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欢欢 贾 琳 贺紫艳 袁行行 武 蕾
(1.河北中医学院研究生院,河北石家庄050091;2.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因其强烈的传染性、人群普遍易感性,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1]将本病归于中医“疫病”范畴,隶属于温病,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感染性疾病。目前,随着治愈人数逐步增加,临床发现部分恢复期患者病毒核酸检测虽然已经转为阴性,但胸部CT显示肺部炎症并未完全吸收,仍有咳嗽、气短、乏力、纳差、情绪异常等临床症状[2-4]。对于新冠肺炎恢复期,西医诊疗方案大多为对症治疗,而中医辨证论治具有明显优势。
新冠肺炎恢复期可归属于中医温病后期范畴。叶天士为温病学派的奠基人物,其《温热论》及《临证指南医案》等为中医温病证治经典专著,对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都进行了详细论述。本文立足于温病诊治模式探索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的治疗,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新冠肺炎病因为外感“疫疠之邪”,病理要素为“湿、毒、瘀、虚、热”,湿性黏滞,导致病情缠绵难愈,因此疾病发展到恢复期,不仅正气虚弱,且“湿、热、痰、瘀”等邪气仍存在。众多医家通过大数据对新冠肺炎恢复期的病机特点进行了总结。毛娅等[5]归纳了26例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指出新冠肺炎恢复期的病机特点,一是气阴两虚,二是痰湿、余热未尽且兼夹络脉瘀滞。陈小敏等[6]归纳了80例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出新冠肺炎恢复期的主要证型表现为余毒未清、肺脾气虚、气阴两虚、肺脾气虚痰瘀阻络证。牛鑫等[7]归纳了28例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的病历资料,提出新冠肺炎恢复期的主要证候表现为湿热阻肺、燥热伤肺、寒湿阻肺,且随着病程的延长易出现气阴两虚、瘀血阻滞。薛鸿浩等[8]归纳了66例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的病历资料,提出新冠肺炎恢复期的主要证候为气阴两虚夹有湿热、肺脾气虚夹有痰湿。综上,笔者总结新冠肺炎恢复期的病机特点为正虚、邪恋,正虚以气虚、阴虚为主,邪恋则主要责之湿、热、痰、瘀、燥、寒等邪气。
温病后期,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湿、热、痰、瘀等余邪留滞导致气机不畅,故温病后期在顾护阴液的同时,更应“透”其余邪。针对温病后期的病机特点,叶天士提出“养阴”“透邪”的治法,并且指明在临证中应结合舌象,亦不可忽视病后防复。上述治法已有许多医家在辨治新冠肺炎恢复期时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1 养阴法 叶天士养阴之法是针对温邪易化燥伤阴的特点采取的正治法,不仅是对温病发展到中后期,营血耗伤,肝肾之阴不足所采取的治法,更是贯穿整个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治疗大法。叶天士的养阴之法,用药以补阴药、补气药、补血药为主,以清热生津药为辅。温病后期,正气不足,有偏于气、血、阴之别。阴虚者,予麦冬、沙参、玉竹、天冬、石斛等;气虚者,予人参、生甘草、大枣、粳米、炙甘草等;血虚者,予阿胶、白芍、熟地黄、当归等;津伤余热留恋者,叶天士擅用鲜生地、甘蔗浆、青葱管、鲜枇杷叶、鲜荷叶汁、韭白汁等鲜药以生津清透余热。如在《临证指南医案》[9]212中治疗一患者“风温热伏,更劫其阴,日轻夜重,烦扰不宁”,该患者因风温伤阴,余热不透,故治疗时方中以生地黄、麦冬清热养阴生津,以阿胶、白芍补血滋阴,以炙甘草益气,以蔗浆之甘凉清透余热。叶天士治疗温病后期也擅用生脉散、炙甘草汤、竹叶石膏汤、沙参麦冬汤等经典组方以养阴透邪。因此,我们总结叶天士临证治疗温病后期患者,擅于针对不同病机,几种药物联合运用以达到养阴益气、养血清热之效。
