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利娟|浙江省海盐县实验中学
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培育工作在上海、江苏等地开展得如火如荼,对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较大的助推作用。2018 年初以来,浙江省嘉兴市经过深入调研,决定借鉴成功经验,启动义务教育段“新优质”学校的培育工作项目。笔者所在的海盐县实验中学经过自主申报和层层选拔,被确定为嘉兴市首批“新优质学校”培育试点学校。笔者作为学校的中层管理者有幸负责“新优质”学校创建项目,开启了对“新优质”学校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目前,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且分布不均的矛盾。而优质学校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直接体现,增加优质学校就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这不仅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抓手,也是破解教育“内卷”问题、缓解家长焦虑和解决义务教育主要矛盾的有效对策。
“新优质”学校“新”在哪里?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所长汤林春认为,“新优质”学校的“新”,首先是其理念与内涵新。“新优质”学校坚守的核心理念是:回归育人本原,即真正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课程的浸润使其内心世界变得丰富而有追求[1]。
笔者认为,所谓“新”,就是在新课改和“互联网+”教育的大趋势下,树立新的教育价值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所谓“优质”,就是以人为本,建立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学校教育更具动感与活力,实现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新优质”学校不再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的教学质量作为评判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而且在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践行内涵发展,旨在实现轻负高质。它注重回归教育原点,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内心世界,满足学生对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并让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基于对“新优质”学校内涵的理解,笔者认为“新优质”学校的特征可以包含下述几个方面:
一是理念鲜明。新的教育理念为学校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方便学校挖掘发展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改变教育现状,不断自我超越,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校的美誉度。
二是回归本源。“新优质”学校不以考试成绩论英雄,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做好学校顶层设计,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搭建平台展示自我,使其在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获得自由成长。
三是勇于探索。“新优质”学校注重基于校情、学情的实践探索,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创造性的改革以寻求突破,并在一个或几个方面形成鲜明特点,进而提炼形成学校的办学经验。
四是人民满意。“新优质”学校的创建能够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持续进步。在“双减”背景下,对“新优质”学校的思考和实践,促使学校进行纵向对比,并在不断进步中提质增效,从而让家长放心、人民满意。
如何让学校从“优质”走向“新优质”呢?海盐县实验中学从2018年申报“新优质”学校培育试点学校以来,从办学理念、教师成长、学生发展、特色加持四方面,探寻“新优质”学校创建的路径。
“新优质”学校创建的关键在于一所学校是否具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这主要表现在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愿景、校训、培养目标以及教育主张等方面。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努力发展和成就每一个学生的长处,使他们得到全面而个性的发展。
1.理念引领启学识
学校经过多年实践,提炼出较为系统的办学思想:以“智启学识、慧润品格”为校训,以“品质成就未来”为办学理念,让学生在学和玩中成长;努力将学校办成“四高一特”(办学高品位、教育高质量、师生高素质、设施高标准,有特色)的智慧学校,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五会一有”(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办事、学会创造,学有特长)的智慧学子。
学校在原有办学思想的基础上,倡导“品质成就未来”的教育理念,并在“品质”理念引领下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详见图1),纵深推进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
图1 “品质”理念引领下的学校文化建设体系
2.品质育人慧成长
学校把“品质成就未来”作为学校文化的基石,注重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品质地生长:努力挖掘校园一景一物的寓意,使校园的每一处都具有文化的气息和育人的功能;以智慧教育拓展课程为载体,用学生作品布置主题文化走廊;以楼厅文化为亮点,建设主题墙;以班级文化评比为载体,创建“温馨教室”,做到既有统一的布局,又有班级的特色;完善专用教室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发挥其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潜移默化作用。
教师是学校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学校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抓手,以学习型、研究型教师梯队建设为突破口,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驾驭能力,通过“四单”连锁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详见图2),点燃教师学习热情,努力打造一支有力量有追求的教师团队。
