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艺术学院 童浚哲
2008年以来,国务院分成三批确认资源枯竭型城市,其中普遍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如社会冲突、经济衰退和环境恶化等等。这也说明,枯竭型城市面临必要的转型。枯竭型城市旅游业往往与本地的工业文化息息相关,但在今天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与此同时,枯竭型城市更新中的资源分配问题仍然遇到许多挑战,对于旅游形象的塑造还鲜有经典案例可以参考。因此,在基于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以鄂州市为例重点讨论城市更新背景下,旅游资源的活化和泽林镇矿坑公园设计理念以及方式。
过去由于城市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忽视了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仅仅追逐经济效益,从而导致矿山被开采后荒废殆尽,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国内外有许多类似案例,如巴库和甘肃玉门,城市中的矿产资源被开采完之后,工业厂区直接被弃置。因此,通过发展商业中心的模式,将旅游业注入其中,一方面带动了城市经济模式的转型,另一方面也促成了城市风貌的完善与美化。通过旅游业的带动,旅游发展模式、驱动机制和旅游路径也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针对每个特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量身定做出相应对策,从而取得一定城市业态转型成效。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矿山建设高潮期,围绕这些矿山建设了大批以矿业及其相关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
然而经过多年无限的矿产资源掠夺,城市中有限的矿山资源终于消耗殆尽。矿山的开采往往会带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但当矿山资源耗尽之后,人们往往会寻找到其他资源富足的地方进一步开采,而原来富足的城市圈也随着资源的匮乏出现危机。一开始资源开采没有长远全面的规划,面临矿产资源的衰竭,也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没有新的产业和代替资源来对这一缺口进行补充,将有大量的工人失业核工厂破产,这也成了学术界和政府在“三农”问题之后关心的热点话题。
随着城市生活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资源的开发也进入了新时代。结合消费行为的变化,人们观念从增量开发模式转型为存量开发模式,发展方式更多地为子孙后代考虑,区域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从无序的扩张向重品质、重质量的阶段转型,城市的发展由大张阔斧地拆建工作转变为有针对性地修补和微改造。这样慢下来的城市更新理念,使人们开始思考城市文脉带给城市空间的影响,从而更加重视城市的文化建设,而不仅仅只是追求经济的发展。
城市更新工作的重心往往建立在政府和规划部门的政策理念和职能之上,忽视了作为城市中最大体量的民众在城市更新中的推动作用。然而民众却是城市转型中的润滑剂,城市更新落实与否,城市转型的对策是否完善,都要通过民众的切身体验得知。面对新时代的存量发展要求,城市更新的考核标准不能只是通过专家评定和政府意见等标准程序,更多地应当考虑到民众参与和基层协调的过程,而且城市转型的评估标准也要在满足民众利益的基础上、充分体察民情和基本诉求进而确立。
农业方面,由于2016年我国大豆消费86.5%来自进口,9%的耕地养活19%的人口,耕地面积及其紧缺。在《基于都市农业理论的城市中心老旧住区生态化改造更新研究》中提出,利用住区绿化来发展城市农业,实现城市与农业统筹发展。相关案例有“都市农业”日本东京惠比寿绿色花园、上海“创智农场”。
城市更新相关政策有容积管理政策:《以容积管理推动城市空间存量优化——深圳城市更新容积管理系列政策评述》中提出前提为容积提升,容积的提升则致使经济效益的提升。
公式为用地面积x基础容积率=基础容积。
在基于《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容积率审查技术指引>修订》的前提下,通过上图三个方面提升容积,对政策的完善和修改进行评述。《从反乌托邦到城市微更新》中提出在城市微更新中,不是以乌托邦为蓝本,而应该从特定角度出发,采取从下而上更加适应的方法解决城市问题。《在地活化策略研究——以台北宝藏岩国际艺术村城市更新为例》中,根据分析台北有关聚落留存、活化的多方面政策,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艺术作为聚落保存的手段,目的为居民继续生活在原来的土地上。并且有政府文化局政策、艺术家的入驻等多方面的支持策略。
