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笃学(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第二中学)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多种形态,古文、诗词、国画、书法、对联等是其主要表现形式,表现出了古代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志向。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大,很多古代文人集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一体,表达出来了极其强烈的家国天下情怀。
语文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渠道之一,教师必须利用好语文教学途径对其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否则学生会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文、诗词在语文教材中都有直接体现,其中有些展现的是古代生活习俗,还有些体现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的思想,这些传统文化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过去,中学生和教师对传统文化并不重视,而都过于重视考试成绩,没有认清语文学科的学习意义。新课改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程度,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学生在学习古文、诗词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其表面意思进行剖析,还需要分析写作背景、时代背景、诗人的思想,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学生理应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提高学生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能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潜移默化地达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目的。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后,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知识时就相当于在传承传统文化,若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贯彻文化理念,则可以起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会因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而增强,融合度高则传统文化教学可以达到丰富语文教学内容的目的,学生能够从中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在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时避免不了引用教材之外的古文、诗词,潜移默化地达到了丰富语文教学内容的效果。
中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不受学生重视,学生认为语文学科的分数最好拿,可见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根本意义不够了解。若语文教学可以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则学生可以通过语文学习了解到各类传统文化知识。此时学生将不再认为语文是最为无用和简单的一门学科,很多学生认为中学语文与其他学科存在本质上的区别,语文学科差距是最小的,而且优等生和差等生不存在本质上的差距,导致学生认为语文学科不如其他学科重要。这种思想观念在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后将彻底被改变,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每个学生都应该在责任感的推动下认真学习语文学科的内容。
中学语文教师大多都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而教材中古文、诗词内容比较少,多数都是近现代诗歌、散文、叙事文、议论文等,学生从中很难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教材内容限制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导致教师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如果教材不能对其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或者教师不能对教学素材进行优化,则传统文化受重视的程度很难提高。中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重视,传统文化虽然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该内容的受重视程度并不如考点,若教师对教材外的传统文化不够了解,则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很难融合。目前,中学选拔聘用教师时对教师的传统文化掌握程度的考核不足,有些语文教师只对教材内容了解深刻,但是对教材外的传统文化认知不足,教师选拔聘用缺少传统文化考核是导致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度不高的另一大原因。
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多为照本宣科,教师只需要按照教材内容和教案进行阅读式教学即可,学生需要根据教材和教案分别了解各类文章的表层语义和深层思想。中学时期学生的身心发育几近成熟,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自发地认识到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因此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落后的语文教学模式无法将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到一起,只有将传统文化作为教学核心,才能将二者融合到一起。目前,语文教学模式中对教材内容的解读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互联网时代下,任何经典文章都会被深入剖析,人们想要通过剖析文章的深层内涵增加理解能力,但是近年来有很多经典文章的原作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语文教学模式对其文章存在过度解读的问题,甚至很多作者戏称很多标准答案的解释是自己都未曾考虑到的。语文教师必须在传统文化教学时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必须保证传统文化的素材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否则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就无法融合。
中学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都缺乏足够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人穷极一生只能了解一二,传统文化中仅文化意识形态便包括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各家学派的思想观点,辐射领域包括古文、诗词、曲赋、乐、戏、曲、画、书等。因此,教师根本不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部理解,中学教师若能让学生了解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便已经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语文教师一般只了解儒、佛、道三家的主要思想,其主要辐射领域包括古文、诗词、书法、对联、国画,但是学生不仅仅对儒、佛、道三种文化感兴趣,学生通过互联网对纵横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文化也比较感兴趣。若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故步自封,对其他文化形态不了解,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就会降低,最终必然会影响学生对古文、诗词、书法、对联、国画等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