一些研究者已经对新冠肺炎恢复期的治法进行了总结。王巧梅等[10]分析了1821首新冠肺炎恢复期处方后发现,新冠肺炎恢复期核心治法为养阴益气,核心用药以黄芪、石斛、金银花等为主,其中黄芪补气、石斛养阴、金银花清透余热。吴婉琳等[11]总结国医大师周仲瑛的诊疗方案,其认为新冠肺炎恢复期的治疗应在养阴益气的同时,不忘透其余邪,可用竹叶石膏汤、沙参麦冬汤等。张佳等[12]、刘城鑫等[13]运用统计学分析专家指导意见发现,新冠肺炎恢复期的核心组方中包括生脉饮、沙参麦冬汤。因此,我们应将叶天士的养阴之法灵活运用在新冠肺炎恢复期的辨治中。
2.2 透邪法 叶天士的透邪之法可运用于温病治疗的始终,所谓“透”,即是通过各种途径将邪气从深到浅、由里达表,祛邪外出而达到根治目的。临证发现,无论是温病后期还是新冠肺炎恢复期,湿、热、痰、瘀等邪气仍留存于内,故叶天士的三焦分消及通络之法仍可助邪外出,以助病愈。
2.2.1 三焦分消以“透”余邪 叶天士首创分消上下之理论。《温热论》[14]16中言:“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化,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即针对湿热之邪,可从三焦消导,以苦杏仁、厚朴、茯苓为基本药物。上焦治以苦杏仁、黄芩、滑石等为主,用以宣肺理气、化津行气;中焦治以厚朴、陈皮、黄连等为主,用以清热燥湿;下焦治以茯苓、泽泻、猪苓等为主,用以甘淡渗湿。
许多医家使用“三焦辨证”论治新冠肺炎,旨在宣上、畅中、渗下。周慧等[15]认为,新冠肺炎恢复期余邪仍以“湿邪”及“瘀毒”为主,针对新冠肺炎留着之余邪,应借鉴三焦辨证之法以肃清。治上焦余邪,宜用味辛轻清宣散之品,如苦杏仁、菊花、连翘等;治中焦余邪,宜用芳香化湿之品,如藿香、佩兰、陈皮、厚朴等;治下焦余邪,宜用淡渗利湿之品,如猪苓、泽泻等。
2.2.2 通络以“透”余邪 新冠肺炎恢复期,湿、热、痰、瘀等邪气仍然存在,多种邪气夹杂,影响气血运行,闭阻络脉,从而导致“瘀闭”。这与叶氏“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观点相一致。疾病日久,其所产生的瘀血及痰饮等产物闭阻络脉,针对此病机,叶天士提出了理气、化痰、活血等通络治法。认为“络以辛为泄”“以通为治”,其通络的方法每以辛味为主。
偏于寒瘀阻络者,治以辛温通络法,药用蒲黄、五灵脂、川楝子、延胡索、桃仁、肉桂、小茴香、干姜、附片等;偏于气滞血瘀者,治以辛香通络法,行气药用降香、木香、薤白、葱白等,活血药用乳香、没药、姜黄、丹参、当归尾、桃仁等;偏于阴伤化燥者,治以辛润通络法,痰饮所致者用薤白、瓜蒌、苦杏仁、淡豆豉等,痰湿所致者用半夏、茯苓、橘红等,气滞血瘀所致者用桂枝、旋覆花、茴香、薤白汁、青葱管等。同时,叶天士认为虫类祛瘀药能搜剔络道之邪,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用蜣螂、土鳖虫、穿山甲、水蛭、全蝎、蜂房、地龙、僵蚕、蛴螬等。
现代医家论治新冠肺炎恢复期时,仍常用“通络”之法透其余邪。何堂清等[16]认为,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痰、湿、瘀等余邪阻滞肺络,此时当以通络为要,增加化痰、逐瘀等药物,如:寒凝血瘀者,可予法半夏、陈皮、紫苏子等温化之品;湿邪中阻者,可予藿香、苍术、砂仁等辟秽化浊;湿热阻滞者,可予鲜竹沥、天竺黄、竹茹、浙贝母、瓜蒌、前胡等清热化湿;气滞血瘀以气滞为著者可予蜜麻黄、苦杏仁、桔梗、紫菀、款冬花、薤白、枳壳等帮助恢复肺气升降,瘀血阻滞严重者可予虫类药如地龙、水蛭、土鳖虫等以破血逐瘀。
综上,我们认为叶天士的“透邪”之法,有助于促进新冠肺炎恢复期透邪外出,改善症状。
2.3 重视舌诊 舌与人体脏腑密切相关,舌象可直接反映出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纵观叶天士《温热论》,全篇共37条,有关舌诊论述即有17条,表明舌诊在温病诊治中的重要性。对温病后期,辨舌可明确津伤部位、程度及病邪性质,并指导用药。