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在《回归民生的城市有机更新事件与模式探索— —以成都市青羊区为例》中,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城市中历史文化与风貌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商务楼宇的更新,提出针对性、适合的更新方式。在《存量时代的城市更新与织布》中,将城市分成城市功能混合区和复合社区两个部分,通过创新产业的促进、统筹考虑来全面解决城市质量提升问题。
在危险设施的风险评估中,《邻近重大危险设施的城市更新项目安全风险控制》运用事件树分析法(ETA),即通过时间顺序推论进行危险源辨识。文中通过对油气库区、新建电厂的影响,进行风险分析后采取相应控制风险措施。
在工业遗产维护的角度上,工业区的改造主要有三个方面:主题博物馆、创意产业园和主题公园。其中前两种改造方式主要由政府支持,主题公园由企业主导,规模不大。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旧工业区城市更新制约因素研究——以重庆市为例》中,通过解释结构模型(ISM),将复杂系统分解成多个子系统,从而来分析旧工业区的制约因素。
从三个方面分别举例来研究,分析出不同制约因素:第一个是主题博物馆中重钢工业博物馆,关键是政策理论因素的影响;第二个是创意产业园中s1938国际创客港,理论研究成熟;第三个是主题公园中鹅岭二厂文创公园(前身民国中央银行印钞厂、重庆印制二厂),融资体制理念落后。
从规划角度,《面向城市更新的武汉控规编制研究与实践》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经过2008、2012年两次优化,编制方式仍然处在增量发展时期,均质化标准化的编制方式需转变为有针对性的精细化编制方式。其中提出的“三旧”改造指的是广东特有的“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
在前期调查、评价方式有在《POE评价在城市公共空间修补更新中作用初探》中利用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POE),即使用方式调查。对夜经济活动类型、消费主体及消费时间段进行调查分析。在《公众参与决策模型在城市更新规划中的应用——以河北邯郸市光明南大街为例》中用AMOS24.0软件分析模型,对于公众满意度调查。
从文化角度,《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文化的活化利用与开发——以山东半岛沿海城市村落为例》中提出城市化进程加快,村落是城市的早期形态,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村落,所以要恢复村落文化生机和城市当代文化活力,避免像山西大同等城市以人工方式打造古城,劳民伤财。
从空间角度,在《共享活力环:城市更新视角下城市内向型空间活化路径》中通过共享活力环,将资源及不同功能相互联系。《大城市失落空间活化再生策略研究》中对失落空间理论的分析,通过美化环境、优化功能、提升体验等方面,将我国桥下空间进行活化。
政策方面,更多的处于增量发展时期,均质化、标准化特征明显,政策理论与城市更新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应该合理实行更多从下至上解决城市问题方式。规划方面,更多需要精细化针对性满足功能的规划治理方式。智慧城市还在标准化制定以及相关法律和伦理道德方面的完善,处于初步阶段。工业遗产中私企的融资理念有待加强。
鄂州市泽林镇位于106国道和武黄高速的交叉路口,交通便利,被誉为鄂州的“南大门”,下辖16个行政村、212个村民小组,面积92.88平方公里,耕地1357公顷,全镇总人口6.1万人,有两个居委会。
湖北省“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是在新冠疫情暴发的小城镇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滞后以及管理水平不高的背景下制定的,重点抓好规划设计、公共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城市景观、产业发展、治理水平七大短板共十五项工作任务。
本案南临兴业大道,北依武鄂高速,西靠江碧路,东附鄂州大道,占地5.837公里,约4万人口。以江碧路为主要脉络,与鄂州市主城区靠拢,矿业文化为特色,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业遗产,产业方面有农业、冶金铸造、建筑建材、轻工制造,南贸物流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是湖北省铸造第一镇。
以江碧路、泽程路、兴业路为主要改造对象,通过清洁、粉饰、修缮及重新设计等空间手法,符合区域较为凌乱的空间布局,展现小镇整洁面貌。在核心重要节点废弃矿坑的形象塑造中,通过文脉、路脉、车脉和商脉的互融,通过工业风格的设计手法,增大矿坑的内在能量与辐射范围,实现打造新兴矿冶文化小镇的目标。
