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学类期刊融媒体现状调查及其与期刊影响力的关系分析

2022-12-27 03:51杨正婷王明丰汪婷婷管佩钰
中国传媒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医学类期刊数据库

杨正婷 王明丰 汪婷婷 管佩钰

(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重庆 401120)

媒介即讯息,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重组着内容生产与信息传播的链条,一个“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渐行渐近。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了“全媒体”的概念,“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是全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是全媒体时代的主要体现。[1]医学期刊作为现代医学技术传播平台,媒体融合的必要性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方面,随着传播技术的持续进步,媒体融合是一个基本趋势,通过运用新技术、新渠道,不断提高传播影响力,是建设现代化一流期刊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为医疗、科研工作者及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信息服务是医学期刊的奋斗目标,在信息“全员化”的背景下,医学期刊应借助多种传播媒介,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2-3]在全媒体时代浪潮前,医学期刊应积极探索如何将媒体深入融合至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目前,关于综合医学类期刊融媒体现状鲜有报道,且既往研究也多以报道某种特定期刊的媒体融合情况为主,并未进行过系统、全面地比较分析,因此,本文对《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公布的31 种综合医学类期刊的融媒体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其与期刊影响力的关系,以期为医学期刊媒体融合发展方向及策略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选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公布的31种综合医学类期刊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期刊网络数据库收录情况

通过PC 客户端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3 个主要的期刊网络数据库,通过出版物检索/期刊导航/期刊大全检索模块查询纳入研究的31 种综合医学类期刊的收录情况。

1.2.2 媒体账号及App 开通运营情况

(1)通过移动客户端微信平台检索纳入研究的31种综合医学类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开通及运营情况,具体方法为在期刊官网查找对应的微信公众号名称或二维码,或直接以期刊名称进行检索,如检索不出可电话咨询相关杂志社,以保证检索结果的准确性。收集相关指标,包括月平均发文量(统计近3 个月发文量的平均值)、单篇平均阅读量(统计近3 个月单篇文章浏览量的平均值)、服务功能等。(2)采用移动客户端查询期刊新浪微博、抖音短视频等媒体账号的开通及运营情况。(3)通过官网或App Store 检索期刊App 建设和运营情况。

1.2.3 期刊官网运营情况

通过PC 客户端在百度浏览器中检索期刊名称,查找具有“官网”标识的网站,如无“官网”标识(未通过百度认证),则通过万方数据库期刊导航查询官方网址。

1.2.4 融媒体情况与期刊影响力的关系

以微信公众号相关运营指标为例,分析融媒体情况与期刊影响力的关系。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 相关,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期刊网络数据库收录情况

纳入的31 种综合医学类期刊均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3 个主要的期刊网络数据库收录,但均需付费下载、阅读。30 种期刊支持中国知网网络首发;维普网及万方数据库无网络首发功能。23 种期刊创刊至今发表文献均被中国知网收录,8 种未全部收录;万方数据库收录了14 种期刊1999年至今发表的文献,9 种期刊1998年至今发表的文献,8 种期刊2000年至今发表的文献。除使用新浪微博、微信进行文献分享外,万方数据库还可将文献分享至万方学术圈。维普网可统计H 指数、立即指数、期刊他引率等指标。见表1。

表1 31 种综合医学类期刊在主要期刊网络数据库中的收录情况

2.2 官方网站建设与运营情况

31 种期刊均建设了对应的官方网站,但因其中3 种期刊官网在数据统计期间正进行系统维护,因此仅对28 种期刊进行分析。96.43%的期刊可获取往期目录;92.86%的期刊官网通过百度认证;92.86%的期刊可在线投稿、审稿;89.29%的期刊提供文献PDF 免费下载;82.14%的期刊可回溯近10年文献;82.14%的期刊提供热门文献推荐,推荐形式包括下载排行、引用排行、浏览排行、精选文献等;71.43%的期刊提供全英文界面;60.71%的期刊提供文献相关信息分享;50.00%的期刊提供微信、QQ 等编辑部在线联系方式;57.14%的期刊提供文献在线预览,其中3种期刊还提供手机微信扫码预览;46.43%的期刊可浏览优先出版文献;除传统的邮局订购外,17.86%的期刊提供在线订阅,订购方法包括期刊商场、微店、淘宝等;所有期刊均提供友情链接,链接内容包括主办单位官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学会官网、同主办单位的其他期刊官网等;17.86%的期刊提供RSS订阅。