辨津伤部位,例:“若白干薄者,肺津伤也,加麦冬、花露、芦根汁等轻清之品,为上者之上也”[14]20,说明舌苔薄白而干者,是为伤津不重,可予麦冬、花露、芦根汁等轻清之品;“若舌无苔而有如烟煤隐隐者……若燥者,甘寒益胃”[14]20,无苔而燥者,是为胃阴亏损,宜用甘寒之品益胃生津。辨津伤程度,例:“再黄苔不甚厚而滑者,热未津伤,犹可清热透表,若虽薄而干者,邪虽去而津受伤也,苦重之药当禁,宜甘寒轻剂可也”[14]18,舌苔干表明津液已伤,用药忌苦寒。辨病邪性质,例:“其舌色必紫而暗,扪之湿,当加入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参、桃仁、丹皮等”[14]19,伤阴及血分,应合用活血化瘀之品。
通过分析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的舌象,可进一步帮助辨治。曹云松等[17]指出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的舌色多以淡红为主,少部分患者可见舌红的表现,舌苔多以薄黄或白为主,少部分患者有白腻苔或黄腻苔的表现,提示新冠肺炎恢复期仍有湿、热等邪气留存。李大治等[18]指出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最常见的舌象包括红舌、黄苔、薄苔、腻苔,提示新冠肺炎恢复期仍有湿、热、痰等邪气留恋。陈小敏等[6]发现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舌象多见舌质淡、淡红、红或绛、暗红,舌苔多见薄白、白腻、薄黄、黄腻、少或无,提示新冠肺炎恢复期存在气、阴两虚,湿、热、痰、瘀等邪气留恋。故可针对新冠肺炎恢复期不同舌象运用不同药物,如:对于阴伤气耗,见舌红少苔者,加生地黄、沙参、麦冬等;湿邪中阻,舌苔白腻者,加陈皮、半夏、藿香等;湿蕴化热、余热未尽,见舌苔黄腻者,加黄连、黄芩等;脾虚湿恋,舌淡有齿痕者,加白术、茯苓等;痰瘀阻络,见舌暗红或紫者,加丹参、红花、桃仁等。
2.4 病后防复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言:“从来一时热病,怕反复于病后之复,当此九仞,幸加意留神为上”[9]223,意为热病初愈,尤易反复,应注意病后调理,防止病复;又言“乱进饮食,便是助热,惟清淡之味,与病不悖,自来热病,最怕食复劳复,举世共闻,非臆说也”[9]230,指明疾病初愈,应进食清淡,不应食用助热之品,以防食复,又指出热病最怕食复及劳复。叶氏又在《温热论》中提出必须注意环境的调护,“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燥”[14]16,这对我们在温病愈后的调护方面,不无启发。
新冠肺炎恢复期的调护应重视饮食、情志、运动。饮食方面,黄青松等[19]认为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应避免食用肥甘厚腻、辛辣刺激之品,以防食复,宜进食清淡之品,使脾土健运,气血充足,则机体调和;姜和等[20]认为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胃气尚衰,不耐峻补,欲速则不达,以防食复。情志方面,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应尽量保持心态平和,以防止七情内伤,导致疾病来复。运动方面,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可进行适当的运动,但不可过度,必要时可指导患者练习导引等中医功法。此外,还可以行灸法、刮痧等中医外治法帮助患者平稳度过恢复期,直至完全康复,如陶丹等[21]发现艾灸能有效改善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
3.1 新冠肺炎恢复期气阴两伤、余热未尽案
王某,男,50岁。2021年2月20日初诊。
主诉:胸闷半月余。患者于2021年2月13日因诊断为“新冠肺炎(普通型)”收治于定点医院,经中西医治疗后,现已无发热,连续2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后转入隔离点。刻下:胸闷,咽痒,后背热,口渴喜饮,无咳嗽咳痰,纳可,寐差,二便可,舌淡、苔薄黄,脉细数。西医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诊断:温病后期(气阴两伤,余热未尽)。治法:益气养阴,清热生津。方选竹叶石膏汤加减。处方:
