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消防救援支队 李小雨
当前,我国消防救援队伍在习近平总书记授旗训词精神指引下,正在全面推进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国家队、主力军”。在“国家队、主力军”的鲜明定位和“大应急、全灾种”的职责要求下,消防救援队伍的职能任务不断扩展,与此同时,我国的城市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消防救援队伍面临的防灾救灾的任务更加艰巨而复杂,面临新的职责使命,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消防装备建设的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消防救援队伍履行职责的能力。
我国幅员辽阔,纬度跨度大,自然环境非常复杂,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很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消防救援队伍是灾害救援的主要队伍。因此,日益增多的自然灾害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消防救援队伍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建筑复杂程度不断增加。此外,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场所存在大量的易燃材料和易燃易爆品。在这种情况下,在城市开展消防救援工作非常困难,不利于救援行动开展。
由于当前建筑物内存放各种物资的问题,当前火灾发生后,燃烧速度更快,火势更迅猛,导致消防救援队在开展救援活动时很难观察了解建筑物内部的情况,信息的缺乏会导致预案制订不充分。火灾救援结束后,可能会发生二次火灾事故,发生火灾的建筑物容易发生高空坠物和山体滑坡。作为救援人员,很难及时应对这些情况,这使得消防救援不仅更加困难,而且更加危险。
消防的预警和监测关系到消防的有效性和消防人员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有不同的火灾预警和监测手段。国家主要利用卫星和航空优势监测火情,消防分队配有用于测量气象数据、辅助通信传输的工具包,可以有效实现指挥机构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我国消防救援队伍普遍缺乏高山低谷、大风、雾霾等危险环境下的个人标志监测、火灾动态识别、气象信息采集和火灾隐患检测等有效手段,野火、爆炸、火灾等检测能力不足,没有对飓风、地下火灾、可燃气体等突发火灾的提前预测能力,也使得一线消防员的个人信息无法识别。
消防救援队的应急指挥以微波语音通信为主,数字短波和卫星电话为辅。以森林消防设备为例,目前应急通信宽带连接主要通过4G公网实现,部分设备通过租用宽带卫星资源提供保障。分析应急管理、指挥调度、消防通信等基本要求,森林灭火队伍存在消防指挥链路不清晰、队内通信不畅、便携设备密度低。野战指挥系统急需建立空中综合指挥通信装备系统,为实现多维度预警监测和科学精准指挥提供基础信息支撑。消防救援个人防护用品的防护性能达到国内最高水平,但与同类防护用品的性能指标相比,这些消防个人防护用品在款式、结构、功能定位、阻燃性、耐火性、烟雾过滤、抗辐射功能上还存在很多不足,迫切需要按照国际标准开发合身舒适、性能优化、重量轻、效率高的下一代消防服。为保障消防救援人员的安全,提高应急救援行动的有效性提供必要条件。
目前,部分地区消防队在设备采购上仍然存在着以最低价格为原则的问题。装备维修周期长、维修成本高、装备使用寿命短,战斗力严重受限。此外,由于消防救援队伍职能和任务的扩展,引发社会灾害的因素增多,设备需求增加,设备采购的技术和专业需求更加突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高层地下建筑和大型商业综合体随处可见,地震、山体滑坡、洪水、台风、暴风雪、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而且,非典、新冠肺炎疫情这些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消防救援队伍在疫区开展灭火救援、参与检测疫情处置行动的消防装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消防装备市场蓬勃发展,消防救援队伍配备了车辆、装备和防护用品,大大提高了消防救援能力。但也存在设备调配和采购不科学充分的情况,设备不匹配问题更为突出。比如液压救援设备,不同厂家液压接头不能连接,即使是同一厂家不同时期的产品也不能用,还有空气呼吸器、消防车接口等,所配备的设备不是通用的。特别是在消防救援等情况下,设备资源无法共享,操作使用困难,影响战斗力。尽管近期消防人员的装备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设备管理仍然不足,设备闲置和损坏频发。现有的设备管理系统是依托政府内网搭建的,可以实现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但便捷性和即时更新率低,可以维护和审批,只能在专用电脑上查看,而静态数据信息则无法准确反映,不能满足各类作战任务对装备信息快速了解、精准调集的需要,服务实战的水平有所欠缺。