2.3 媒体账号及App 开通运营情况

31 种期刊中,开通微信公众号并正常运营的有20种(64.52%),开通后近1年未运营的有4 种(6.45%),未开通的有7 种(22.58%)。在20 种开通并运营的期刊中,月平均发文量0 ~10 条有17 种(85%),>10 条有3种(15%)。单篇平均浏览量0~400次有14种(70%),>400 ~800 次有5 种(25%),>800 次有1 种(5%)。有投稿、审稿、查稿功能的有13 种(65%)。有市场营销(广告合作、期刊推广、征稿启事、期刊订阅等)功能的有12 种(60%)。有在线培训、直播、会议功能的有5种(25%)。可链接至电子商城订购期刊的有1种(5%)。有查询当期或往期目录功能的有20 种(100%)。能获取期刊全文的有15 种(75%)。有热点文章推荐功能的有16 种(80%)。20 种期刊的推文内容包括热点文章、前沿研究、编辑部通知、指南解读、会议通知、目录推送等。部分期刊发文量虽少,但阅读量却很高,主要与其发布的内容有关,如指南解读、前沿研究、杰出人才专栏等内容阅读量很高。开通官方微博的仅4 种,仅1 种运营至今。建设有期刊App 的仅1 种,为《中华医学杂志》,其具有期刊库、指南库、病例库、继续教育、会议、商城等相关功能。31 种期刊均未开通抖音短视频号。

2.4 微信公众号相关指标与期刊影响力指标的相关性

分析开通并运营微信公众号的20 种期刊的月平均发文量、单篇平均浏览量与期刊影响力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月平均发文量与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690、0.671,P<0.05),与H 指数、立即指数、期刊他引率、年度基金论文比无相关性(P >0.05);单篇平均浏览量与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H 指数、立即指数、期刊他引率、年度基金论文比均无相关性(P >0.05)。

3.讨论

媒体融合发展是时代趋势,综合医学类期刊如何逃脱传统纸质媒介的束缚,坚持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推进理念、观念、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生产方式创新,做到合理运用多种媒体加速期刊的数字化改造,实现生产模式的升级和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学术影响力,跻身行业前列,是现今期刊研究的热点问题。[4]通过对期刊融媒体现状进行系统性分析,可以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3.1 融媒体现状

网络数据库是资源共享的平台,其为广大读者、作者提供了多渠道来源的信息,是文献查找、获取的最主要工具。本研究纳入的31 种期刊均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3 个主要的期刊网络数据库收录,虽然并非创刊至今的所有文献均被收录,但回溯性较好,近10~20年的文献均可下载或在线阅读,且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提供分享功能,用户可将文献通过QQ、微信、微博等分享给好友,实现个性化使用,融合情况较好。

对官网的调查显示,92.86%的期刊官网通过百度认证,官网认证对读者、作者如何准确识别期刊网站尤为重要,现今网络人人可及,虚假网站趁虚而入,实现官网认证可避免虚假网站对期刊造成的不良影响,使期刊网站更具权威性,提高期刊公信力。多数期刊构建了作者在线投稿、专家在线审稿及编辑在线处理稿件的一体化采编体系,但大部分的稿件加工流程还是以线下加工为主,仅1 种期刊提供了在线排版服务,整体而言未充分融合新媒体技术。有研究表明,当前绝大部分期刊均实现了在线投审稿,但采用在线协同排版、在线检校、在线制作、按需印刷及富媒体生产的期刊还很少,其可以作为融合出版的一个改进方向。[5]此外,多数期刊提供文献PDF 免费下载及在线预览,但在从PC 端跨越到移动端方面稍有欠缺,仅3种期刊支持手机微信扫码预览。仅2 种期刊设置了读者登录端口,且在读者服务方面稍有欠缺,仅少数期刊提供了在线订阅功能,多数期刊还是以传统的邮局订阅为主,这对读者黏度将有一定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多种媒体融合深度不够,未形成一体化组织结构的现状。

