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月省(山东省滕州市畜牧渔业事业发展中心)
近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山东省枣庄市及周边地区肉鸭产业快速发展,散养户数量逐渐下降,标准化、规模化肉鸭场不断增加。然而,由于个别肉鸭饲养户饲养水平低、管理措施不当、对肉鸭传染性疾病认识不足、疫苗使用不及时、疾病诊断技术落后等原因,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肉鸭处于亚健康状态,再经疾病、应激等因素作用下,往往会导致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为了有效减少肉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为群众提供健康绿色安全的畜产品,笔者将从以下方面对鸭病毒性肝炎进行介绍并提出防治对策。
1.病原。鸭肝炎病毒(DHV)共3个血清型,分别为Ⅰ、Ⅱ和Ⅲ型,一般为25~40纳米大小,无囊膜,椭圆形或者近似于圆形,属于单分子RNA病毒。在2%氢氧化钠、1.5%甲醛、2%三氯异氰尿酸钠和4%过氧乙酸等消毒液作用2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杀死。鸭病毒性肝炎低温状态下可以存活多年,在70℃以上的高温数分钟就可以灭活。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一种传播快、高度致死性、接触性感染的一种病毒疾病,3~18日龄肉鸭易感。主要引起肝肿大、点状出血,肾出血肿胀,出现角弓反射和两腿后伸等症状。
2.流行病学调查。笔者在基层实践中,通过对枣庄市的山亭区、峄城区、薛城区、滕州市等60个肉鸭养殖户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了肉鸭发病的日龄、饲养管理情况、营养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情况。分析结果显示,在310例鸭病毒性肝炎中,3~18日龄的雏鸭死亡有254例,占82%;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其中冬季108例,占35%,春季124例,占40%;规模场发病93例,占30%,散养户发病217例,占70%。
1.临床症状。笔者在调查的310例鸭病毒性肝炎的死亡病例中发现,该病潜伏期短,在发病初期肉鸭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采食量减少、精神萎靡、不愿走动、嗜睡、排黄色或者绿色黏性粪便等症状。缺乏经验的养殖户常常以为是肉鸭由于受凉引起的感冒症状。出现上述症状4~6个小时之后,病鸭突然出现狂躁、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倾斜、抽搐等神经症状。一般在30分钟左右会出现肉鸭大量死亡,头向后仰、两腿伸直、仰望星空,呈现明显的角弓反张。有些特别急性病鸭,不出现任何症状,采食过程中突然死亡。该病发生后,如果不及时治疗,2~10日龄的雏鸭死亡率在90%以上,10~18日龄的死亡率在50%以上,18日龄以上的死亡较少,但生长缓慢。
2.病理变化。剖检时病变主要在肝,可见其肿大2~3倍、易脆、颜色发暗或者变黄、表面出现坏死灶或者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胆囊、脾肿大,呈现花瓣状;肾肿胀,血管充血,呈现明显的树枝状;心脏有明显的心包炎。部分肉鸭还会继发感染肺炎球菌、链球菌等细菌性疾病。
3.诊断。在基层实践中,通过近期对周边地区流行病学调查,肉鸭的饲养管理和临床特点,并对死亡的肉鸭进行剖检,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为鸭病毒性肝炎。必要时可以委托科研院所,通过实验室作进一步分析。
1.加强管理。在育雏之前,要对肉鸭舍及设备用高压水枪进行全面的冲洗,同时利用新洁尔灭和碘制剂进行轮换消毒,最后用高锰酸钾和福尔马林的混合溶液对鸭舍熏蒸消毒24小时。雏鸭进入保温舍后,饲喂少量多次,供应充足的营养,温度维持在30~33℃,为其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
2.做好疫苗免疫接种和环境卫生。对2日龄左右的雏鸭,皮下免疫接种0.3毫升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3~5天之后,就可以产生抗体。制订合理的安全卫生制度,严禁无关人员随意出入鸭舍,5天左右对棚舍进行带鸭消毒一次,10天左右对全场进行彻底的清扫消毒。
3.治疗。肉鸭诊断为鸭病毒性肝炎后,为了减少死亡,要立即接种高免卵黄抗体,每只肉鸭肌内注射2毫升,同时在饮水中增加黄芪多糖、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增强肉鸭的抗应激和免疫能力,接种后一般在5小时内就可以控制死亡。注射卵黄抗体后,一般5天内不要注射疫苗,以防发生中和反应。笔者在实践中,给病鸭注射抗体后,可以同时在饮水中添加适量中草药,治愈率可以提高2个百分点。
笔者通过对枣庄市60户肉鸭养殖户的310例鸭病毒性肝炎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结合笔者十余年的基层实践经验,提出了综合性的治疗和防治对策。本研究成果,有助于降低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对枣庄市乃至全省的肉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