泽林镇因为矿业经历了生、兴、衰三个阶段,是典型的资源枯竭性城镇。但这不能说明泽林镇的旅游资源缺乏,相反,通过激活矿业文化、发掘工业资源,可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激活,从而帮助人们认识到泽林镇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其旅游生态的发展。
矿坑塌陷区位于小镇东北处,武鄂高速与江碧路的交汇,面积约为70472.43m2,呈南北宽、东西窄的形式比例,以部分农田和杂树杂草为主,基本荒废,并未进行完全开发利用。从江碧路进入矿坑的入口处有一片平坦空地,其余地貌行走十分不便,只能通过菜地之间的小路行走。入口周围仅有一家钢材店,江碧路对面则是以汽修店为主,业态单一,尚未形成良好的旅游配套设施。附近流动人口比较多,改造后主要服务人群为周围居民的同时,吸引周边城市游客。此次改造力求打造一个工业风格的矿坑公园,从而可以提高城市生活档次的同时拉动小镇经济和旅游开发。
项目位于鄂州市鄂城区南大门泽林镇,与鄂州站仅隔两公里,交通便利。葛山大道、江碧路、兴业路、鄂州大道形成闭环,人流量较大,区域优势明显。机动车道、绿化带、慢车道及人行道分明,道路体系较为完整,但重载车常年行驶,造成路面破损、灰尘油污、安全隐患。
矿坑改造前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周边缺乏道路标志线、信号灯、人行横道线、隔离栏杆等,存在着安全隐患。部分树木不是四季常青树木,矮灌木植物种类多,并且颜色造型较为单一。缺少居民公共休闲空间、景观小品、公共卫生间、治安岗亭、机动车及非机动车集中停车场等公共配套设施。因此,矿坑的生态整改是一项重要工作,改造中遇到的阻力主要是一些农户的农业用地,需要经过社区的协商得到相应解决。
以工业风为主要设计风格,应用参数化设计、拓补化形变和涌现性建构,对矿坑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重组生态结构,设计矿坑公园,维护生态底线,使修复和重新设计的矿坑公园与泽林镇达到有机共生。
在历史上,鄂州即是鄂东南的重要商埠,也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鄂州市历史悠久,自春秋战国以来,始为东楚首府,其间曾两度成为帝王都城。三国时期,鄂州作为东吴陪都,与南京并称为“东都”“西都”。两晋时期始终是长江沿岸的重要军事政治基地,历代王侯有熊渠、孙权、陶侃等重臣在此的文治武功。
本次泽林镇的矿坑公园设计,希望基于该地原本矿坑开采这一工业元素进行发展,通过对工业风格的充分挖掘,形成浓厚的工业感氛围。以江碧路、泽程路、兴业路为主要改造对象,通过提亮、粉饰、修缮及重新设计等空间手法,整合区域内较为凌乱的空间布局,增大矿坑核心区域内在能量与辐射范围,实现与鄂城区的完美对接。对工业遗产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设计矿坑公园,保护生态底线。
园区西侧是泽林镇主要道路江碧路,东侧为鄂州大道。东西两侧各留一定区域作为人流集散及活动广场使用,环线围绕整个场地,街道两侧均设置眺望平台,吸引场地人流汇聚,并起到眺望功能。整个场地面形成“三纵三横”的空间构成模式。
方案采取围合式金属框架构成,层次鲜明,连续的金属构架组成围合空间,塑造工业风格。通过金属索道链接建筑形成节点系统,由陆地路线和空中路线两个层次形成交通系统,由社会空间、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三个空间层次形成空间分区,从水底视觉、空中视觉和陆地视觉三个角度进行视线划分,由绿地系统和滨水系统形成自然资源景观系统。
场地以原有的土地为基调,点缀绿色植物,铺装形式以黑色收边,结合排水设计,凸显出较强的韵律感和未来科技感。采取贯穿型街道,视野开阔,贯穿性更强。场地铺装石材以灰色铺装为主,与建筑立面的质感和色彩上相协调。人行通道空间以米黄色带状收边,提升人行通道的趣味性。建筑周围以方格状珍珠黑、珍珠白跳色混铺。形成整体的带状铺装空间,增大公共区的视觉感受。
建筑立面模式分析及改造对比。建筑立面由原来招牌杂乱、简单的水泥立面转变成统一的具有工业元素的赛博朋克风格。门面开间错落有致,节奏感很强。建筑沿街空间开阔,复古工业的风格贯穿其中,体现工业城市脉络关系。
建筑造型上,单体建筑体块相互穿插成组,形成坐落有致的天际轮廓线。以多种立面风格错落分布,分解带状建筑的整体性与连续性。通过复杂和简单体块之间的双向关系,在视觉上塑造运动态势,形成线性的建筑空间序列,对复杂的形体进行解构和重组,形成新的建筑造型结构。
建筑材料上,广泛利用金属框架和集装箱等铁艺元素,配以透明玻璃点缀,整体基调回归工业城市风貌,同时地域性的材料也给人带来一种未来科技感。
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一定是既要结合当地特点,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也要不一味否定全球化带来的冲击,结合现代技术、材料的表现手法。抱有持续发展的心态来挖掘当地文化,使地域文化在存量发展背景下获得新的生命力。
通过本次的泽林镇矿坑的活化设计,对整体矿坑及景观的提升,在梳理现有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矿坑公园成为泽林镇的新名片和新坐标,在游玩矿坑公园的同时,体验工业文化遗产魅力,不但吸引了周边住户的到来,也将成为各方游客的必去之处。