微信公众号是当前移动出版的主要阵地,各期刊应将其作为除官网外的重点建设平台,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的相关功能及服务项目,实现传播资源的战略转移,扩展受众范围,增强传播效果。[6]本研究发现并非所有期刊均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存在开通后不运营的情况,部分公众号发文量较少,阅读量不高,发文内容单一;此外,多数期刊未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的相关服务功能,仅将公众号用于期刊目录发布、文章推送、过刊浏览等,内容与官网内容重合,未体现优势互补。多数期刊均未开通微博、抖音等媒体账号,融媒体形式单一。

3.2 融媒体情况与期刊影响力的关系

本研究显示,微信公众号月平均发文量与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提示期刊融媒体情况与影响力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其可能互为因果、互相促进。期刊影响力高,具有一定的读者、作者基础,其通过多种媒体扩展出的内容也会同样获得较高的关注度;而期刊的其他多种媒体运营较好,对期刊的影响力也会有正向作用,可扩展读者、作者群体,对期刊起到推广作用,从而增加到稿量,吸引更多的优质稿源。[7-8]

3.3 改进方向

3.3.1 加强重点平台建设

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分别是PC 端及移动端的重点建设平台。官方网站建设方面,应强化用户理念和体验至上的服务意识,既做到按需提供服务、精准推送产品,又做到在互动中服务、在服务中引导,不断增强用户的参与度、关注度和满意度,如可建设读者、作者、专家及编辑部的沟通平台,收集多方意见及建议,对官方网站功能进行升级;此外,官方网站的功能不要局限于期刊相关内容,可对其服务项目进行扩展,如《中华全科医学》官方网站就属于综合性网站,与其他30 种期刊的官网有较大差别,其设有基层卫生、全科学院、学术会议、学科建设、杂志专区5 个模块,这种多模块融合的形式可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与服务,提高用户使用满意度。而在微信公众号运营上,首先应建立稳定的用户群,增强关注度和用户黏度,可通过在官网或网络数据库中上传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的形式将PC 端用户引至公众号,还可通过组织有奖答题、有奖征文、转发点赞领奖品的形式来增强互动性;其次,推文内容不要以单纯的目录推送、通知发布等为主,可增加热点文章、前沿研究、指南解读、专题报道、大众科普等。再次是要注意推文应该以受众为中心,符合阅读习惯,读者大多是用片段化的时间来阅读推文,因此应避免直接将文章不经任何排版或优化就直接上传,应对内容进行精炼,突出重点[9];同时还应注意发布时段的适宜性,如发布时间可集中于午间、晚间或周末等休息时段。最后,应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的其他功能,如利用微信小程序进行会议直播、线上培训;利用微信视频号发布相关视频;利用微店进行期刊订阅等。

3.3.2 扩展内容传播渠道

综合医学类期刊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融合发展的道路,创新传统发行渠道,整合延伸产业链,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的内容传播体系,借助在传统媒体渠道与终端上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传播资源的战略转移。[10]首先,联合应用多种媒体进行内容发布,做到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的生产、经营、运行方式,如可将微信推文制作成长图后发布至微博,将会议直播、线上培训的内容发送至抖音等视频平台。在App 建设上,不仅需要在阅读性的内容上呈现出独特性和差异性,在多媒体的内容上也应有所侧重,用图片、动画、视频、超链接等拓展阅读体验。此外,App 建设的投入较大,且功能应该更全面,因此可采取多本期刊联合的形式,以保证内容更丰富、资讯更全面,如中华医学期刊App 就包含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的相关内容,并融合了期刊库、指南库、病例库、继续教育、会议、商城等相关功能。

3.3.3 新媒体人才培养

新媒体平台运营效果不佳,内容、形式创新性不足与新媒体人才缺乏有关,医学期刊编辑团队多主要从事杂志的编校工作,其对新媒体平台的运营知识掌握不足,缺乏专职的新媒体技术人才团队,因此着力打造一支专业新媒体运营团队极为重要。可通过组织人员参加相关培训、引进成熟的专业技术人才或多种期刊集群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方式来提高运营效果。

结语

综合医学类期刊融媒体情况与期刊影响力互为因果、互相促进。本研究调查的31 种综合医学类期刊与新媒体的整体融合情况较好,但也存在融合形式单一、融合内容局限、融合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通过加强重点平台建设、扩展内容传播渠道、加强新媒体人才培养等可提高融合效果。

猜你喜欢
医学类期刊数据库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期刊问答
医学类新闻的撰写原则与技巧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