中学语文教学中,古文、诗词是融合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古代文言文更容易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也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但是,中学语文教学存在文言文教学效果差的问题,很多在成年人看来的经典名篇在学生眼中却失去了光华,而学生在毕业后多年回顾文言文时,却又能重新感受文言文之美和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文言文教学效果差存在多方面原因,其中学生缺少社会和生活阅历是客观原因,而教师文言文翻译教学模式不能让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是主观原因。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存在一定差异,其原因是学生对教材内容中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了解不足。若教师不能采取梯次教学法,先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文言文进行教学,再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教学,则很难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但是,引入大量课外教材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必然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优先协调解决该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无法摆脱学习兴趣不足的根本问题,很多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这与学科无关,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感受到语文学习中能够打动自己的地方,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无法融合。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想要了解传统文化内涵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足,则很难在语文学习中投入相应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学生无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兴趣教学法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方法,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对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不够了解,导致该教学方法无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只有《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古文,其中表达出来的传统文化比较有限,很难让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足够的重视。因此,教师可以在这三篇古文的基础上,用互联网中的其他教学素材,丰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古文学习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到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而推动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烛之武退秦师》为左丘明所作,左丘明的传世之作是《左传》,因此中学教师可以从《左传》中找出晋文公、秦穆公、郑文公之间的其他故事,加深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的理解,这样才能让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而《鸿门宴》是司马迁所作,该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学生对项羽的故事耳熟能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见到楚汉相争的相关故事和影视作品,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着重介绍《鸿门宴》的故事背景和意义,让学生带着思考自主从中汲取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教学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替代传统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以及语境代入让学生了解古文的含义和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以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鸿门宴》为例,该古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报名饰演古文中的不同角色,《鸿门宴》中共有刘邦、项羽、曹无伤、子婴、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等角色,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能力,感受《鸿门宴》中的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模式得到优化后,可以显著提高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程度。若语文教师想要改变当前教材内容过度解读原作者思想的问题,则不应该完全按照参考答案进行教学,教师必须让学生清楚参考答案与原作者思想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教师可以从经典名著中选择争议较小的文章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只有减少学生传统文化的异议,才能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样才能通过优化语文教学模式,达到提高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度的目的。
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尽可能提炼传统文化的各个表现形式,将教材中的古文、诗词、书法、对联等教学素材一一列举出来,让学生理解其中表达出来的传统文化内涵。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梳理探究”模块存在书法、对联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颜真卿和欧阳询的魏碑字帖,以及历朝历代传世经典对联,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例如,颜真卿的《多宝塔》字帖,昆明翠湖海心亭中关于《醉翁亭记》和《月下独酌》的对联。中学在招聘语文教师时,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考核,甚至从教师资格证考核开始便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对传统文化理解程度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提高语文教师的门槛。教师对传统文化各辐射领域都有一定的理解后,才能通过古文、诗词、书法、对联等教学素材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样师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均可以得到加强。
中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赤壁赋》《劝学》《滕王阁序》《陈情表》都是非常经典的传世名篇,教师必须在教学这些文言文的过程中转变翻译教学模式,不能采用直译方法,否则会破坏原文的语境和意境。例如,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教材中《滕王阁序》是骈文中的代表,被称为千古第一骈文,其文辞华丽优美,直译后学生很难感受原文的优美,因此,此类文言文翻译必须保证原文优美的意境不被破坏,否则学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无法感受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与《滕王阁序》意境相似的其他意象,如绘画作品,神似的重要性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更加重要,若学生能够领会到《滕王阁序》中流露出来的传统文化精神,则学生必然对《滕王阁序》的语义具有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文言文翻译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文言文之美的认同感。
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先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再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期间,教师可以将一些励志类的古文作为教学素材,而不必在意该文章之前学生是否学习过,因为学生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篇古文具有不同的理解。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该篇文章学生通常在长大后才能理解,但是学生长大后往往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间,所以教师可以隔一段时间便带领学生温习一遍该文章,以提高学生对学习中学语文和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可以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总结学生对古文、诗词、书法、对联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兴趣,再有针对性地开展兴趣教学法,这样只要保证传统文化素材与表现形式一致,则必然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优化语文教学模式、加强师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转变文言文翻译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等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传统文化可以在新时代得到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