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探索

2022-12-27 03:46徐新巧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20期
关键词:双创育人院校

○徐新巧

当前,国家推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数字化经济蓬勃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这对高职院校来说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考验。随着数字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富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普遍紧缺。各类企业对高职人才的大量需求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机遇。“双创”实践教育立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双创”实践教育中特别注重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如何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首要选择,而探索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新模式也就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任务之一。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实然困境

(一)高职院校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认识不足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从国家到学校都高度重视,政府、学校有各种鼓励政策,但具体到教师和学生层面,还存在认识偏差。例如,有些专业教师认为,大学生应该是把专业学好是关键,打牢专业基础,毕业后成为行业的专业人士;有些学生认为:“我以后不想创业,为什么要上创新创业课?”社会上有些人(家长)认为,大学生太年轻,没有经验、没有资金、没有技术,也不懂市场,不应鼓励大学生去创业或毕业就去创业;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创新创业不是教出来的,创业者从来都不是教出来的,等等。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还是人们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认识存在分歧,没有形成共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认识,让创新创业教育在充满争议中负重前行。

(二)高职院校对深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落实不够

目前,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改革还不够深入,顶层设计还不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实践教育模块中。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仍以教师为主导,没有体现出“学生主体、兴趣驱动,注重过程,提升能力”的要求,真正孵化出来的创业项目少之又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大赛项目不求实效,过度包装和追求成绩,存在为比赛而比赛的现象,每年有数量庞大的参赛项目,但真正走向创业的却很少,创业成功的更少,甚至很多国赛金奖项目都没有真正实现商业化,大赛带动创新创业的作用有限。

(三)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不深

数字化经济飞速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模式产生较深影响。目前,虽然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中不断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但在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设置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虽有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游离于专业教学体系之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与专业教育联系不深;同时专业教育也较少涉及创新创业实践,专创融合实践课程开设不多,课程融合不深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难成体系。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搞得热热闹闹,但是只有创新创业分管部门在忙乎;另一方面,二级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冷冷清清,大多数专业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兴趣,大多是二级学院分管创业工作的辅导员在组织开展相关活动,而专业教师参与较少,他们认为这是分管部门的事情,跟自己没有关系。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离不开专业教育。这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应然策略

(一)创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育人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行动的思维逻辑。面对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目标追求,和国家诸如《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高职院校应对标自身追求和国家文件要求,结合行业、产业、地方经济以及学校特色,创新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发展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本着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学生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应直面“双创”教育的短板,聚焦问题所在,凝练出通俗易懂的育人理念,并将理念贯穿到平时的“双创”课程教学、“双创”实践以及创业项目孵化中,弘扬大胆尝试、敢于创造、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积极引导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做,在做的过程中学,在真实的创造环境中学习创新,强调在真实的创业过程中学习创业。当前,学校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双创”课程教学实践体系,不断完善创业基地实践平台、创赛训练等平台,坚持专创深入融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

(二)深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改革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推进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应以问题为导向,科学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精准施策,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指导能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尤以数字化时代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为重点,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等方面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革新课堂教学、拓展多元实践、强化指导帮扶,加大高职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力度。

1.搭建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进行“双创”通识教育。比如,设计思维相关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聚焦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基础课程(不同学校,课程名称不同)可以开设在第二学期,基于大学生真实的创业过程,按照商业逻辑“如何发现创业机会、如何设计创业计划、如何实施创业”来组织教学,通过真实的学生创业案例和学生真实的创业实践,让学生在体验创业活动的真实过程中践行立德树人和培养具有开拓性人才的教育理念。二是针对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开设创业实践课程,进行专创融合教育。基于专业群分类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配备“双创导师+专业导师”的双导师制,聚集一批有创业意识的学生,打造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基于工程训练中心的课外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和创新创业社团,引导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三是针对有创业项目和强烈创业热情的学生开设创业能力提升课程,进行“双创”个性化教育。学校可以搭建创业孵化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场地、资金、创业辅导、工商登记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赋能创业者。

2.探索基于“双创”实践教育的新路径。以“双创课程、双创实践、双创竞赛”三位一体,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推进创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构建“问问题——学理论——析案例——做项目”的内容体系。针对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关键环节,尝试设计一系列的工作坊,植入企业认知、企业家访谈、案例研讨、市场调研、创业能力提升培训、现场路演与答辩等实践环节。建立基于过程性“团队+项目”的考核体系,激发团队意识,切实调动学生们的参与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注重实践训练,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直到解决问题,教与学都围绕团队项目来展开。同时构建思创融合新路径,通过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植入红色基因,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创新创业型人才。“双创”竞赛则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展示,竞赛把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整合多方资源,将成果落地,赋能地方经济。

