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滨人才
滨海新区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和市委人才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全方位做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工作,以打造人才特区引领“滨城”高质量发展。
放权松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紧紧扭住人才评价、激励、支持等关键环节,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活力。一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向用人主体放权、用人主体为人才松绑”两级治理模式,围绕主导产业遴选创新型用人主体,自主认定急需紧缺人才2万余名。二是激活人才激励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收益分配机制,推动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国家超算天津中心等开展新型研发机构改革,中科院天津工生所以“现金+股权”的方式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涌现出一批以中国科学院系统微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学礼为代表的“富翁教授”。三是做优人才支持机制。向5个开发区下放18项区级人才项目审批权限,建立12项国家级及市级项目快速审核机制。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助力做好人才政策顶层设计、高层次人才引进等重点工作。
建池蓄水,集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速布局创新平台,建成国家级研发机构67家,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引擎。一是充分发挥科研院所聚才“磁力场”作用。围绕信创、合成生物、细胞生态领域建设海河实验室,吸引了30余位两院院士、近百名国家杰青。与清华、北大、浙大等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8家,集聚科研人才超千名。二是充分发挥新兴产业聚才“主力军”作用。打造“中国信创谷”、“生物制造谷”、“细胞谷”和“北方声谷”四大产业集群,培育国家高新企业3349家、科技型上市企业28家、独角兽企业8家,推动人工合成淀粉、新一代超级计算机、PKS信创体系等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三是充分发挥“双创”载体聚才“聚能环”作用。建成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98家,集聚创业人才1.4万余名。加快建设中国天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滨海泰达园),带动人才服务全业态发展。推进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3个大学科技园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在新区转化。
固本夯基,培养顺应美丽“滨城”建设需要优秀人才。紧紧围绕“一基地三区”核心区功能定位,在人才培养上突出先进制造业特色和创新发展需要。一是围绕创新立区,大力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荐1171名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级和市级重点人才项目,首创联招、联育、联考、联用的校企联合培养博士后新模式,在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滨城”选手取得2金6银6铜的好成绩。二是围绕制造强区,大力培养现代产业人才。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集聚适合产业发展的院校15所,建成产业学院8个。以“部市共建”天津滨海实训中心为龙头,示范带动建成企业公共实训基地12家、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30余个,遴选培养技能大师80名、高技能人才万余名。三是围绕环境优区,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大教育、卫生、社会、农业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开展各类培训1.1万余人次,促进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才兴产,服务支持高质量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党管人才制度优势,构建党建引领共同缔造的产才融合工作体系,实现产才良性互动、共融共生。一是以人才联盟服务产业创新。围绕“1+3+4”现代产业体系和12条重点产业链,组建信创、生物医药等18个人才联盟,链接企业和高校院所1807家,促成产业链合作项目2200余个。二是以共同缔造理事会服务园区发展。成立34个各具特色的主题园区共同缔造理事会,覆盖全区72个主题园区、联接8000余家企业,解决问题近700个。三是以“双招双引”机制服务招商引资。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协同推进,区委人才办直接推动远景科技、奇云诺德等一批项目落地,投资总金额达2亿余元。
优化服务,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生态。充分发挥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统筹全区力量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生态。一是建立引领与吸纳相结合的凝聚机制。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开展国情研修百余人次,推荐131名优秀人才担任区级以上“两代表一委员”,涌现出孟祥飞、杨晖等一大批心怀“国之大者”的优秀人才。二是打造利企与便民相统一的营商环境。建成中国(天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全国率先推行信用承诺审批分级管理和“一企一证”综合改革,2020年度营商环境评价居国家级新区前列,77项民生事项下沉至村居受理,实现“滨海通办”。三是营造宜居与宜业相促进的生活氛围。优化升级高层次人才服务证制度,建立“人才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为近千名人才提供29项全方位“专家+管家”式服务,建成35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惠及人才25万余名,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