅行需要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来对整个研学过程进行设计、统筹、规划、评价反馈等,以及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保障体育研学旅行的顺利进行。同时还必须有精通运动教学、云南文化、户外旅游等知识为一体的复合型专业导师来指导学生学习。专业人才在体育研学旅行中起着关键作用,对实现研学旅行的教育功能至关重要。云南省的研学旅游产业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且多采用“照葫芦画瓢”的方法,学习较成熟城市的体育研学旅游经验,专业人才凤毛麟角。
体育类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容易存在实施形式化,内容与实际不符,与学生发展不符等问题。因发展可观容易功利化、资本化,或是因为急于完成任务而出现走马观花的情况,从而致使学生并未真正地从体育研学旅行中获得训练提升、学习经验、体育文化的满足感与认同感。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还需持续优化,使其发挥真正作用。
体育研学旅游的主体界定与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相关部门组织以及文件也一直都未对其进行清晰的定位,因此其属于体育教学还是社会体育活动范围受到国内一些专家的争议。体育研学旅行是新时代的新兴教育模式,有着可观的发展前程,因此引发了学校、企业、旅行社、培训班等众多主体的参与,从而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
安全问题是学生进行户外活动的首要问题,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必须高度保障学生的生命与健康安全,并且体育元素的加入从而加大了安全风险。如何加强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避免意外发生,使体育研学旅行安全顺利地进行是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难题。
如今是信息时代,可借助如抖音、朋友圈、微博等多种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来宣传研学旅游活动的内容和作用,使广大民众广泛知晓,增强群众特别是家长和学生对研学旅游活动的认知度。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应充分认识研学旅行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与扶持,形成“政府积极引导、学校认真组织、学生自愿参与”的活动机制,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的功效。
体育研学旅行纳入课程中,设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才能改变乱学、乱游的现象,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的兴趣。只有使其课程化,其目标才可以紧密围绕学校运动训练目标。并使家、校、社结合,以增加各界对研学旅行的认可度,加强家长对其的认可度甚至可参与其中。使体育科研旅游成为一门正规课程,才能使其以课程教学的方式正常开展,不断优化。
除自然资源丰富外,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体育更是发展云南省体育研学旅行的亮点。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15个为特有少小民族。各个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传统体育模式,有其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特点及体育表达方式。如,哈尼族的秋千、壮族的板鞋、侗族的抢花炮、撒尼人的烟盒舞等,这些民族瑰宝对发展体育研学旅行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少数民族资源,云南独特的红色历史旅游内容也为体育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可进一步形成 “体育+旅游+教育+思政”的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创新体育研学模式。
除了培养精英体育研学管理人才外,体育研学旅行的发展对教育人员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必须全面了解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相关的纵向及横向全方面的知识体系。此外,由于体育研究的特色,体育研学导师除了要掌握以上所述的知识与技能能力以外,还要求研学导师有组织、协调、即时反应和紧急治疗的能力。
户外研学旅行加入了体育元素从而增加了安全风险,因此需要加强学生的安全保护,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应建立相关的保险机制以保障体育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的安全,研学导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定流程进行以保证学生健康安全。
在开展体育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打造“体育+教育+旅游”的创新教学课程,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好地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体育研学体育课程对于云南省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利于加强学生的身心素质、运动技能、理论知识、独立自主、创新学习能力,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利于教师及学校的教学教育、体育工作的推进;以及推动全民体育、全民健身的发展。同时对于云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本文研究致力为云南省体育研学课程的发展提供经验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