图2 “四单”连锁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1.读书“清单”——锚定教师专业发展诉求
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专业阅读”是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举措。为激发教师的读书兴趣,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学校注重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专门制订读书“清单”,要求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并定期举行读书分享会,以便在交流中寻找灵感、启迪智慧、超越自我。
2.预设“菜单”——开发教师专业发展资源
学校设立“名师工程”“青蓝工程”“中坚工程”等教师培养工程,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设计师德修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学业管理等学习“菜单”,让新教师、中坚层教师、名优教师都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菜单”,以实现教师“一年一小样、三年又一样、五年大变样”地拔节成长。
3.培训“订单”——靶向支持教师专业研修
心中有阳光,脚下才有力量。学校教科室要求教师依据个人实际,定制个人成长五年发展规划,教师根据个人规划,选择个人培训“订单”,进行自适应学习,以获得个性化发展。
4.成绩“回单”——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成效
学习成长应该呈现一个闭环:计划先行,学习跟进,效果反馈。每学年,学校教科室结合教师的学习培训情况,给每个教师一份成绩“回单”,以反馈教师的学习效果,同时搭建业绩展示、沙龙论坛等平台为教师提供展示舞台。教师获得发展是学校最好的财富增长,只有大家有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学校才能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德育,永远是学校立足、发展的根本,是人才培养的航标。学校始终致力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培养,并将其贯穿于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打造“五育”融合的全面育人模式,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情理交融,突出德育实效
学校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德育,开发相关校本课程资源,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在生活中实践感恩,使其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
2.智慧评价,监控智育水平
任课教师根据学生作业表现及成果表现设定不同的作业内容,并记录学生的表现结果。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每周完成一次课堂限时作业。音乐、美术、信息、劳技等学科每学年完成两次综合素养评价,并将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形成学生成长档案。
3.形式多样,强化体育锻炼
学校坚持健康第一原则,严格执行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积极开展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在开足体育课的基础上,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阳光大课间活动,包括排球、健身操、篮球等,并将其融合在各年级的体育基础课程教学中,成为基础型课程向兴趣拓展型课程延伸的衔接部分。
4.多元融合,增强美育熏陶
学校开足音乐、美术课程,且重在培养学生发现、感知、欣赏和评价美的意识与能力。每学期,学校会组织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歌唱比赛、元旦文艺汇演、绘画比赛等各种活动,以便让学生融入集体,走出校园,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展示各自的技能、才艺。
5.注重内化,崇尚劳动育人
为了避免出现劳动教育的虚化和泛化问题,学校将劳动教育细分为“校园整洁类劳动”“社区志愿类劳动”“校内外劳动基地类劳动”,并将“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贯穿其中,引导学生把所见所闻、所行所思串联起来,加强学生的劳动服务意识。
学校特色是“新优质”学校创建的加分项,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在教育信息化2.0 的背景下,学校开展基于“智慧教育”的精准教学实践,构建了“技术赋能—模式创新—教学重塑”三重境界的智慧课堂模式。
1.技术赋能,减轻师生教学负担
传统教学中存在大量需要教师和学生重复做的工作。学校以技术赋能减轻师生教学负担: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智慧学习;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师协同教研平台,实现智慧教研;运用“新东方OKAY”“智学网”“之江汇”等平台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以实现智慧管理。
2.模式创新,促进课堂教学转型
学校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云网端一体化”智慧课堂平台,并借助移动终端、依托平台大数据分析开展精准教学实践,追求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学习方式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学校引导师生主动适应智慧化学习环境,丰富学习方式,实现自主、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教与学,促进课堂深度转型,进而提升师生数字化素养与高阶思维能力。
3.教学重塑,追寻深度学习实现
学校创建具有情境感知、无缝连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可视化等特征的学习时空环境,对教育与学习系统实施重大结构性变革,引导学生主动适应智慧学习环境,丰富学习方式,以实现深度学习。
回归育人本原是创建“新优质”学校应坚守的核心理念。在向教育原点回归的道路上,学校将继续务实创新、励精图治,坚持品质育人,与时俱进,直面前行道路上的挑战与机遇,并全力奔赴优质教育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