(1)国家级专业队伍。对标国际救援技术一流水准,突出“杀手锏”属性,坚持“中心+卫星”建设模式。“中心”,即在全国布点建设国家综合救援队和国家应急救援航空基地,国家综合救援队初期选点在北京建设,下设若干典型灾种救援专业队[3],以其地震救援专业队开局探索,参加联合国专门机构能力测评,并逐步向其他类救援专业队拓展,形成单点“大综合”应急救援硬实力,中长期规划中,在全国推进多点布局建设;国家应急救援航空基地目前可依托森林南方、北方总站,建设应急救援航空中心,实现兵力、装备和物资远程机动投送。“卫星”,即根据国家产业布局和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估,优化整合现有力量资源,在全国布点建设国家级矿山、水域、核生化等救援专业队,形成具备专业特质的攻坚尖兵力量。
(2)省(市、县)级专业队伍。针对各地实际灾情特点,依托训练与战勤保障支(大)队、特勤支(大)队、重型机械工程救援大队,组建省(市、县)级综合救援队;布点组建高层、地下、大型商业综合体、石油化工、地质(地震)、水域、山岳、矿山、核生化等救援专业队,作为一线尖刀力量,承担辖区内典型灾种救援攻坚任务[4]。
(3)队站级专业队伍。以建站功能为主业,承担辖区内常规灭火、抢险、救助等应急救援任务。特勤消防救援站、一级普通消防救援站可体现一专多能,因地制宜地组建省(市、县)级救援专业队,作为首战先遣力量。
该体系以灭火救援装备为基础,应急通信和特种灾害救援装备为新质,系统配套为支撑。
(1)应急通信装备。建立覆盖全域的宽窄带融合通信网络,建设全国联网的800M/350M窄带无线通信网,满足应急救援行动无盲区组网需求;依托4G/5G公网和Ku/Ka波段卫星网,配备图像传输、动中通、静中通、卫星地面站等宽带通信设备,满足应急救援行动跨区域、多任务指挥调度需求;配备卫星电话、短波电台等,满足远海、山区和偏僻地区通信需求。同时,推进应急通信保障机动模块化和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移动指挥部建设。
(2)灭火救援装备。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并重,经过长期建设,我国目前涵盖灭火救援行动的防护、侦检、灭火、救生、供水、破拆、排烟、照明等装备体系基本完备,产品研制、售后服务等处于良性状态;维护城市消防安全仍将是消防救援队伍的主责主业,灭火救援装备还需在丰富体系、改善结构、提高科技含量上予以强化。
(3)特种灾害救援装备。目前,各地应对典型灾种和特种灾害事故救援,如山体滑坡、建筑坍塌、抗洪抢险、内涝排险、深水打捞、堰塞体消融、山谷洞穴救人、核生化处置等装备配置仍是短板,无统一标准,技术性能参差不齐,亟待总结和借鉴国内外救援经验,分类分级建立配备标准,并逐步形成体系。
(4)战勤保障装备。目前,针对常规火灾和一般性灾害事故处置,响应出动、遂行保障、持续保障等装备体系基本完备,但应对“大兵团”、长时间作战以及特种灾害事故和极端环境下救援行动,装备、物资、生活、卫勤等保障模块化和远程机动性仍是较大的弱项,亟待补齐短板[5]。
建立以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人的素质提升为根本、机制保障为支撑的消防救援战斗力体系。
(1)教育培训机制。理论研究方面,以中国消防救援学院为龙头、地方科研院校为补充,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基础学科和全灾种救援技术与战术研究,培养本科以上高学历人才,培训高中级管理指挥干部;装备研发应用方面,以“四所一中心”为基地、实战需求为导向,推动当代科技成果在消防救援领域转化应用;教育培训组织方面,以消防救援局3个训练总队、区域性训练中心、省级训练与战勤保障支队以及军民融合训练场地设施共享等为载体,组织初级管理指挥干部、入职和在岗消防员开展系统岗位培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确定高中初专业技术干部结构比例,特别要围绕主业加大战训高工培养力度。
(2)专业训练机制。制定出台全灾种消防救援业务训练与考核大纲,对练兵对象、内容、时间和考核标准进行明确界定,按纲施训、依法治训;坚持全年全训,冬春季侧重于体能和人装应用性项目训练,夏秋季侧重于技能和合成项目训练;结合形势任务,随机开展以高层、地下、大型商业综合体、石油化工等为重点对象的灭火救援实战演习,以及以地震等典型灾害为背景的全要素、跨区域拉动演练;以年度“火焰蓝”系列比武竞赛为载体,组织全国性、区域性、专业性对抗比武活动,促进人装深度融合。
