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下高校困难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2022-12-27 03:46纪加骅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20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育人

○周 慧 纪加骅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再次提出,要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时代新人。可见,新时代资助育人的重点应从对贫困学生经济辅助转变为精神和技能资助。高校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在多元化经济资助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业、身心、素养、技能等综合能力培养,通过扶困、扶智、扶志等系列措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一、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概念

2017年,教育部下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将扶困、扶志、扶智三者进行结合,建立国家、学校、社会、学生共同参与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促进物质激励、精神充盈、道德提升、能力开发相结合的长效育人机制。由此可见,发展型资助需要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经济支持、技能培养和精神支持,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困难,提升个人品质与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型资助育人尊重学生个人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个人需求,重视学生个体发展。此外,发展型资助育人通过各种新的管理模式不断优化资助项目,为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精准的帮扶,提高资助效果。

二、高校困难学生现状分析

本次调研面向经济困难学生,合计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983份。集中体现了学生在致困原因、生活标准、消费构成以及迫切需求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经济困难学生致困原因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在经济困难学生致困原因中,家庭中有人患病的占比为51.67%;家庭成员负担重的有31.67%;家庭中有残疾人员的占比为10%;单亲家庭的占比为6.67%。综上所述,家庭中有人患病是造成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因素,家庭中老人或者幼儿过多是造成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第二大原因。

图1 经济困难学生致困原因

(二)经济困难学生月生活费情况

由图2可以看出,在经济困难学生的学生家庭中,由家庭承担的每月生活费绝大多在1000—1200元以及1200—1500元两个区段内,1500元以上的学生占比仅5%。由此可见,经济困难的学生月生活费绝大多数都在1500元以下,甚至有超20%学生的月生活费在1000元以下。对于一个衣食住行都在学校的大学生来说,一个月1000元以下的生活费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其余的生活费支出则来源于国家助学金、校园勤工俭学、社会兼职家教等。

图2 经济困难学生月生活费情况

(三)经济困难学生费用支出占比

由图3可以看出,在经济困难学生费用支出占比上,超过一半的学生主要用于生活费,其余的书籍网课、服装、休闲娱乐三项的支出虽然有差别,但是差别不大。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困难学生在书籍网课等自我能力提升上的支出较少。

图3 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主要支出情况

(四)经济困难学生需要获得的支持

由图4可以看出在经济困难学生需要获得的支持上,31.67%的学生希望获得多一些的物质经济支持,希望获得精神支持和实用技能支持的学生均为25%,希望获得专业知识支持的学生占比为18.33%。整体来看,在经济困难学生需要获得的支持上,上述四个项目的占比差别不大,说明经济困难学生具有多样性的需求,不是单一的物质经济支持。

图4 经济困难学生需要获得的支持

三、当前高校的资助育人体系分析

大学生进入校园后,学费和住宿费是面临的首要难题。这两项费用支出虽然较大,但是学生可以通过申请助学贷款、“绿色通道”等渠道予以解决,政策相对完善,避免了学生因经济压力无法继续学业的情况。进入校园后,学生仍需要相应的物质和资金支持来维持生活学习。当前,大学校园的资助项目主要包括校内勤工俭学以及由国家每年定时发放的助学金等。但是,由于岗位与金额有限,受资助的学生面仍较狭窄,因而较多困难学生会通过参加社会兼职来缓解经济压力,例如兼职家教、餐厅服务员等。然而,基于调研结果,需要物质与经济支持的困难学生在整体困难学生中仍占比最大。

此外,对家庭困难学生来说,当前高校的资助育人体系在经济上给予的支持更多,在精神塑造、技能培养、专业知识上的扶持较少。然而,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这一部分学生往往伴随着自卑、敏感等心理。相比其余学生,他们在校期间的竞赛、实践等活动参与较少,毕业时也面临着较大的家庭经济压力,对实用技能和专业知识的需求也更多,需要更快上岗帮助家庭减轻经济负担。所以,在精神支持、实用技能和专业知识上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

四、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下困难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基本思路

(一)以扶困为基础了解学生物质需求

高校应以扶贫扶困为基础建立包括奖、助、贷、勤、免、减等在内的多元资助工作体系,在解决困难学生经济问题的同时考虑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扶助方案。比如,针对家庭遭遇变故与自然灾难、入学新生等,可以为其提供临时补助;针对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奖学金、优秀学生奖等;针对一些有勤工俭学需求的在校生还可以考虑为其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勤工俭学岗位又包括校园内岗位和学院、专业内部岗位。校园内岗位如图书馆管理员、食堂清洁员等,学院和专业内岗位则由各学院和专业根据需求进行设置,比如计算机教室管理员、实验室管理员等。同时,采取多种方式为困难学生提供资助,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二)以扶智为根本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高校的扶智工作又包括学业辅助、就业辅助和创业辅助。在学业辅助上,可以考虑为困难学生建立个人档案,设置学业预警指标。如果学生的学业成绩不理想,触发了预警指标,则由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三方协同对困难学生进行帮扶,帮助其提高学业成绩。在就业辅助上,高校可考虑为困难学生提供“一对一”帮扶服务。例如,高校可持续追踪已就业的困难学生,邀请他们返校参加座谈会,让其根据自身经历与在校困难学生产生共鸣,更好地将就经验融入在校生就业指导,让困难学生更好定位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不同,个人就业需求不同。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高校应基于自身,遵从困难学生的主要意愿,为其提供相关的就业补贴以及适当的工作扶持。在创业帮扶上,高校可以加强相关政策宣传,为困难学生提供创业支持,按照相关规定减免租金,并为其提供专业的创业指导。