淡竹叶10g,生石膏10g,西洋参15g,南沙参20g,麦冬15g,清半夏9g,石斛20g,炒紫苏子15g,茯苓20g,生姜3g,炙甘草6g。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21年2月25日二诊:服上方4剂后,胸闷、咽痒好转,后背不热,口不渴,纳可,寐可。继予初诊方5剂。
药后患者诸症消失。
按语:患者为新冠肺炎恢复期,正气亏虚,气阴两伤,余邪留于上焦,则见胸闷;肺喜润而恶燥,阴津亏损,肺失濡润,肺燥则见咽痒;津液不足,不能上荣于口,则见口渴喜饮;舌淡、苔薄黄、脉细数均支持辨证为气阴两伤、余热未尽。因病后津液未复,余热未尽,故予竹叶石膏汤原方化裁,改人参为西洋参,去粳米,加南沙参、石斛、炒紫苏子、茯苓、生姜。方中淡竹叶、生石膏发散余热;西洋参补肺以生津;麦冬、炙甘草滋阴润肺、益气生津;南沙参、石斛专于滋养肺胃之阴气,以复津液;生姜之升散,使津液随之而布;舌淡、苔薄黄,表明留有余热未清,加甘淡渗湿之茯苓,使余热从小便而去;清半夏、炒紫苏子性降逆,以降肺气。诸药合用,使阴液渐复,余邪自除。
3.2 新冠肺炎恢复期气阴两虚、痰热瘀互结案
吴某,男,51岁。2021年2月23日初诊。
主诉:干咳1个月余。患者于2021年1月23日因诊断为“新冠肺炎(重型)”收治于定点医院。经中西医治疗后,已无发热,连续2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后转入隔离点观察。刻下:间断干咳,咳黄黏痰,伴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盗汗,难以入睡,易醒,稍有口干口苦,纳可,二便可,舌暗红、苔黄腻,脉细滑。西医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诊断:温病后期(气阴两虚,痰热瘀互结)。治法: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化痰。予补中益气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处方:
黄芪24g,太子参20g,白术9g,陈皮9g,北沙参40g,青蒿12g,醋鳖甲20g,生地黄15g,牡丹皮15g,知母15g,蜜麻黄6g,炒苦杏仁20g,炙甘草6g,丹参10g,三七6g,烫水蛭3g,浙贝母6g,桃仁15g。5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21年2月28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诸症皆有缓解,无干咳、乏力。入睡困难,易醒,皮肤瘙痒,纳可,口中黏腻不爽,二便可,舌暗红、苔薄黄,脉滑。予初诊方加藿香15g、佩兰15g、炒薏苡仁30g,14剂。
药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患者前期所患为新冠肺炎重型,此类患者多感邪较重,至恢复期则正气虚弱,无力驱邪外出,故症状较重。恢复期气阴两伤,阴伤则可见干咳、盗汗,气虚则见气短活动后加重;痰、热、瘀等邪气留滞,故见咳黄黏痰、胸闷;舌暗红、苔黄腻、脉细滑均支持辨证为气阴两虚、痰热瘀互结。治疗以补中益气汤合青蒿鳖甲汤化裁,原方去升麻、柴胡、当归,改人参为太子参、北沙参,加蜜麻黄、炒苦杏仁、浙贝母、丹参、三七、烫水蛭、桃仁。全方以补中益气汤益气养阴,青蒿鳖甲汤清热透络以引邪外出,加麻黄、炒苦杏仁、浙贝母等开宣肺气而兼以化痰,叶天士言“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故加用丹参、三七、烫水蛭、桃仁等以活血化瘀通络。二诊时,患者正气已充,湿邪黏腻难去,故加藿香、佩兰、炒薏苡仁等以芳香化湿、醒脾行气。诸药合用,邪去正安。
新冠肺炎患者在经过西医抗病毒、抗炎等治疗后,虽核酸转阴,但症状仍存在,此时进入恢复期。中医重在调节人体的失衡状态,增强免疫力,具有抗病毒、减轻炎症反应、减轻免疫病理损害等作用。因此此阶段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紧抓“正虚邪恋”病机,在论治过程中遵叶天士论治温病后期之理论,灵活运用养阴、透邪法,结合舌象辨证论治,配合调护防止复发。未来当进一步对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恢复期的干预作用进行研究,积极推广确切有效的中医治疗模式,在防治重大疫情过程中发挥中医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