(3)专业资格认证机制。与国际接轨,组织国家级综合救援队和地质(地震)、水域、山岳、核生化、空勤、搜救犬等救援专业队参加国际专门机构组织的专业资质或资格认证;对标国际消防救援技术水准,借鉴先进经验,分类分级制定我国消防救援专业队伍能力评定标准,组织各类救援专业队、各级管理指挥干部和消防员参加专业岗位资质或资格认证,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待遇。
(4)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组织各级管理指挥干部和消防员赴国(境)外参加消防救援技术专项培训和交流考察;组织或参加中外消防救援技术交流活动,组队参加国际各类消防运动会、锦标赛和专项技能大赛,继续深化在东盟论坛和“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消防救援技术交流与竞赛;组织国内各类救援专业队跨国(境)参与救援活动,展现大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担当。
在消防装备维护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充分考虑,完善消防装备维护管理制度。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消防人员要定期对消防器材进行维护保养,消防人员要能严格按照规定,有效地完成维护工作。除了必须对消防设备进行日常检查外,还可以定期进行全面检查,了解消防设备是否损坏,接口连接是否牢固。当消防人员发现消防设备出现问题时,必须及时登记并报告,自行维修和更换设备。领导必须监督消防员,严格控制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另外,消防人员自身在日常训练中要特别注意不要乱放消防器材,以防损坏消防器材,并在使用后检查消防器材,确保消防器材不被损坏。
二是专家对消防器材进行检查和储存。设置专门岗位后,可以调配高层人员对消防设备进行高效管理,详细记录各类消防设备的数量,记录消防设备的到货和归还。所有消防设备均由管理人员签字,以确保消防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并可供使用。此外,在交接过程中,必须对各类设备进行彻底检查,使普通设备和应急设备都能正常使用。另外,消防设备的性能、参数等应清楚地记录在设备档案中,以便其他消防人员更好地了解设备的具体用途。
三是,要建立完善的消防设备检验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维修经验和技术资源,积极与设备厂家沟通,邀请消防设备领域的研究人员通过技术进行检验服务。采用目录管理方式,对以供应商为主体的设备管理体系进行监督,对消防设备零部件的规格和标准进行统一管理,确保消防设备零部件的一致性。可建立消防设备配件存储机制,积极与厂家合作,实现设备配件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存储,快速召回配件,提高设备维修效率。
消防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确定后,需要确定各指标效能水平的评估标准。通过将评价对象的特征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将具体的标准值转化为评价值,确定消防装备效能的等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装备效能评估指标标准是效能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合理性。
对于选定的指标,将其水平状态分为四个等级,形成评论集V,V={V1,V2,V3,V4,V5}={A级标准,B级标准,C级标准,D级标准}。其中,A级标准对消防设备效率的贡献最大,D类标准对消防设备效率的贡献最小。
一般有问卷调查法和标准法来确定评价标准。问卷法是事先制定一份标准问卷,向相关人员发放并回收问卷,然后汇总回答,从而确定指标的具体标准。标准是指利用现有的标准来确定指标的优劣。由于一些标准和规范颁布较早,更新不及时,在对一些指标进行量化分级时,也要考虑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实际需要。
总之,城市消防体系是国家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城市综合消防体系的构建与重组是非常必要的过程,制定一个合理合规的评价指标,以及成立一个评估的分级标准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