(三)以扶志为核心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高校除了为困难学生提供资助之外,还应提供锻炼发挥其自身能力的机会,提升其综合能力。扶志工作侧重的是困难学生个人品德、“三观”等的培养,既包括校风建设也包括专题教育、志愿实践活动等。在校风建设上,高校可以通过优秀学生展示、仁爱和谐校风宣传、大型院校活动、学风营造等方式培养学生互助友爱、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等意识,提高困难学生的归属感;在专题教育上,高校可以通过励志讲座、专题会议、入党积极分子课程教培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上的教育,将正确“三观”树立在学生内心,提高困难学生的责任心、感恩意识和家国意识;在志愿实践活动上,高校应鼓励困难学生积极参与辅导员助理竞选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各类社团等,为困难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吃苦耐劳、积极奉献、勇于拼搏和创新的精神。

五、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下困难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措施

(一)经济帮扶措施

经济帮扶的重点是帮助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压力问题,也是资助育人的基础。高校在经济帮扶上,除了前文所说的助、奖、贷、勤、补、免、减等措施外,还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措施。

一是完善资助育人体系。高校要严格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设置评定小组,避免主观因素对困难学生认定的影响,综合考虑各专业、各班级的名额分配与男女比例情况,确保资助资金落到实处。同时,高校还要重视对于困难学生消费观念的正面培养,积极开展消费知识讲堂,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消费习惯,以树立困难学生们正确且积极的消费观。

二是进行跨级助困工作。跨级助困主要是高年级学生跨级助困低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的助理辅导员、大型活动志愿者等都可以通过校内招聘的方式让困难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践工作不仅可以使困难学生获得经济报酬,而且学生的社会阅历、处事交往、组织协调、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等都会得到提高。

三是开展积分换物活动。高校可以制定积分获得与兑换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比如,学生学业优秀,参与了支教活动、志愿者活动,在校刊上发表文章,体育赛事成绩优异等都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这些积分又可以兑换相应的物资。

(二)思想帮扶措施

高校要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帮扶工作,让其摆脱因经济压力带来的各种负面情绪,培养阳光、自信、懂得感恩的有心人。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通过树立榜样、专题讲座、班会、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融入实际,结合具体案例和事件进行思政教育,以培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要目的,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成长。

其次,持续推进劳动教育。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目标,为高校丰富劳动教育内涵、拓宽劳动教育界定指明方向。高校以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主要宣传对象,通过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参与劳动实践等方式,提高劳动能力、调整劳动观念、增强劳动素养。此外,推进劳动教育的开展,可以让困难学生收获自我成就感,增加自信心,提高自我评价,并以此为基石,帮助学生明确自我认知,从客观维度上树立持续奋斗、终生奋斗的人生目标。

最后,开展诚信教育等相关教育。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任何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都要有诚信。高校在诚信教育方面可以通过树立榜样、批评反面教材、制度宣讲等多种方式提高困难学生的诚信意识。

(三)心理帮扶措施

困难学生经济压力大的同时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所以高校还要重视对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帮扶。心理帮扶工作应该是长期的、不间断的、动态的过程。高校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完善健全相关设施,并配置配全专门的心理咨询师。新生入学之后,高校应调查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困难学生建立具有可查性的心理健康档案,便于后期动态跟踪。心理咨询室还要定期举办一些沙龙、座谈会等,及时疏导学生的消极心理,促进困难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后期工作可以从日常排查和活动辅助两个方面进行。日常排查中,高校要加强日常教学中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全员排查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关注和跟进,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形成长效治理机制。在此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心理异常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意识。同时,持续推进高校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建设。当下,高校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聚焦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没有通过合理有效的渠道舒缓困难学生的精神焦虑,没有能够帮助其正确面对因经济窘迫带来的精神压力。为此,高校应积极利用第二课堂,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机制为最终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培养高校学生的整个过程,进一步强化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四)学业辅助措施

资助育人的最终目的是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以健康饱满、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走上工作岗位,改变自身家庭经济状况。从学生学习状况及长远规划来看,学业成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毕业情况,更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所以高校在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中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业辅助,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要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情况。班主任和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情况,端正其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创新性和主动性。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充分了解每一个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尽力塑造一个安心、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更好地全身心投入学习。要加强学业重要性宣讲工作,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政策,知道学业状况对自己后期发展的影响。

其次,要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当前,很多高校都开展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等活动,通过多种方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竞赛提供支持,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到更多实践知识,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其全面专业能力的提升。

再次,需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创新平台。可以以科技创新大赛为基础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创新平台,提供绽放自我的机会和舞台,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

最后,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为困难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或提供相关专业的岗位支持。可以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借助企业优势资源,为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与岗位。通过这一举措,学生的实操能力大大提升,同时对岗位的了解也更加全面和深刻。反过来,困难学生前往企业实习可以让企业更好地了解、考察学生,促进企业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双方后期的双向选择奠定基础。

(五)就业扶助措施

高校在新生入学时就应该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未来的就业问题,开设相关课程、积极举办各类比赛、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以学校为中心设立各种工作室等,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实训场所,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同时,还要辅助困难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设计,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设置就业指导课等相关课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专业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专业优势和自身性格特点与优势,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除上述之外,高校还可以考虑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定“一人一策”的就业方案,确保困难学生100%就业。

现阶段,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施之际,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输血型”资助育人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发展型资助育人在经济扶贫的基础上加入了扶智、扶志内容,关注困难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综合提升,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促进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困难中遇见团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