(三)专创融合深入开展

数字化经济快速发展,既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又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紧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开拓性人才,专业教育培养专业技术应用人才,二者融合可以带来“1+1>2”的效果。“两张皮融成一张新皮”可以助推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1.加强顶层设计,专创融合落到实处。学校要根据行业发展、区域产业需求对人才培养进行顶层设计。行业、产业、专业、创业四方耦合联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将专创融合育人的各项指标以“显性”课程、实践教学、“隐性”第二课堂、创业实践、项目孵化等嵌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把项目研究、大创计划、双创竞赛、学科竞赛、创业孵化等关联起来,不断完善和优化,形成专创融合的内在机制,推动整个工作顺利开展。

2.基于专创融合的多元化融合。以专创融合为重点,结合“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探索思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建设新路子。专业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点,要改变专业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现状,就要不遗余力地开展专创融合,既能焕发出传统教学的生命力,也能为创新创业教育指明方向。同时,党史学习教育、乡村振兴、红色筑梦等均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应深度融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与实践中,同时适应时代变革和自主创新驱动发展需求,将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融入专业课程,实现最为广泛的科创融合、产创融合。

创新构建专创融合课程师资队伍(行业/产业/企业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双创教师)是关键一环。专创融合课程的落脚点是围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课程设计。专创融合课程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现在的专业教育更多还是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没有在专业教育的全领域、全过程融入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变革专业教育模式,专业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要从以学为主转变为学做结合,注重思辨和实践训练。要引导学生们利用所学专业解决实际问题,开启创新创业之路;引导学生们基于学校创新实践平台将创意转化为产品,再将产品落地实现商业化,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数字化语境下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

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强化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更需要基于专业基础,整合校内外的优质资源,多方合力共同推进,同时利用数字化新技术,建设数字化“双创”实践育人模式,打造线上线下互联、互补的“双创”育人平台。

(一)构建数字化“双创”实践育人模式

数字化“双创”实践育人应突出“产教创赛一体化”“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产教创赛一体化”是在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大赛相互融合的一种全新育人模式,其内涵是通过组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共同体,打造集科研、教育教学、创新创业实践、竞赛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育人模式。本着优质资源共建共管共享,发挥最大化功能的指导思想,引进社会优质资源转化为“双创”实践学习内容,引企入校,营造良好的“双创”氛围,促进“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的双向交流,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育人机制。加强学校创新创业实践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强化“政—校—行—企”多螺旋体系融合,打造具有校本化和区域特色的“双创”实践育人新模式。

(二)构建数字化“双创”实践育人平台

1.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综合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一定程度上承担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训练、项目孵化、综合服务等职能,是学校“双创”教育对外对内的交流窗口。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下设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进行线上平台维护、线下基地运营。基地综合服务主要涉及特色的“双创”文化布置及推广,创业项目入驻基地进行运营孵化,开展“双创”培训、项目帮扶、“双创”讲坛、创业沙龙、“双创”周、创业政策咨询、创业社团实践等活动,从“实践—创意—项目—竞赛—孵化”这五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2.建设创新创业训练竞赛一体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计划”)是历史最长、覆盖最广、影响最大的“双创”训练项目,已经成为一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础培育工程,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可以依托“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首的一系列相关的创新创业赛事(以下简称“双创竞赛”),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以赛促创,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

大创计划和“双创”竞赛均是充满挑战性和未知的探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完善“大创计划”项目和“双创”竞赛体系,制定一系列鼓励措施,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管理办法》《大学创新创业大赛管理办法》《创新创业项目扶持资助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为了让创新训练项目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兴趣驱动,注重过程,提升能力”的要求,政、校、行、企应围绕地方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和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协同推进“揭榜挂帅”科技攻关(如图)。首先通过平台发布、寻榜、发榜,创新团队(学生+导师)揭榜挂帅,进行研究训练,给予攻关方案,解决企业难题,最后奖榜,为地方经济贡献力量。这样的创新训练项目非常有吸引力。以练促创,以赛促创,以赛促融,以赛促教,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生态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助推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实效。

基地综合服务平台、训练竞赛平台并非独立平台,而是对接省市各类平台,集产教创赛于一体的数字化“双创”实践育人平台。学校可以通过平台与政府、其他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科研机构等有效对接,集约化管理,在线上可以开展相关讲座、学术交流、政策咨询、“大创训练计划”发布、“双创”项目征集、“双创”竞赛、“双创”沙龙活动等一站式服务,有效推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高质量发展。

紧跟数字经济时代,结合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专业的建设,加快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改革,引导学生结合当地经济、当地文化开展“双创”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新时代,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非常重视,高职院校应紧抓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创业热潮高涨这一契机,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改革,不断强化师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耦合发展,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双创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